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宋初人誤作唐末五代人收入者
本節(jié)所考宋初人,指現存史料僅記載其在宋太祖、太宗朝事跡者。盡管按情理來說,這些人中有較大一部分可能出生在五代十國時期,但其入宋前活動未見記載,只能作宋人看待。凡在五代時期有事跡可考者,另詳下節(jié)。
6.1 李九齡 《全唐詩》卷七三〇收其詩一卷,共二十三首。小傳云:“李九齡,洛陽人。唐末進士。入宋,登乾德二年進士第三人?!贝藗黠@然矛盾:自唐亡(907)至乾德二年(964),近六十年,九齡不可能再中進士。諸詩皆出《萬首唐人絕句》卷七三。陳振孫斥此書誤收本朝李九齡詩,已見前節(jié)郭震條引?!吨饼S書錄解題》卷一九有《李九齡集》一卷,解題云:“洛陽李九齡撰。乾德二年進士第三人?!痹交亍跺伤琛肪硭陌藙t作“乾德五年進士第三人?!蔽丛斒胧?。陳振孫藏有《宋登科記》,時代稍早,或近是?!端卧娂o事》卷二作“乾德五年進士第一人”,顯誤,此年第一人為劉蒙叟,見《文獻通考·選舉考》。九齡事跡可考者尚有:《輿地紀勝》卷一八八“蓬州景物”“透明巖”條,錄縣令李九齡詩,不云任職年代,但可推定在其登第以后(蜀地歸宋在建隆末)?!稘扑嗾勪洝肪砹^九齡與盧多遜、扈蒙等同受詔修《五代史》,“而蒙、九齡實專筆削”。檢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卷一五,事在開寶六、七年(973、974)。九齡生于五代可無疑,但其登第年及可考事跡均在宋代,當然應視為宋人。《宋藝圃集》《宋詩紀事》錄其詩,甚是。《李九齡集》至《宋史·藝文志》尚著錄,后不傳,洪邁當將其集中絕句全數收入,對研究宋初詩歌尚有價值。
6.2 滕白 《全唐詩》卷七三一收詩二首,小傳云:“滕白,官郎中,歷臺省,有《工部集》一卷。”二詩均出《萬首唐人絕句》卷七二。陳振孫以為系本朝人而誤入,已見前節(jié)郭震條引?!吨饼S書錄解題》卷二〇著錄《滕工部集》一卷,解題云:“滕白撰。篇首《寄陳摶》,知為國初人。又有《右省懷山中》及《臺中寄朱從事》詩,則其揚歷清要亦多矣。史傳亡所見,未有考也。(《文獻通考·經籍考》僅引及此。)后見《實錄》載,嘗以戶部判官為南面前轉運使,坐軍糧損折免官?!薄秾嶄洝樊斨浮端翁趯嶄洝贰!端卧娂o事》卷五作“太宗時”人,近是。另參下條。
6.3 王嵒 《全唐詩》卷七三一收詩六首,小傳云:“王嵒,蜀人,曾避地荊南。有集一卷?!敝T詩均出《萬首唐人絕句》卷七四。陳振孫以為系本朝人誤入,已詳前節(jié)郭震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有《王嵒集》一卷,解題云:“王嵒撰。集中有《春日感懷上滕白郎中》,蓋亦國初人。又有《圣駕親征河東》。及有‘甲午避寇,全家欲下荊南’之語,則是李順亂蜀之歲,嵒蓋蜀人也耶?”所引諸詩今均不傳?!笆ヱ{親征河東”,指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親討北漢之役。甲午為淳化五年(994),“避寇”指避王小皤、李順事?!斗珠T古今類事》卷一四引《該聞錄》云其字隱夫,居武都山,與《該聞錄》作者李畋同時。畋謂“其后均寇嬰城,嵒以名大,為其所脅,坐是流于荒服,晚節(jié)不完”,指其陷咸平三年(1000)益州王均兵變而遭流逐。《全蜀藝文志》卷八有宋王巖《殘冬客次資陽江》,王巖即王嵒,詩為其在蜀時作?!端卧娂o事》卷五收入,是?!度宕姟肪戆税嗽觥栋伺男U》一首,未云所出,實系誤收孫光憲詞。孫詞見《花間集》卷八、《全唐詩》卷八九七。
