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者老子

大師的巔峰時刻:思想家卷 作者:毛蓉蓉 著


智者老子

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一說為今安徽渦陽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一說老子即周朝的太史儋,或老萊子。史載老子通曉古今之變,晚年退隱,躬耕授徒,講道論德。其語錄經(jīng)整理,成《道德經(jīng)》上下篇,即今本《老子》。道教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動,在思想領域里的反映是不同學派的爭鳴。在諸家學派中,道家較儒墨為晚起,但卻是作為儒墨的對立方面出現(xiàn)的、對抗儒墨有一定實力的學派。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肚f子·天下》篇盛贊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以老莊同傳,稱莊子“其學無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

老子其人,跟孔子同時,而年稍長。今存《老子》書,可能包含有老子的某些思想,成書卻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莊子對《老子》書的思想加以發(fā)展。今傳《莊子》書,記述了莊子及其后學的思想。

一、老子和《老子》書

老子這個人是誰?他是什么時候的人?司馬遷作《史記》時已不清楚?!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中,提出三個人來:一是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他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是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向老子問過禮?!袄献有薜赖?,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因周朝衰微,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绷硪粋€是跟孔子同時的老萊子,也是楚國人。再一個是戰(zhàn)國初年曾見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司馬遷列舉了這些說法以后,說“世莫知其然否”,把以前的話都不加以肯定。他最后又說:“老子是個隱君子。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惫?73年,宗被秦將白起擊敗,魏使宗獻南陽,向秦求和。老子究竟是誰,是什么時期的人,還是沒有說清楚。有傳說,老子經(jīng)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就請老子著書?!坝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苯翊妗独献印窌?,可能包含老子的某些思想,而成書卻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這理由是,孟子批判當時的各學派,沒有提到過《老子》;荀子開始評論老子,說“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韓非子》有《解老》、《喻老》兩篇,闡發(fā)老子的思想。

從《老子》書的思想內(nèi)容看,是孔墨顯學思想的批判發(fā)展??啄乃枷敕秶饕侨祟惿鐣?,而《老子》則追究到宇宙本源,《老子》提出抽象的“道”,從思維的發(fā)展來看是后出,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與人們知識領域擴大的結(jié)果。

《老子》的思想跟孔墨兩學派的思想對立。孔子講天命,墨子講天鬼,孔孟都稱道“先王”,他們都認為“天”有意志?!独献印凡恢v先王,從孔墨的先王觀解脫出來?!独献印妨抡f:“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五章說:“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啄际且运饺酥v學著稱,而《老子》二十七章說“不貴其師”,二十章說“絕學無憂”??鬃硬W,墨子善辯,而八十一章說“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孔子講仁,而十九章主張“絕仁棄義”;墨尚賢,而三章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這些就可以看出,《老子》顯然是孔墨思想的批判發(fā)展,較孔墨為晚。

《老子》書采韻文體,全書約五千字,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上篇又名《道經(jīng)》,下篇又名《德經(jīng)》,所以《老子》又有《道德經(jīng)》之稱。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兩個本子,都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與通行本不同,而與《韓非子》所引《老子》相一致。看來,《老子》在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有了不同傳本。由于這部書寫得簡奧,后人對其中的哲學思想內(nèi)容產(chǎn)生種種分歧的理解。

《漢書·藝文志》記載,傳《老子》之學的有三家:“老子鄰氏經(jīng)傳四篇”,“老子傅氏經(jīng)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jīng)說六篇”。另外,還有“劉向說老四篇”。他們的書雖已亡佚,但《老子》的學說還是很流行的。

后人對《老子》做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漢河上公注、晉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義》。

老子不僅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且后來被奉為道教的教主,稱“太上老君”,在中國民間有著極大的影響。

二、孔老會面的傳說

一般傳言,老子較孔子年長,而一生只有一次會見。但是在《莊子》書中,孔、老會談有多次,而且比較詳細。

那是孔子想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貴的書藏到周室。弟子子路思考了一會兒,便對他說:“聽說周室有個掌管圖書的人,名叫老聃,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職歸隱。老師如果要藏書,不妨找他試一試?!?/p>

孔子說:“好吧!”

