三
課題收集統(tǒng)計的百年語文教材有400余種,詩文5300余篇。要在五千余篇中選出二百余篇,除了作品在百年間課堂上的影響即各類課本入選率的高低,也有現(xiàn)實的考量。既然有精神譜系建構的愿望,當然要按照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要求進行綜合考量,從而確定相關篇目。有意思的是,排位靠前,尤其是前三十(含并列)的篇目,確實是千百年來得到國人認同的好作品。其“好”,就是文字精煉、結構完整、文筆優(yōu)美、思想健康,能夠充分傳達中華文化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
在幾百種教材、幾千篇曾經入選的課文中再選出二百余篇詩文,其依據何在,目的何在?這是我在課題研究中時時追問自己,也常常和朋友討論的話題。近年來,在不同場合,我與學界前輩、同仁、社會各界人士、各級學生討論交流:有無必要或可能編著一個可以盡可能適應學生和社會人士的讀本?回饋的信息是令人鼓舞的,大家都在盼望有這樣一個讀物問世。
我深知,這樣一個大家期待的讀本,未必讓大家能歡呼。更深知,這可能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世上好作品千千萬,只讀這一套,這幾本,這幾百篇,就解決文化的問題了,就解決經典閱讀的問題了,就腹有詩書了,就有文化了嗎?答案顯然不易統(tǒng)一。但可以肯定地講,這套書中的詩文的選擇標準,是目前我所讀過看過的國學讀物中,最有學理依據的一種。入選的作品,固然有編者的審美選擇和價值判斷,但與他書不同的是,這套書所選用的古典詩文嚴格限定在百年間的中小學語文課本范圍之內。我個人認為很好的作品,在我主編的其他書中也入選過,但如果在百年間的語文教材中從未入選,在這套書中就不能入選。我堅持一個原則,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項目的成果,個人喜好一定只能限定在研究的范圍內,此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簡單地講,這套書所反映的,是百余年間中國人在語文課文中見過的作品,反映的是百年來國人通過課堂接受國學教育的軌跡,最后呈現(xiàn)的是百年中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經典篇章。
此讀本或許還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我認為,既然這是現(xiàn)代中國人接觸最多的中華文化的經典詩文,那么,讓學習漢語的外國朋友也通過這樣的書來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和性格,豈不是更直觀和形象,更容易深入中國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他們與中國人的溝通交流,也應該更容易一些。這個想法,在課題開題報告會上一講出,即得到答辯專家和中華書局領導的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