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序

看山還是故鄉(xiāng)青:回憶張大千 作者:徐悲鴻,吳作人


《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序

何浩天[1]

大千先生書畫集,本館曾編印三集,風行海內(nèi)外,為藝苑所珍賞,然猶渴望時有新作印行。本館因假自國內(nèi)收賞家所藏,編為第四集,觀者當歡喜贊嘆,老筆縱橫,愈變愈奇,承歷世之傳統(tǒng),開當代之新風,繼往開來,非此老莫屬。謹以管見,略為述之。

論其畫學:一曰臨撫,勾勒線條,以求規(guī)矩法度。二曰寫生,了解物理,觀察物態(tài),體會物情。三曰立意,人物、故實、山水、花卉,雖小境,要有大寄托。四曰創(chuàng)境,自出新意,力去陳腐。五曰求雅,讀書養(yǎng)性,擺脫塵俗。六曰求骨氣,去廢筆。七曰布局為次,氣韻為先。八曰遺貌取神,不背原理。九曰筆放心閑,不得矜才使氣。十曰揣摩前人,要能脫胎換骨,不可因襲。十一曰傳情記事,如寫蔡琰歸漢,楊妃病齒,湓浦秋風等圖。十二曰大結(jié)構(gòu)。如穆天子傳,屈子離騷,唐文皇便橋會盟,郭汾陽單騎見虜?shù)葓D,力探閫奧,直抒心得,深于畫理,可謂畫學十二要訣也。

論其畫境:先生生于蜀地,長游四方。蜀中山水,天下四絕:巫峽天下奇,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峨眉天下秀,無不入于畫境。復云游天下,足跡遍及全球,所歷世界名勝,游息其間,體會物情,觀察物態(tài),潛移默化,融會貫通,故能運筆墨之靈,抒造化之機,“超然象外,物我兩忘”。

論其畫風:初則清新俊逸,直逼古人,足以亂真。明末四僧,青藤白陽,無不深入研摩。繼而上溯宋元,寢饋鳴沙石室,摹繪三唐六朝壁畫。又云游寰宇,名山大澤,無不流于筆端,躍然紙上。晚年飽經(jīng)世變,和光熙煦,猶如垂天之云,沖霄之鶴,其清曠淡遠,匠心獨運,筆墨斧痕,與之俱化,達于“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之境。

近年畫成長達三十六尺之廬山圖卷,峰岫嶷云樹森渺,萬象羅列,藝參造化,為歷來畫史之奇構(gòu)。將于建國72年孟春之月在本館國家畫廊展出,以之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術文化,而浩天謹贅數(shù)語,用表欽慕之忱。

(原載臺灣出版之《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


[1]中國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大千先生生前好友。本文寫于1982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