6.4 馬致恭 《全唐詩》卷七三八收其《送孟賓于》一首,小傳僅云:“南唐時人?!卑此锡埿枴督弦颁洝肪戆?,謂孟賓于在南唐后主時抵法當死,李昉寄詩,后主見而宥賓于,“復官未幾,歸老連上,號群玉峰叟。吉守馬致恭以詩送?!眱H錄末聯(lián)二句。敘事簡略,似南唐時作。宋初王舉《雅言系述》(《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五引)謂賓于“興國中致仕歸連上,過廬陵,吉守贈詩曰(略)。”引全詩而不言作者姓名。馬令《南唐書》卷二三《孟賓于傳》謂:“金陵平,歸老連上,秘閣馬致恭以詩送之?!币噤浫?。賓于為連州人。秘閣為馬致恭所帶京職。二書均指明為入宋后事?!度圃姟匪?,當即以以上三書為本。最早記載賓于事跡的是王禹偁《孟水部詩集序》(《小畜集》卷二〇),謂賓于南唐末致仕后,“以本曹郎中分司南都”,“太祖平吳,以老病不任朝謁,聽還鄉(xiāng)里”。南唐之南都在洪州,吉州為自洪赴連必經之路。致恭為吉守,為宋所除官,非南唐署。所帶秘閣之職,即是明證。詩作于太平興國初,時宋立國已十六年。
6.5 王元 《全唐詩》卷七六二收其詩五首又二句,小傳云:“王元,字文元,桂林人。隱居不仕?!绷旭R楚時。小傳所據為《郡閣雅談》(《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一〇引)、《雅言系述》(同書卷一一引)記載。五首詩亦出二書。末附《贈廖融》句,注:“見《紀事》?!睂嵳`,亦見《雅言系述》。嘉靖《建寧府志》卷五“知州”有:“王元,太平興國間任。”姓名、時間均相合,惟文元隱居不仕,恐非一人。另詳下廖融條。
6.6 廖融 《全唐詩》卷七六二小傳云:“廖融,字元素,隱居衡山。詩七首?!绷旭R楚時。實收詩僅六首,又零句三聯(lián)?!对鲂拊娫捒傹斍凹肪硪哗栐疲骸傲稳谧衷?,隱于衡山,與逸人任鵠、王正己、凌(當作陸,詳后)蟾、王元,皆一時名士,為詩相善。湘守楊徽之代歸闕,枉道出南岳,宿融山齋留詩曰:‘清和春尚在……’融《贈天臺逸人》云:‘移檜托禪子……’又《題古檜》云:‘何人見植初……’《夢仙謠》云:‘琪木扶疏系辟邪……’《退宮妓》云:‘神仙風格本難儔……’左司諫張觀過衡山留詩曰:‘未向漆園為傲吏……’融卒,刺史何承矩葬之,進士鄭鉉表其墓?!边@是關于廖融生平最早且較完備的記載,原書未注出處,疑出潘若沖《郡閣雅談》。融今存詩除上引四首外,另二首見《雅言系述》(同前書卷一一引)。廖融是當時以南岳為中心的一群湖南隱逸詩人的核心人物,同游詩人有王元(有《贈廖融》《懷翁宏》《哭李韶》等詩)、王正己(有《贈廖融》)、任鵠(有《送王正己歸山》)、翁宏(有《送廖融處士南游》)、陸蟾、李韶、狄渙(詳后)、曾弼等人。胡震亨《唐音戊簽》不收諸人詩?!度圃姟芬灾T人為馬楚時作者,疑系據《詩話總龜》參《十國春秋》而定。今考諸人事跡,均已入宋,屬之五代實誤。試述如次:其一,楊徽之為后周進士,未仕馬楚。其守湘確年已難考詳,約在宋太宗時,詳第七節(jié)楊徽之條。其二,張觀為左司諫經衡山的時間,在太平興國末至雍熙間。詳第七節(jié)張觀條。其三,何承矩,傳附《宋史》卷二七三《何繼筠傳》,字正規(guī),河南人,太平興國五年(980)知河南府,“徙知潭州,凡六年,囹圉屢空,詔嘉獎之”。入為六宅使,端拱元年領潘州刺史。景德三年(1006)卒,年六十一。據其知潭時間推測,廖融約卒于雍熙(984—987)間。其四,《雅言雜載》(《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二六引)云:“興國中,潘若沖罷桂林,經南岳,留鶴一只與廖融?!