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只是西沙窩人的西沙窩

我的西沙窩 作者:劉利元


不只是西沙窩人的西沙窩

讀完劉利元的新著《我的西沙窩》書稿,我著實感動了好幾天。

這些年,為文友回望故鄉(xiāng)的散文新著寫了不少序言,像為利元兄的“西沙窩”寫序而動情的只有兩三篇。原因就是一份真情:一種讀書稿的時候仿佛也到了西沙窩——那片令作者走得再遠也不能忘懷的、烙印十分清晰的鹽堿地的感覺。

利元是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一個叫“西沙窩”的地方出生、長大、求學(xué),而后到盟(巴彥淖爾市,原稱巴彥淖爾盟)工作,再調(diào)往廣東省江門市文化部門任職的。他的故鄉(xiāng)西沙窩,位于黃河后套平原與烏蘭布和沙漠邊緣,是由祖籍為甘肅民勤的先輩逃荒到此建起來的村莊,在地圖上根本找不著。然而童年、少年時代在西沙窩里經(jīng)歷的往事,卻一直深深銘刻于作者的內(nèi)心,像老酒一樣愈加醇香。前輩、鄉(xiāng)親用鋤頭在鹽堿灘上開出一塊塊耕地,種莊稼,?;蠲?,過生活;他則在遠方用鍵盤敲出一篇篇散文,把前輩與鄉(xiāng)親的模樣、性格、勞作、生活、話語、精神等記錄下來。前者靠“民勤”,創(chuàng)造能活命的物質(zhì)財富;后者以筆耕的勤奮,提煉表達鄉(xiāng)情、親情、感情的精神財富,把他的西沙窩介紹給了我們。烏蘭布和沙漠和相連的騰格里沙漠我都到過,讀起利元的散文來,也能感受到其中夾著鹽堿風(fēng)沙的濃濃的苦澀味。對西沙窩,也從陌生到熟悉了。

利元寫西沙窩,記憶詳盡、清晰,感情真摯、濃烈,文筆于平淡中帶著厚重。寫沙漠上頑強生長的紅柳、白刺、梭梭、枳芨、水桐(胡楊),雖然不起眼,根卻扎得奇深,挖掘出它們嚴酷中求生存的堅忍。寫在故鄉(xiāng)艱難度過一輩子的爺爺、姥姥、二爺爺、父親、大爹、大姑、二姑、三姨、二舅、老姜、苦豆子、康大、楊老漢、單眼鷹、三噘嘴、老倔頭……一個個形象栩栩如生,既有令人唏噓的故事,又有令人感慨的特殊品格?!澳青l(xiāng)那土”“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展現(xiàn)著西沙窩的平凡歲月,提升了故鄉(xiāng)人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精神。無論是寫西沙窩的植物還是人物,都有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內(nèi)容,給人以啟迪。

《水桐樹下的抉擇》寫爺爺十七歲那年逃荒,一個人從甘肅民勤走2000多里路到西沙窩的途中,躺在水桐樹下做出“繼續(xù)往前走”的艱難選擇。水桐即沙漠中的胡楊樹,有“活著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的剛烈精神。爺爺就是憑著這種剛烈與堅忍,揣著僅剩的三個干饅頭,走進西沙窩,成為從民勤來西沙窩的第一人?!斑M則生,退則死”,體現(xiàn)了西北漢子的剛烈性格。

《爺爺?shù)耐廖荨穼懘遄永锏娜藢敔數(shù)脑u價,“劉家人直骨,沒有私心”,“為了省布,父親他們小時候穿的衣服是沒有兜子的,爺爺?shù)募医虡O嚴,父親說他自己十七歲當了大隊會計后,爺爺讓奶奶在他的上衣上縫了兩個兜子,一個兜子里裝公家的錢,一個兜子里裝自己的錢,公家的錢和自己的錢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父親當了半輩子會計、半輩子村主任,后來‘解散大集體’,父親下崗了,手中還有集體的2000元,有人跟他說‘反正人家也不讓你干了,這個錢只有咱們自己知道,不給他往外交了’。但父親還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晨曦里一路小跑,把錢上繳了’?!笨磥砀赣H是謹記爺爺?shù)慕虒?dǎo),傳承著不貪集體一分錢的精神的。當時的2000元算得上很大一筆,公家的錢就應(yīng)該在公家的口袋里,裝錯了就是人有問題。錢多了,反而缺了精神,把公私界限也搞沒了?!盃敔?shù)耐廖荨笔抢赣H他們這一代人的精神高地和道德標桿。

