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南洋
1929年2月,就在春季開學的前幾天,張父帶著鐘俊和他在浙大附屬高工的成績單到上海南洋中學。校長看到他的成績單,認為考得很不錯,得到準許參加選拔考試。他原本打算插班進入高一下學期學習,因此參加的是高一插班生的考試,只考國文、英文、算學三科。鐘俊對這些考試毫無畏懼,很有信心地提前完成了所有答卷。待到第二天下午考卷評分出來后,老校長王培蓀先生親自來查看考生的答卷。當看到鐘俊的國文、英文考卷都很好,算學又得滿分,老校長非常高興,便接著問鐘?。骸澳愀咭凰銓W考這么好,高二的題目能做得來否?”鐘俊表示高二的內容他也會一些,可以試一試。于是老校長要來一份高二試卷讓他當場做,結果算學教師李傳書先生看了之后認為也能及格,跟班上高二應該沒問題。于是鐘俊得到校長的鼓勵和批準,直接跳級到高二下學期插班上學。

南洋中學時期的張鐘俊
入學就得到老校長的賞識,鐘俊信心倍增,學習非常用功,在高二讀完一個學期結束下來,總成績名列班上第二名。從此,他一心一意地作報考交通大學的準備。到1930年夏高中畢業(yè)時,為了保險,鐘俊分別報考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的電機工程專業(yè),這也是國內當時最有名的三所理工科大學。結果三所大學都發(fā)來錄取通知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交通大學的電機系。一則交通大學的電機工程系是我國高校辦得最早、當時師資實力最強的一個系;二則交通大學隸屬交通部,按慣例成績優(yōu)異的畢業(yè)生可由交通部直接選派到美國留學。加上有大舅父在交通部任職,各種信息資源及社會關系也可能有助于今后出國留學,因此交通大學必然成為他的首選。
交通大學創(chuàng)辦于1896年,是清末洋務運動,教育上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實業(yè)救國的產(chǎn)物。[1]早在1895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公車上書”就提出廢科舉、興學校,提倡西學以救亡圖存。此提倡立即受到張之洞等洋務派重臣的大加贊賞。受此啟發(fā),翌年,津海關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懷“稟明兩江督臣劉坤一,籌款議建南洋公學?!?sup>[2]這是首次提出要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同年,盛宣懷上奏清廷《請設學堂片》、《籌建南洋公學及達成館舍片》等獲準,擬由他督辦的招商、電報兩局每年捐出白銀十萬兩,在上海徐家匯開辦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官督商辦新式學校,即南洋公學。盛宣懷親任督辦,翌年請何嗣焜(字梅生)為首任總理(即校長)。何嗣焜制定了《南洋公學章程》,將公學初設四院:師范院、外院、中院、上院,構成小學、中學到大學連貫一體的教育體系。另外還設立譯書院,后獨立成為我國近代出版業(yè)的先驅商務印書館。

南洋公學上院(圖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
張鐘俊所就讀的電機工程系始創(chuàng)于1908年,當時稱“電機科”,是國內高校創(chuàng)辦最早的電機工程科,被譽為“中國電機工程師的搖籃”。此時招商、電報兩局已歸郵傳部管轄,校名也改為“郵傳部上海實業(yè)學堂”。校長(時稱監(jiān)督)唐文治制定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章程》,增設鐵路科、電機科、國文科(國文科并不招生,是為加強全校師生國文教育)。[3]至此,學校初步辦成以工科為重點,兼顧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辦學體制,體現(xiàn)工程實業(yè)救國的最初理想。開始頭幾年,電機工程科規(guī)模并不大,屬三年制???,主干專業(yè)課教師主要靠聘請美籍教員。從1908年開始創(chuàng)辦直到20年代初,每年招收只有大約十名左右學生。[4]學生畢業(yè)后多數(shù)被派往美國的企業(yè)實習一段時間后回國工作,少數(shù)條件好的可在美國高校繼續(xù)留學,拿到學位再回國。電機科首任科主任是美國人海騰,一年后海騰任期滿回國,又聘請美國人謝爾頓(S.R.Shelden)擔任。之后陸續(xù)聘任美籍教員桑福(H.B.Sanford)、湯姆生(G.Thompson)等為教員。電機科從開始創(chuàng)辦,教學上模仿美國大學的模式,教材也大多以美國大學教材為藍本,以英文講授。