魶_到京授維揚通理,復有詩寄融?!笾辆S揚,聞融與鶴相繼而亡?!比魶_即《郡閣雅談》作者。其仕維揚確年不可考,以前后時間推算,與《郡閣雅談》合。其五,《雅言系述》(同前書卷一一引)云:“開寶中,衡山處士廖融南游,(翁)宏有詩云:‘病臥瘴云間……’宏以百篇示融,融謝宏云:‘高奇一百篇……’王元懷云:‘獨夜思君切……’皆佳句也。”開寶(968—975),宋太祖年號。其六,伍彬辭官居隱時,廖融曾作詩題其屋壁,詳第七節(jié)伍彬條,其事至早在乾德以后。其七,陸蟾“雍熙中服毒卒”,見《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五引《雅言雜載》及宋契嵩《鐔津文集》卷一四《陸蟾傳》。其八,周本淳校點五十卷本《詩話總龜前集》卷二八引《雅言系述》云:“王正己寓衡州,不以仕進為意,介起一室,不與塵俗往來,四十未娶,隨行唯筇竹杖、鶴羽扇而已。與廖融、任鵠、王元交游。雖詩筆不及鵠,而辭藻亦擅一時。”下錄正己二詩,又錄潘若沖、廖融贈正己詩,又錄廖融贈狄渙詩。其九,宋夏竦《文莊集》卷二八《朱昂行狀》云:“先有廖圖者,與弟凝、侄融居南岳,皆工詩,有名于代,世有家法。”楊億《武夷新集》卷二《閣門廖舍人知袁州》注則謂融為凝弟,陳田夫《南岳總勝集》卷中“兜率寺”條云:“廖處士書齋據湘江之濱,圖、凝、融數世能詩,自唐天祐末居此。”以上差不多是廖融等人今存的全部有年代可考的事跡。湖南之地在建隆四年(963)即入宋版圖,上列諸事,分別在其后幾年、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后。諸人在馬楚時無事跡可考。以情理揆之,顯然均應視作宋初人為是?!冻缥目偰俊肪砦澹ㄔ砹┦铡读稳谠娂范恚兴纬??!端嗡嚻约贰端卧娂o事補遺》收其詩,甚是。王士禛《香祖筆記》指責李蓘誤收廖詩,《四庫全書總目》因之,均失于未詳考。
6.7 王正己 《全唐詩》卷七六二收其詩一首又句二。正己為宋初人,潘若沖、廖融皆有詩相贈,已見上則所引?!度圃姟肥赵?、句皆殘,可據周校《總龜》補足。
6.8 翁宏 《全唐詩》卷七六二收詩三首又句六。除《湘江吟》二句外,均見《雅言系述》(《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一引)?!断娼鳌窞榕嶂C詩,《全唐詩》卷七一五已收。宏應為宋初人,詳前廖融條。
6.9 劉兼 《全唐詩》卷七六六收其詩一卷,凡八十一首,小傳云:“長安人,官榮州刺史?!焙鸷唷短埔粑旌炩拧妨ā短埔艚y(tǒng)簽》卷八一七)云:“兼集諸志不載,各選亦無之。近云間朱氏得宋本,刻《唐百家詩》中。今詳其詩句,似是關中人仕為蜀守者。有《初至郡界》一篇詩云:‘錦字莫嫌歸路遠,華夷一統(tǒng)太平年?!杏钟小堕L春節(jié)》詩,為宋太祖誕節(jié)。其人蓋五代入宋者,姑存五代之末云。”其說甚是,惜未盡?!秳⒓婕罚未鞣N書志未見著錄,但《萬首唐人絕句》卷三九已錄其七絕三首,《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尚有其七律三首,知宋時已有視其為唐人者。江標影南宋書棚本《唐五十家小集》有《劉兼詩集》一種,有錯頁,比《全唐詩》多出八首,為唐劉威詩誤入?!稘扑嗾勪洝肪砥咻d受詔修《五代史》諸臣中,有劉兼。時在宋太祖開寶六、七年,詳前李九齡條。又開寶七年為鹽鐵判官,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胡氏列舉劉兼入宋二證,甚有力。另如《蜀都春晚感懷》云:“夢斷云空事莫追。”“宮闕一城荒作草?!薄妒穸嫉乐凶鳌吩疲骸扒лd龜城終失守,一堆鬼錄漫留名。”