《二爺爺》中的二爺爺“是個勤勞到了極點的人”“他的吃苦耐勞在西沙窩一帶是出了名的”“就像一臺加足了油、鉚足了勁瘋狂開荒的機器,不知疲倦,沒有休止”?!独辖防锏拇箨犞Р繒浝辖?,則“是一個活時沒人說好,死后有人說好,死的時間越長說好的人越多,而今死去十幾年了同村的人竟異口同聲都說他好的人”。老姜活著時沒人說他好,甚至被罵成“老姜不死,受苦不止”,是因為他催著趕著村民墾荒、治沙,而且治村極嚴,大家受不了那種累而詛咒他。老姜去世前“留下遺囑,把他的存款全部作為黨費上繳,把他的財產(chǎn)和埋葬他時親友搭的禮金全部捐給村小學(xué)作為辦學(xué)經(jīng)費”?!袄辖@個當大隊書記時幾乎得罪了村子里所有人的人,退休后和鄰居們素?zé)o來往的人,全村的人居然都來參加他的葬禮,而且史無前例地為老姜召開了追悼會,以前恨他的人、罵他的人都為他戴孝,都跪在他的棺前傷心落淚!”誰好,誰不好,老百姓心中有桿秤。想想現(xiàn)在有些作孽的基層干部,欺壓百姓,損公肥私,所作所為才應(yīng)遭罵、遭唾棄。

人活著,要活得有點志氣,有點尊嚴,有點精神,無論活在城里、農(nóng)村,還是活在富足里或是窮困里。《苦豆子》里的苦豆子,“一個人晝夜不息靠一把鋤頭為我們村開墾出了幾百畝連片良田,這片田地是我們村土質(zhì)最好的耕種地”;“苦豆子非常愛幫別人干活,誰家的農(nóng)活忙不過來,去喊他一聲他就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幫忙勞動中”卻“從不拿別人一針一線”。這位“什么身份也沒有,而且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只有一個被人稱為‘苦豆子’的名字”的智障老人,活得極有骨氣,“從來不張口向人要飯,能撿到吃的就吃一頓,撿不到吃的就餓著”。好些智力健全的人,都做得不如他呢。

西沙窩貧窮、簡陋、落后,但深埋著向上、向善的精神。利元的散文,淋漓盡致地敘述了故鄉(xiāng)人擁有的精神財富。在西沙窩成長起來的人,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多少物質(zhì)財富,但不缺精神,有一種紅柳的性格,一種為生活、為命運而不懈奮斗的骨氣和做人的氣節(jié)。這種精神財富,正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延綿數(shù)千年的特質(zhì)。讀讀利元寫的這段話:“爺爺他們這一代西沙窩人呀,質(zhì)樸得就像后套平原到處可見的紅柳叢,一根根枝條光溜溜的,沒有一點枝節(jié),沒有半點彎彎道道。爺爺他們這一代西沙窩人呀,卑微得就像后套堿灘上到處可見的堿蒿子,生沒有人在意,死也沒有人在意,枯黃了,燒著了,只剩一把和堿土一樣的白灰面。爺爺他們這一代西沙窩人呀,生命又頑強得像烏蘭布和沙漠里固沙止漠、牢牢地定死一個個沙丘的白刺堆……”你會覺得,利元的爺爺這一代西沙窩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弘揚的品德。我之所以感動,也出于對這種做人的精神的認同。

我們往往習(xí)慣于評價、衡量人的物質(zhì)財富和享受,把它作為幸福的主要體現(xiàn)。其實精神層面的財富和享受,更應(yīng)當成為幸福的體現(xiàn)。這樣看,利元的“西沙窩”不只屬于西沙窩人,也屬于我們。在他的文章中學(xué)到的,也不只是遠去而蠻荒的故事,而是又一處“精神高地和道德標桿”。

是為序。

張宇航

(張宇航,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散文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