于是孔子找到了老聃的住所,請求他代理藏書。老子說什么都不答應,孔子只得用十二經(jīng)來向他解說。還沒有說完,老子就打斷他的話:“你說得太復雜了,還是告訴我一些簡要的思想吧!”

孔子說:“最簡要的就是仁義?!?/p>

老子問:“請問仁義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說:“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不了德,不義就沒有正當?shù)纳罘绞?。仁義實在是人的本性。否則,除了仁義還有什么可做的?”

老子又問:“請問什么叫作仁義?”

孔子說:“心中坦誠歡樂,博愛無私,便是仁義的本質(zhì)。”

老子說:“唉!你這好像空話?。≌f到博愛,那不就迂腐了嗎?所謂的無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如果你真想使得天下蒼生皆有所養(yǎng),何不順著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有其光明和行列,禽獸本有群類,樹木也各自生長。你又何必高舉仁義,生怕眾人不知似的,拼命擊鼓去找尋那迷失的人呢?你這么做,是在迷亂人的本性??!”

這是孔、老第一次見面。

孔子51歲時,還不曾聽過大道的事,于是南行到沛這個地方去見老聃。老聃看他來了,便說道:“聽說你是北的賢人,是不是已經(jīng)悟解大道了?”

孔子說:“還沒有。”

老子問:“你怎么去尋求的?”

孔子說:“我從制度上尋求,已經(jīng)有五年了,可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得到?!?/p>

老子又問:“那么,你是如何尋求真理的?”

孔子答道:“我從陰陽變易的道理中尋求,已經(jīng)有十二年了,仍未得到。”

老子說:“不錯。假如道是可以貢獻的,沒有一個人不把它當作禮物送給國君;假如道可以說給人聽,那么人們早就告訴自己的兄弟了;假如道是可以傳授的,人們也早就傳給了自己的子孫。

“但是,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人得‘道’,沒有別的緣故,實在是因為本心還沒有領受到大道的本質(zhì)。本心不曾領受,大道怎會留止?何況在外沒有與本心配合的對象,大道自然也難于運行。

“若出自本心。外在不能接受的,圣人就不會拿來傳授;若是出于外在,其本心又無法接受的,圣人也會強迫自己來接受。要知道,聲名是天下共用的,不可多取,多取便容易造成混亂;仁義,是先王的旅舍,只可留宿一夜,若是久居常見,責難也就相繼而起。

“古代的至人,時而假借仁道而行,時而寄托義理而上,沒有一定的常跡,僅求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夠了。他們靠簡陋的田地而活,賴荒蕪的菜圃居住。然而,就因他逍遙自在,所以無能為;就因簡陋,所以容易生活;就因他荒蕪,所以才沒有損失。古人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本真行為的表現(xiàn)。

“顯達的人,不能辭讓祿位于人;有名望的人,也不能把聲名讓給別人;位高勢大的人,不能給人權柄。因為獲得這項權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又悲傷莫名。他們對這些權勢毫無所知,卻又渴慕那無休無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而無法自拔,這是上天給他們的懲罰??!

“恩、怨、取、與、諫、教、生、殺這八項,都是糾正人類行為的工具。只有順從自然而不滯塞的人,才能使用這八項工具。所以說:‘自己端正了,才能正人?!拘目床坏竭@些道理的人,他們的機智也就閉塞不明?!?/p>

孔子對老子說:“我研究過《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研究的時間夠久,書中的含義也夠明白了,便去求見七十二位國君,和他們討論先王之道,闡明周公、召公的政績,但是沒有一個國君聽我的。要勸說人了解真理實在太難了?!?/p>

