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細柳巷的故事

山圍故國 作者:程章燦 著


細柳巷的故事

細柳巷在南京白下區(qū),南起馬府街,北至常府街,并不太長。據(jù)說明代那會兒,這個地方曾經(jīng)是兵營,駐過軍。漢代周亞夫駐軍細柳,傳為佳話,好古的人遂給這個軍營起了一雅號,就叫細柳營。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兵走了,營也沒有了,只留下一條空巷,叫作細柳巷。

清代中葉,這條巷子里住過一位醫(yī)生,本地籍貫,名叫吳葆恬。有一天,吳醫(yī)生正在門口閑眺,一只腳翹在門外,悠然自得。沒想到,他的腳絆倒了一個過路陰魂,橫禍飛來。被絆倒的是個明代女鬼。她本來是明末大家門戶出身,因為戰(zhàn)亂,不幸墮落煙花隊中,悒郁憤恨,最終投水而死。女鬼郁積多年的冤憤之氣,正沒處發(fā)泄,被醫(yī)生絆了一跤,滿腔怒氣全都上來了。話說女鬼報復(fù)自有特點,雖然“聲音裊娜,舉動娉婷”,卻有超強的糾纏勁兒,不依不饒,附體作亂,吳醫(yī)生百計禳解,卻毫無效果。

這事兒一鬧就是幾十天,到最后,女鬼大概也倦了,才有一點松口。她對吳醫(yī)生說:“聽說你與管同先生關(guān)系不錯。管先生文章做得好,只要你求管先生替我作一篇傳記,我馬上就放過你。”吳醫(yī)生沒辦法,只好答應(yīng)。無奈管先生堅決不答應(yīng),說自己生平不為妓女輩作傳。吳醫(yī)生請不動,那女鬼也不退讓,一直作祟。

鬼病還得鬼醫(yī)醫(yī)。后來,吳醫(yī)生聽說有一個徽州籍的醫(yī)生,擅長以針刺鬼,就向這位鬼醫(yī)求助。鬼醫(yī)對準(zhǔn)吳先生右手上的鬼窠少商穴扎針,鬼疼得嘶嘶作聲,才扎兩針,就逃得沒影了。吳醫(yī)生這才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這個故事見于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五。姚元之是安徽桐城人,跟這段故事中提到的管同同時。管同,字異之,南京人,嘉慶時舉孝廉,他與另一位南京人梅曾亮一起,被稱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管同師事姚鼐,姚鼐既是姚元之的同鄉(xiāng),又是本家,所以,姚元之記述這段事時,特別強調(diào)管同是桐城姚鼐的弟子,而且,最后祛鬼有方、救了吳先生的也是徽州人。言下之意,無論作為桐城人,還是作為安徽人,這兩位同鄉(xiāng)都令他倍兒有面子。反過來,南京文人管同卻有些扭捏,過分拘泥,不知變通。管同不肯為妓女作傳,固然有他的原則,但這個妓女不同于一般的煙花女子,她遭逢亂世,身世堪憐,守貞而死,其義可嘉,乞人作傳,其情可憫,完全應(yīng)該破例為其作傳。說完故事,姚元之曲終奏雅,表達了對管同的婉諷。

細柳巷離夫子廟不遠,可以算是夫子廟的外圍。這女鬼在這附近出沒,大約因為她生前就居住于此。她指名道姓,要求管同為其作傳,證明管同文章聞名遐邇,聲震幽明,響徹兩界。細柳巷的吳醫(yī)生,只是烘托、見證管同文名的托兒罷了。至于這事是否真的發(fā)生過,管同是否平生不為妓女作傳,都不大重要。

明清兩代,與夫子廟貢院遙遙相對、只有一河之隔的舊院,是妓女叢居之地,可八的人和事很多。這只是其中一段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