顯然作于蜀亡后?!兜娇ず蠹奈鞔◤牡苌崛恕罚ù藫八螘锉?,《全唐詩》注為別本)、《……寄呈成都府從弟舍人》(“呈成都府”四字據《唐音戊簽馀》補),稱西川、稱成都府,亦為入宋后作。從“一承兌澤蒞方州”(《春晚寓懷》)、“去年今日到榮州,五騎紅塵入郡樓。貔虎只知迎太守,蠻夷不信是儒流”(《去年今日》)、“依稀樊川似旭川,郡樓風物盡蕭然”(《郡齋寓興》)、“郡印已分炎瘴地,朝衣猶惹御爐香”(《初至郡界》)等詩看,作者是長安人,從京城改(貶?)官知榮州。全集凡有事跡可考之詩,均系在蜀、在榮州任內作。諸詩排列雖不及《王周集》中紀行詩那樣井然有序,但為一時一地之作則可論定。民國《榮縣志·秩官第十》定劉兼蒞榮在宋初,是。疑即為修《五代史》后之事。兼在五代未見有事跡記載。
6.10 狄煥 《全唐詩》卷七六八收三詩又二聯(lián),傳云:“狄煥字子炎,梁公仁杰之后,隱于南岳?!眰鞅尽对鲂拊娫捒傹斍凹肪矶栆堆叛韵凳觥罚珦瑫砣?、卷四三及卷二八,其名皆作狄渙。卷二八六廖融有贈狄詩,則其亦應為宋初人。其今存諸詩,均見上引《總龜》各卷及《類說》卷二七引《唐宋遺史》、《萬首唐人絕句》卷五一、《分門纂類唐歌詩》卷九五。
6.11 李韶 《全唐詩》卷七七〇收《題司空山觀》一首,列世次爵里無考作者。按詩出《雅言系述》(《增修唐詩總龜前集》卷一一引),同條謂韶為郴州人,苦吟固窮,既卒,王元有詩悼之。元為宋初人,已詳前考。唐代見于記載的李韶有五六人,均非此詩作者。
6.12 安鴻漸 《全唐詩》卷七七〇收《題楊少卿書后》一首,列世次爵里無考作者。按此詩最早見載于宋初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卷一《少師佯狂》條。楊少卿(疑當作少師)指楊凝式,詩作于凝式卒后。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〇轉引凝式年譜,謂凝式卒于周顯德元年(954)冬。鴻漸,五代及宋各種史書均無傳,事跡散見于宋元人筆記中。歐陽修《六一詩話》記國初安鴻漸與僧贊寧相嘲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載世傳有潘閬安鴻漸八才子圖。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謂鴻漸畏內。同人《玉壺清話》卷八載凌策童年被鴻漸嘲辱,“后長立,頗銜之。鴻漸老為教坊判官,凌公判宣徽院,樂籍隸焉,亦微憾之”,斥鴻漸“偶免一烹焉”。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下載宋初有“洛陽才子安鴻漸,天下文章李慶孫”之語。核諸事皆在宋初四五十年間。贊寧為宋初著名僧傳作者,潘閬為太宗時著名詩人,均為世人熟知。凌策(957—1018),《宋史》卷三〇七有傳,為雍熙二年進士。以其仕歷考之,判宣徽院約在咸平(998—1003)前后。李慶孫,泉州惠安人。宋太宗時嘗作詩吊錢熙,謁翰林學士宋白。咸平元年登孫僅榜進士,授江州推官,官至水部郎中。猶子處訥,仕神宗朝。(據嘉靖《惠安縣志》卷一二、《玉壺清話》卷七、《庶齋老學叢談》卷下、《宋詩紀事》卷七、《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六)鴻漸應為宋初人。《全唐詩》同卷馮少吉《山寺見楊少卿書壁因題其尾》,與鴻漸詩出處同。作者姓名當作馮吉,疑因原文“馮少卿吉”奪“卿”字而致誤。吉為馮道少子,《宋史》卷四三九有傳,詩為其在后周末年作。