老子說:“你還算僥幸呢!沒有碰到一位真要治世的國君。否則,你那些‘道’就行不通了。你所說的六經(jīng),是先王陳腐的遺跡,并不是先王的真跡!所謂跡,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啊。

“雌雄的水鳥相互凝視不動,自然就產(chǎn)生出幼鳥;雄蟲在鳴叫,雌蟲在下應和,借著回聲而受孕;還有一些雌雄同體的動物,因遙感而自生。它們的天性不能更改,命運也無法轉(zhuǎn)移,這就跟時光不能停止,大道不可壅塞一樣。

“得到道的人,任何地方都可去得;失去道的人,到哪里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月不曾出門。其后又來見老子,說:“我知道了。鳥鵲孵卵而化育,魚類傳沫而生子,蜂類昆蟲遙感而自生;尤其是那昆蟲,一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因為母奶喂嬰。我已經(jīng)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和造化冥合。沒有看到萬物的天性,怎么能去救人呢?”

老子說道:“不錯,你已經(jīng)明白這個道理了?!?/p>

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完澡,正披頭散發(fā)要晾干。但見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驚人,看起來就像是具尸體??鬃又坏迷谕饷娴攘艘粫海旁偃デ笠?,他說道:“是我眼睛看差了,還是事實就是如此?剛才先生的形體就像枯木一樣,卓然直立若脫離了人世?!?/p>

老子說:“我正在萬物剛開始的境界中游蕩?!?/p>

孔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老子答:“這種境界很難說得明白。不過,我還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訴你吧!天地的陰陽之氣,本是一動(陽)一靜(陰);靜出于天,動來自地,陰陽相交,萬物叢生。你可以看到這種現(xiàn)象的關系,卻看不到陰陽兩氣的形體。

“陰消陽息、夏滿冬虛、夜晦晝明、日遷月移等變化,無時不在進行,卻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歸宿,遺憾的是卻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窮盡。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動,那會是誰?”

孔子又問:“請問在萬物剛開始的境界中閑游是什么感覺?”

老子回答說:“能夠達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樂的。也唯有至人才可以達到這種地步?!?/p>

孔子問:“你可以再詳細地說說嗎?”

老子答道:“譬如,食草的野獸,不怕移居草澤;生長水中的昆蟲,不怕移居池沼。這是因為它們的變動少,沒有影響到它們正常的生活。了解這個道理,那么喜、怒、哀、樂的變化,也就擾亂了我們的心懷,因為萬物本就是同一的??!

“知道天下萬物本為一的道理,便會視四肢百骸為塵垢,生死循環(huán)為晝夜一般,對那身外的得、失、禍、福再也不會去計較。能做到棄聲名如拋泥土一樣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是能與時俱變,不會因外界的變化而覺得喪失了什么。

“何況那萬物的變化,原本就無終無始,人心有什么好憂慮的?唉!唯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這個道理?。 ?/p>

孔子問:“先生的德行已可配合天地,還需依賴‘智言’來修養(yǎng)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養(yǎng)心性的事,那么他們是怎么成為君子的呢?”

老子說:“你這就錯了。拿水來說吧!水相沖激,自然成聲,這是水的本質(zhì)。至于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聲一樣,是來自‘自然’,并不是‘修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難道它們又有什么修為嗎?”

孔子回去后,把這些話告訴了顏回,然后說道:“對于大道,我就像甕中的蠓蟲一般,了解得太少。要不是先生為我啟蒙,到現(xiàn)在我還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

一次,孔子對老子說:“一些研究政治之‘道’的人,常常為是非、可否的觀點爭執(zhí)不下。辯論的人說:‘離堅白、別同異是很容易的事,就好像把它們懸在屋角一樣,是再簡單不過的了?!@種人可以稱作圣人嗎?”

老子回答說:“這種人和掌樂舞、掌占卜的官一樣,被技能所累,不過勞形傷神罷了。狗要不是因為會捕貍,怎么會招來憂患?猿猴要不是因為身手敏捷,又怎么會被抓出山林?丘??!我告訴你一些你從未聽過和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事吧!

