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北京誕生奇女

慈禧太后 作者:徐徹 著


一、葉赫傳說

慈禧,姓葉赫那拉氏,是古代海西女真葉赫部的后裔。葉赫部和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部矛盾甚深,經(jīng)幾十年的爭斗,努爾哈赤滅掉了葉赫。所以,在近代的筆記和小說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慈禧當政的目的是為了覆滅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滿洲,以報葉赫先祖的仇恨。據(jù)說,當葉赫被努爾哈赤消滅之時,葉赫的先祖曾發(fā)下誓言,一定要報此彌天大恨。

《清光緒帝外傳》說:“部長布揚古臨歿憤言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以此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惲毓鼎:《清光緒帝外傳》,《清代野史》,第4輯,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22頁)臺灣出版的《慈禧的一生》就采用了這種說法,只不過譯成了現(xiàn)代漢語:“葉赫部落的酋長布揚古,曾在臨歿時憤憤然的發(fā)過誓,他說:‘我葉赫部落的后裔,只要留存一名女子,也必覆滅滿清?!虼?,努爾哈赤定下祖制,滿清宮闈,絕對不準選葉赫女子?!?徐獲芬:《慈禧的一生》,載章君谷等著:《慈禧與珍妃》,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第94頁)

“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滿清宮闈,絕對不準選葉赫女子”,這個傳說是真的嗎?

讓我們作一考察。葉赫,一作“也合”,又作“野黑”。其地望,《東北邊防輯要》載:“葉赫,在吉林西北四百九十里,即今葉赫驛??滴鯐r,原任內(nèi)閣侍讀圖理琛著《異域錄》,自敘始祖在葉赫國時,行高望重,其國主待以賓禮即此。又有葉赫山城,在葉赫城西北三里內(nèi),有子城,明于其地置鎮(zhèn)北關(guān),為互市處,亦稱北關(guān)?!?曹廷杰:《東北邊防輯要》,卷上,《遼海叢書》,遼沈書社1984年版,第4冊,第2296頁)《全遼備考》記:“在開原威遠堡邊門東北九十里,即所謂北關(guān)也。明正統(tǒng)間,置塔山前衛(wèi),設(shè)指揮等職?!?林佶:《全遼備考》,傳鈔本)葉赫的所在地,據(jù)今人考證位于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鄉(xiāng)。而北關(guān)在現(xiàn)在開原縣東北的“蓮花”,是明廷與女真貿(mào)易之地,俗稱北關(guān)葉赫,或簡稱北關(guān)(滕紹箴:《努爾哈赤評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

葉赫,原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人。后來他們滅掉了扈倫國所屬的納喇部,遂占據(jù)了他們的地盤,并改姓納喇氏,即那拉氏?!凹{蘭(納喇)者,即華言日也”。納喇,漢語是太陽的意思。后來他們遷居葉赫河(今吉林通河,也稱葉赫河)一帶,故以葉赫為號。

葉赫的始祖名星根達爾漢。星根達爾漢子名席爾克明噶圖。席爾克明噶圖子名齊爾噶尼,明廷授為塔魯木衛(wèi)都督僉事,正德初年(1506年以后)因多次盜邊被斬于開原市上。正德八年(1513),齊爾噶尼的兒子褚孔革悔罪歸順,明廷“暫準襲其父職”。后來褚孔革多次入邊搶掠,哈達酋長王忠在明廷的支持下把褚孔革執(zhí)殺,奪取朝貢敕書和褚孔革所屬季勒等十三寨。葉赫由盛至衰。

褚孔革的兒子太杵,太杵的兒子有二,長曰逞家奴(清吉砮),次曰仰家奴(楊吉砮)。兄弟二人筑兩城。故城叫老城,老城由逞家奴居住,仰家奴住在西邊的新城。葉赫開始由衰轉(zhuǎn)盛,日益強大。他們同為葉赫部的酋長,明朝稱他們?yōu)椤岸薄5艿苎黾遗m然年幼,但更為英勇剽悍、足智多謀,所以又被稱為“楊吉砮兄弟”。努爾哈赤與葉赫的交往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們考察努爾哈赤與葉赫先祖交往的歷史,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清楚的。歷史事實是,葉赫的先祖楊吉砮(仰家奴)、金臺石或布揚古,有的在死前沒有講話的記載,有的即或有講話的記載,但也沒有報仇雪恨的內(nèi)容,更沒有“雖存一女子”也要覆滅滿洲的記錄,亦沒有“滿清宮闈,絕對不準選葉赫女子”的記載。所以,廣為流傳的清朝“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的說法就毫無根據(jù)了。

其實,納喇氏(那拉氏),是滿洲貴族八大世家之一。關(guān)于八大世家,說法不甚一致。光緒進士繼昌認為:“滿洲世族以八大家為最貴:一瓜爾佳氏,直義公費英東之后;一鈕祜祿氏,宏毅公額亦都之后;一納喇氏,葉赫貝勒錦臺什(即金臺石)之后;一棟鄂氏,溫順公何和哩之后;一馬佳氏,文襄公圖海之后;一伊爾根覺羅氏,敏壯公安費古之后;一輝發(fā)氏,文清公阿蘭泰之后?!?繼昌:《行素齋雜記》卷上,上海書店1984年版,第26頁)清末戶部郎中崇彝則說:“滿洲八大姓,為鈕祜祿氏(繹姓郎)、瓜爾佳氏(關(guān))、舒穆魯氏(舒)、那拉氏(分葉赫、輝發(fā)二那拉,其初皆地名)、完顏氏(王,或有姓金者)、富察氏(傅)、費莫氏(費)、馬佳氏(馬)、章佳氏,實為九姓。然費莫、馬佳二姓乃一族也。”(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頁)