6.13 周《全唐詩》卷七七一收其詩四首。四詩均出《萬首唐人絕句》卷七三?!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九有《周集》一卷,列唐人之末,但言“莫詳出處”?!缎绿茣に囄闹尽窡o。《粵詩搜逸》卷二據《連州志》謂:“,連州人,渭弟?!敝芪急具B州人,南漢末被擄入廣南,后逾嶺歸宋,仕宋數十年,官位顯達。(據《涑水紀聞》卷一及《宋史》本傳)若為其弟,則應為宋初人。記載較后出,且為孤證,尚難證定,姑附存于此,以俟知者定之。另《永樂大典》卷二八〇九尚存佚詩《紅梅》。
6.14 王玄 《全唐詩》卷七七八收《聽琴》一首,為五絕。詩出《萬首唐人絕句》卷二一,實即王元同題五律之前半首。王玄當即王元,宋初人,已詳前考。
6.15 玄寶 《全唐詩》卷八五〇收《路》一首,不錄事跡。按此詩出《唐僧弘秀集》卷一〇,然唐五代未聞有此僧?!督鹗m(xù)編》卷一三錄宋初石刻《南岳宣義大師夢英十八體書》,中有“文暢大師賜紫玄寶”《贈英公大師》詩一首,同作有宋白、賈黃中、呂端等,皆宋初名臣?!堵贰樊斠啻松?。
6.16 尚能 《全唐詩》卷八五〇收其詩一首《中秋旅懷》,又句二,云見《萬花谷》?!吨星锫脩选烦觥短圃娂o事》卷七四,句見《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均未錄事跡?!痘食聦嶎愒贰肪砣咭稐钗墓勗贰?,載楊億所稱賞的“近世釋子工詩者”,中有浙右僧尚能,并摘錄其詩五聯(lián)。其中有《全唐詩》所收二句,題作《送僧歸天臺》?!稐钗墓勗贰窞闂顑|同鄉(xiāng)門人黃鑒記錄楊晚年(約大中祥符末至天禧初)言論的筆記,后由宋庠整理作序刊行(詳原本《說郛》卷二一)。前引條末載:“公又言,因集當代名公詩為《筆苑》。輦下江吳僧聞之,竟以詩為贄。擇其善者,多寫入《筆苑》中。”《筆苑》當即《楊氏筆苑句圖》,《直齋書錄解題》卷二〇著錄,已佚??芍心苡谒握孀跁r居汴京,曾以詩謁楊億。所錄另有《孫大諫知永興》,孫指孫僅,《宋史》卷三〇六有傳,大中祥符初為陜西(即永興軍路)轉運使(參歐陽修《歸田錄》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四六冊《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收東京僧職贈法智詩二十三首,其中有“《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師道人》,東京左街講經文章應制同注御集賜紫尚能上”,贊寧等同作。法智卒于雍熙四年(987)?!端卧娂o事》卷九一據《宋高僧詩選》錄尚能《送簡長師陪黃使君歸江左》。簡長,宋初九僧之一,《圣宋九僧詩》錄其詩有《寄丁學士》,丁即丁謂,為學士在真宗時。據上考,尚能應為宋太宗、真宗時東京詩僧?!短圃娂o事》系沿襲宋綬《歲時雜詠》之誤(見《古今歲時雜詠》卷三〇),以尚能《中秋旅懷》列唐人間。
6.17 吳黔 《全唐詩》卷八八七收《失題》一首,未舉事跡。按《圣宋九僧詩》收惠崇《贈吳黔山人》,當即此人。詩云:“風泉得句心?!敝嗄茉娬?,可證。惠崇為宋太宗、真宗時人,生卒年不詳?!妒ь}》出處待查。
6.18 徐昌圖 《全唐詩》卷八九八收詞三首,傳云:“莆田人。入宋,終殿中丞?!卑础镀侮柋仁隆肪矶疲骸靶觳龍D,寅之曾孫,太祖朝守國子博士,累遷殿中丞?!辈龍D入宋前事跡無考,宜作宋初人。其詞均出《尊前集》,《全宋詞》失收。
總計本節(jié)所考,凡指出宋初人所作詩一百四十一首(內重見一首)又二十句,詞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