1920年底,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要政,亟需專材”為由,為統(tǒng)一學制和提高辦學質量,向國務院提出將當時交通部所轄四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以及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合并,“以南洋為中堅”,定名為“交通大學”,分別稱“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交通大學唐山學?!?、“交通大學上海學?!?,辦學經(jīng)費由交通部下屬鐵路局給付。[5]翌年,政府批準“交通大學組織大綱”,實行董事會管理,首屆董事會推舉葉恭綽為校長。1921年8月1日,校名正式改為“交通大學上海學?!保ㄓ⑽拿篊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6]同年,電機工程科由原來三年制??粕墳樗哪曛票究疲哪昙壏衷O電力工程門、有線電信門、無線電信門(1924年5月又將有線、無線電信門合并為電信門),并仿照歐美的大學實行學分制與學位制。在葉恭綽主持交通大學時期,交大獲得長足的發(fā)展,辦學經(jīng)費比較充足,教學管理嚴格,逐步形成“求實學、務實業(yè)”的辦學傳統(tǒng)和樸實學風。
南京民國政府成立后,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對中央各部進行改組,增設鐵道部。隨后,交通大學移歸鐵道部管轄。將設在上海、唐山、北平三處的交通大學各部統(tǒng)稱交通大學,分為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北平鐵道學院。校長也由原來交通部部長王伯群兼任改為鐵道部部長孫科兼任。1930年10月,孫科辭去校長職,國民政府任命原鐵道部次長黎照寰為校長。[7]黎照寰到任后,辭去鐵道部次長職務,專心致志于交通大學建設,對我國交通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交大的快速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在孫科、黎照寰掌管交通大學期間,推行“交通行政與交通教育相輔而行”的政策。1929年春,鐵道部與交通大學組織了部校領導組成的交通教育整理委員會,對交大進行全面整理。提出了交通建設十年計劃,分別“從精神上提起交大精神”,以及“從物質上重新建設”。包括改善組織、增加經(jīng)費、重建校舍、提高程度、充實內容、增進教學效能、改善教職員待遇、部-路-校聯(lián)貫、實業(yè)計劃研究及調查、畢業(yè)實習及留學辦法等等一系列措施。[8]從此開始,交通大學進入一個大發(fā)展時期。院系設置方面,除了原機械、電機兩科擴充為機械工程學院和電機工程學院。原合并到唐山的土木工程科,返回上海重建為土木工程學院。1930年新成立了科學學院,1931年又成立交通管理學院。外加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負責全校國文與英文的教學。由此,交通大學形成以鐵路、交通為中心的較完整的工科大學。

黎照寰(前排中)及其給母校題詞,圖片來自西安交大溯源館。
在張鐘俊入學的1930年,交通大學開始進入建立新中國之前的“黃金時期”。從國內大環(huán)境來說,北伐戰(zhàn)爭結束后,上海華東一帶社會贏得一段相對穩(wěn)定時期,經(jīng)濟迅速恢復和發(fā)展,人民生活安定,教育經(jīng)費投入充足。從交大自身內部環(huán)境來看,校領導兢兢業(yè)業(yè),教師工作熱情高昂,學生勤奮踏實,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學?;A設施建設基本完善,校容大為改觀,教師待遇提高,早期畢業(yè)生派出國外留學者,紛紛拿到國外名校碩士或博士學位歸國任教,各專業(yè)師資齊備,名師云集。

恭綽館,圖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
