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頭、園頭及古林寺的傳說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名叫飯頭,另一個名叫園頭。您猜,他們是干什么的?
小孩子?
不對。
江湖好漢?菜園子張青的同伙?
也不對。
乞丐?洪七公的部下?
還是不對。
告訴您吧,他們是古林寺的和尚,兩個傳奇的僧人。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寺——古林寺。寺在南京城西,在今天赫赫有名的城西干道——虎踞北路一帶。昨“寺”今非,現(xiàn)在變成古林公園了。前些年,我經(jīng)常經(jīng)過公園門口,一邊欣賞林散之先生題寫的“古林公園”四個大字,一邊遙想著清代古林寺的模樣。頹垣難覓,片瓦不留,一點想象的依托也沒有,只有一片模糊的影子。于是,只好在腦中翻來覆去地咀嚼兩段古林寺僧人的故事。
“古林公園”四個大字,出自林散之先生之手,雅韻悠然。
康熙年間,古林寺有兩個僧人,他們的來歷沒有人說得清。叫什么名字,從哪里來的,多大歲數(shù)了,都說不清楚。這才是徹底的無名,我想,真正的出家人應該如是。無名,于己,能得大解脫,甚好;然于他人之辨識、于社會之設(shè)定、于歷史之敘事,終究有所不便。于是,常住古林寺里、負責收飯的那位,我們姑且叫他飯頭;常住古林寺里、負責種菜的那位,姑且就叫他園頭。
飯頭和園頭都是本分人,不知道為什么,寺里的其他僧人不愿意多理會他們。他們兩位卻相處得不錯。某日,飯頭做完收飯的活兒,沐浴更衣,趺坐而逝。飯頭化去得太快,沒有時間準備,等不及喚上園頭。他只能拜托鄰舍僧人,麻煩他們告知園頭一聲。園頭正在鋤菜園子,聽到消息,卻很淡定,問清飯頭才去不久,說道:“我還來得及趕上飯頭兄弟?!闭f罷,他扔下手中的鋤頭,就地坐化了。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據(jù)說這是康熙年間的事??礃幼?,古林寺在那個時候挺受人重視,否則不會產(chǎn)生這樣傳奇的歷史敘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樸素的寺院生活合當如此。飯頭和園頭,正是代表寺院日常生活的符號,樸素中的傳奇,最為動人。無獨有偶。關(guān)于此時的此寺,還有一段更傳奇的故事。
康熙二十三年(1684),古林寺失火,廟宇焚毀殆盡。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寺中一位法號道興的僧人忽然失蹤了。如果拍成電影,這時應該有一個鏡頭切換:幾千里之外,粵東某處深山大谷中,忽有火光大起,當?shù)厝梭@奇地發(fā)現(xiàn),一位不知來歷的僧人趺坐其中。問其所從來,才知道就是道興。
原來,道興看中此地樹大林深,盛產(chǎn)木材,專程來此募集重建古林寺的木料。眾人為之感動,任其伐取,旬日之后,木料大備。忽來一陣大雨如注,匯成山間陣陣洪流。那一根根木材仿佛聽到號令,自動隨著大水輾轉(zhuǎn)漂流,由小溪到大江,由長江再轉(zhuǎn)入夾江,到達上新河碼頭,最終抵達古林寺。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佛法僧愿,神明無比。
以上二事,在《同治上江兩縣志》中記錄在案。這本志書修撰于同治十三年(1874),距離康熙二十三年(1684)將近二百年,時光的里程蒼茫而迢遙?;厥讉髌娴臍v史,跂望迷蒙的明天,身處洪楊之亂后百廢待興的南京城,急切期盼中興的江寧百姓,是多么希望有這樣的神明相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