滿洲八大世家盡管說法不同,但都有納喇氏(那拉氏),且都有葉赫那拉氏,前者更說明為錦臺什(金臺石)之后。這就表明雖然葉赫被滅掉,但作為滿洲貴族的重要的一支,它在清朝始終享有重要的地位。

不僅如此,葉赫的后代子孫在清朝有許多位居顯要。金臺石的兒子德爾格勒,授佐領(lǐng),予三等男爵。德爾格勒之弟尼雅哈,授佐領(lǐng),予騎都尉世職。孫子南楚,任護軍統(tǒng)領(lǐng),襲三等男爵。南楚雖以罪奪爵,但以其弟索爾和襲爵位,以后升至二等男。尼雅哈的兒子明珠,由侍衛(wèi)授鑾儀衛(wèi)治儀正,遷內(nèi)務(wù)府郎中,后擢升為內(nèi)務(wù)府總管,再授弘文院學(xué)士,又歷任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時詔重修《太祖太宗實錄》及編纂《三朝圣訓(xùn)》、《政治典訓(xùn)》、《平定三逆方略》、《大清會典》、《一統(tǒng)志》、《明史》,都以明珠為總裁官。后兩朝實錄告成,加太子太傅,晉太子太師。南楚的兒子穆占,初任侍衛(wèi),兼佐領(lǐng),后升前鋒參領(lǐng),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任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以后授都統(tǒng)品級,佩征南將軍印,率兵征湖南。平云南后,授正黃旗蒙古都統(tǒng),列議政大臣。明珠子揆敘,初任佐領(lǐng),由二等侍衛(wèi)特授翰林院侍讀,后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布揚古的弟弟布爾杭古授三等副將,封三等男爵,兒子葛巴庫,加至一等男爵。諸孔額,任副都統(tǒng)、議政大臣。孫子音圖,任吉林烏拉將軍。富拉塔,任刑部尚書。侄孫禪岱,任吏部侍郎兼佐領(lǐng)。阿什達爾漢,是金臺石的族弟,皇太極的舅舅。授一等輕車都尉,典領(lǐng)外藩事務(wù),授都察院承政,晉三等男,世襲。他的兒子席達禮,任理藩院侍郎,贈太子少保。冷僧機,葉赫部長金臺石同族人。初授三等男,后任一等侍衛(wèi),升內(nèi)大臣,晉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又晉一等伯。蘇納,為金臺石同族人,是努爾哈赤的女婿,歷任甲喇額真、梅勒額真、擺牙喇纛章京,兵部承政等職。他的長子蘇克薩哈,歷任佐領(lǐng)、三等輕車都尉,三等男、議政大臣,后晉一等男兼加一云騎尉,升鑲白旗護軍統(tǒng)領(lǐng),后晉爵二等子,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加太子太保。與索尼、遏必隆、鰲拜同為顧命輔政大臣,輔佐康熙帝。蘇納的另一個兒子孔固濟,與清室聯(lián)姻,稱多羅額駙。固三泰,金臺石同族人,是努爾哈赤的女婿。初任副將,又任大臣。他的兒子明阿圖,歷任都察院理事官、鑲藍旗蒙古副都統(tǒng),授三等阿達哈哈番。明阿圖的兒子賽弼翰,歷任護軍參領(lǐng)、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授拜他喇布勒哈番。瑚什布也是金臺石同族人,任侍衛(wèi),兼甲喇額真,后授備御世職,理藩院副理事官,進二等阿達哈哈番。他的兒子穆徹納,任護軍參領(lǐng),累進三等阿達哈哈番。此外,如鄂莫克圖、喀山、安達立、綽拜、布丹、孫達哩等,都是從葉赫部投到努爾哈赤的麾下,從而建功立業(yè)的。

從以上事實不難看出,葉赫納喇氏的族人及其后代在清朝是備受尊崇的一姓,是有很高政治地位的一族。努爾哈赤及歷代君主并沒有采取歧視葉赫部的政策,而是一視同仁,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其實最有說服力的是,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正是葉赫部的酋長楊吉砮的女兒,努爾哈赤深深地愛著她。她于二十九歲時病逝,努爾哈赤十分懷念?!凹氨?,上深悼之,喪斂祭享有加禮,不飲酒茹葷者逾月?!?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冊,第8899頁)而她惟一的一個兒子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帝位,并沒有因為他有葉赫納喇氏的血統(tǒng)而受到歧視。

如果深入考察一下,清朝歷代后妃姓納喇氏的大有人在。當然,不僅僅是葉赫納喇氏,還有哈達、烏拉納喇氏。塔克世的繼妃是哈達納喇氏。努爾哈赤除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外,還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側(cè)妃葉赫納喇氏、側(cè)妃哈達納喇氏?;侍珮O有繼妃烏拉納喇氏、側(cè)妃葉赫納喇氏、庶妃納喇氏。順治有庶妃納喇氏??滴跤谢蒎{喇氏、通嬪納喇氏、貴人納喇氏(那丹珠女)、貴人納喇氏(昭格女)。雍正有孝敬憲皇后烏拉納喇氏。乾隆有追降皇后烏拉納喇氏、舒妃葉赫納喇氏。道光有和妃納喇氏。

至此,稗史筆記所稱“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的說法便不攻自破了。同時,所謂慈禧當政是為了覆滅滿洲,以報祖先葉赫世仇的說法便失去了根據(jù)。慈禧的入宮被選是愛新覺羅氏同葉赫那拉氏兩個家族的正常婚姻關(guān)系的合乎邏輯的繼續(xù)而已。

那么,慈禧的家世究竟如何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