校舍建設方面,1929年2月和1930年10月,鐵道部先后兩次撥付經(jīng)費,開始興建校舍。1930年1月建成學生宿舍“執(zhí)信西齋”(第一宿舍);6月建成鐵木工廠;1932年1月建成“恭綽館”(工程館);1933年3月建成“容閎堂”(總辦公廳);同年秋,建成工業(yè)化學實驗室。隨后又相繼建成自動機實驗室及其它生活設施,開辟了運動場,改建校門,美化校園等。[9]在教師匹配方面,交通大學非常注重與美國名校的對接。從早期開辦電機工程科開始,師資主要聘請美籍教師,畢業(yè)生多數(shù)被派出到美國名校繼續(xù)學習,或到美國工廠實習一年的機會。二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交通部派出留學生以及庚款留美生的紛紛學成歸國,師資本土化開始形成。張鐘俊就讀交大的教師中,有教英文的凌鴻銘、唐慶詒;教微積分的胡敦復;教物理的裘維裕、周銘、趙富鑫;教電工學、直流電機和蓄電池的馬就云;教熱力工程的陳石英;教交流電路和交流電機的鐘兆琳;教輸電工程的壽俊良;教無線電工程的張廷金、史鐘奇;教化學的徐名材,等等。這些教師絕大多數(shù)是到國外名校留過學,獲海外高校博士或碩士學位,學科基礎過硬,知識面廣,知悉當時國際上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狀況,教學要求嚴格,在當時國內高校中享有盛譽,堪稱一代名師。
課程設置方面,仍依循美國的通才教育思想,電機工程學院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康奈爾大學的課程為藍本。課程的編制,分為必修課、選修課、規(guī)定選修課三類。一年級多為共同基礎課程。比如國文、英文、物理、物理實驗、化學、化學實驗、微積分、機械圖畫、工廠實習、軍事訓練等課程,各學院相通;二年級主要是專業(yè)基礎課,各學院有差別,但同一個學院學生大多一起上課;三年級進入較高深的專業(yè)理論課程,有必修也有選修;四年級分組或門,研究專門的應用科目,各門學生分開上課。由于課程的設置、教材選用以及實驗設備的購置等大多仿照美國名校麻省理工,所以當時的交通大學也常被同業(yè)間稱為“東方麻省理工”(東方MIT)。
從辦學傳統(tǒng)與學風建設方面,交通大學正在從二十年代的“求實學、務實業(yè)”發(fā)展成為三十年代直到現(xiàn)在的“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其中的“基礎厚”與“要求嚴”對張鐘俊印象特別深刻,也影響了他一生的治學與教學實踐。所謂基礎厚,從1930年科學學院的創(chuàng)辦可見一斑??茖W學院的建立,目的是為加強學?;A自然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實力。當時交大的工科在國內高校中已經(jīng)非常有名,但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實驗設備相比其他高校明顯偏弱,師資人數(shù)也偏少。這反映了之前交大的一種辦學理念,即很重視實業(yè),但輕基礎理論。因為之前是為交通部,以及后來為鐵道部培養(yǎng)技術人才,課程設置也強調專業(yè)對口,以便今后在工作崗位上能立即發(fā)揮作用。這種強調實用性在當時專業(yè)技術人才非常短缺的情況下,為滿足急迫之需是必要的,但卻不利于畢業(yè)生今后一生的職業(yè)發(fā)展以及社會需求的變化??茖W學院的建立就是為改變這種局面,其動機是“應用科學與理論科學的相互提攜”,實現(xiàn)理科與工科“通力合作”。[10]
按照科學學院院長裘維裕的看法,大學階段應該更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科學思想的訓練:“大學的使命,并不是教授學生一種吃飯的本領,或者解決學生的出路問題,大學的使命,是要養(yǎng)成一種健全的人格,訓練一種相當?shù)目茖W思想,有了這種訓練,畢業(yè)以后,無論什么工作,就都可以擔負,都可以勝任”,“大學的重要使命,是給學生一種科學思想的訓練,并不是灌輸給他們一種職業(yè)上的知識?!?sup>[11]他力圖轉變過去的純工科教育為通才教育,加強學生在數(shù)理化方面的基礎訓練,養(yǎng)成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基礎更寬厚,以便今后繼續(xù)深造,也能適應社會的廣泛需求??茖W學院下設三個系:數(shù)學系(系主任胡敦復)、物理系(系主任裘維裕)、化學系(系主任徐名材)。實際上是將1928年秋成立的三個系進一步充實加強,分別給各個學院大一和大二開設基礎理論課。其中數(shù)學、物理與物理實驗課在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三個學院均在大一和大二上滿兩年。電機工程學院的數(shù)學課也要求上兩年:大一的微積分和大二的微分方程。化學課程也上兩年:大一的化學與化學實驗,大二的工程化學與化學分析。數(shù)學、物理、化學教學內容之深、廣和必修學分之多,在當時(及現(xiàn)在)的工科大學里是很少見的。

師生自行設計的校園小火車(1933),圖片來自西安交大溯源館。
據(jù)張鐘俊后來回憶,他到麻省理工學院留學期間,無論是高等工程數(shù)學或者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都能得心應手,對他后來做畢業(yè)論文幫助很大,就是因為在交通大學時期數(shù)學和物理課打好了扎實的基礎,有不少內容在本科時候就接觸過,繼續(xù)深造就比較容易。要求嚴,主要體現(xiàn)在大量的練習題和考試上。工科各學院每年要做物理習題達兩百多套題,都是教師們精心設計和挑選出來必須完成的。數(shù)學習題也很多,物理與數(shù)學課幾乎每周一次小考,而且都是利用課外時間,比如上晚自習等進行。裘維裕教授、周銘教授的物理課,以及胡敦復教授的數(shù)學課不僅講課深入淺出,知識廣博,而且每次課后都留下不少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演練,做到真正運用自如,熟透于心。這兩門課都因為要求嚴格,成為有名的“霸王課”。此外,鐘兆琳教授的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課也是一學期有一百多套習題,每周一次小考。大量的練習題和頻繁的考試確實讓很多學生感到很畏懼,感覺負擔很重,但是畢業(yè)之后繼續(xù)深造才知道嚴格的訓練帶來的益處。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源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馮桂芬的《采西學議》一文。馮桂芬(1809~1874),字林一,江蘇吳縣人,師從林則徐。清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科第二,精于經(jīng)史、歷算之學,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初年進李鴻章幕府,提倡經(jīng)世致用。中年后在上海設廣方言館,培養(yǎng)西學人才。先后在上海、蘇州、金陵(南京)等地書院講學,改良主義先驅。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諸國富強之術”,教育上堅持儒家倫理教化,同時應“采西學”、“制洋器”。之后張之洞在《勸學篇》(1898)中又對“中體西用”思想進一步系統(tǒng)闡發(fā)。見《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頁。
[2]上海交通大學校志編纂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志》,1996年版第3頁。
[3]上海交通大學校志編纂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志》,1996年版第22頁。
[4]首屆1911年畢業(yè)生10名,隨后幾屆依次為16名,8名,10名,7名,8名。
[5]《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頁。
[6]《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頁。
[7]黎照寰(1898~1968),廣東南海人,曾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jīng)濟科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科,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10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科學社和中國經(jīng)濟問題研究會。歷任中山文化教育總干事、廣九鐵路管理局長、民國政府交通部鐵路處長、鐵道部次長等職。擔任交通大學校長達十二年(1930~1942),對交通大學發(fā)展貢獻很大。建國后曾任上海市政協(xié)第一屆至第四屆副主席,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8]《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5頁。
[9]上海交通大學校志編纂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志》,1996年版第5頁。
[10]《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頁。
[11]《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