“世上有頭有腳、有始有終、無心無耳,而能自化的人很多,但卻沒有一人知道有形無形能同時存在,以及動若止、死若生、窮似達的道理。

“治事在于隨順各人的本性,一任自然的發(fā)展,若能忘掉周圍的事物,忘掉自然,甚至忘掉自己,就可以和自然冥合了?!?/p>

孔子見了老子,回去后足有三天不說話。

他的弟子問他:“老師見了老子?給了他什么忠告?”

孔子說:“給他忠告?我到現(xiàn)在才看見龍??!龍的精神相合成就妙體,跡散便成彩云,能夠乘坐云氣便能配合陰陽了。看到這種情形,我只有張口結(jié)舌的份,哪還能給他什么忠告!”

子貢說:“這么說,真有人能夠達到靜時若尸體,動時似神龍,說話時如雷霆,沉默時若深淵,發(fā)動時又若天地般地不可測度嗎?我可不可以去看他呢?”

孔子答應了。子貢于是就以孔子的名義去拜見老子。老子盤坐堂上,細聲問他:“我年紀已經(jīng)老邁了,你還有什么要規(guī)勸我的?”

子貢說:“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雖不同,人們愛戴他們的心卻是一樣的,為什么獨有先生認為他們不是圣人?”

老子說:“年輕人,你走前來,告訴我你怎么知道他們治理的方法不同?”

子貢回答:“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禹因治水而得天下,湯因吊民伐罪,以武力得到天下;文王順從紂王,不肯悖逆,武王卻背叛紂王,不肯順從,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地方啊?!?/p>

老子說:“年輕人,你再走前來,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是怎么治理天下的:黃帝治理天下時,人必純一,縱使雙親去世也不會哭泣,而人們并不以為這有什么不對。

“堯治理天下時,使人尊敬雙親,疏遠別人,人們也不以為這有什么不對。到舜治天下時,人心相競,孕婦十個月就生孩子,嬰兒長到五個月就會說話,不到三歲,便知道人我的分別了,早夭的情形,從此開始出現(xiàn)。

“禹治理天下時,使有心機的人,以殺伐為順天應人,自認為誅殺盜賊不算是殺。于是群黨自立,儒墨大興,開始時還算合理,現(xiàn)在竟成了漫天瞎談的烏合之眾。

“三皇五帝治理的天下,名義說是治理,事實上卻是禍亂的根源。他們的智慧,蒙蔽了日月的光明,消滅了山川的英華,擾亂了四時的運行,其智比蝎子的尾巴、罕見的野獸還要殘毒。他們安不了人們的本性,還自以為是圣人,未免太可恥了!”

子貢聽了,頓時臉色大變,坐立不安。

三、社會政治思想

《老子》書中的政治思想比較鮮明,尤其反映了當時上層人物的沒落情緒。

第一,《老子》揭示、詛咒由于階級分化而造成的社會矛盾及相應的斗爭。如五十三章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七十五章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p>

《老子》反對戰(zhàn)爭。如三十章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p>

《老子》指責當時人道之背離天道。如七十七章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p>

《老子》對當時的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深痛的抗議。七十四章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為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p>

《老子》對高壓政治提出警告。七十三章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币馑际钦f,民不怕威壓,則大的禍亂就要發(fā)生了。

第二,《老子》對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特別反感、反對,包括孔墨所提出的主張。如三章,對物欲、文明的譏評:“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如十八章對仁義、智慧的譏評:“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笔耪抡f:“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功棄利,盜賊無有?!倍苏拢瑢ΧY的抨擊:“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p>

《老子》主張“無為”政治。如五十章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薄独献印分鲝堄廾裾摺A逭抡f:“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p>

第三,《老子》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前景及其社會地位的改善,喪失了信心,而產(chǎn)生失敗主義。主張不爭,主張安于自我滿足。六十四章說:“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卑苏抡f:“夫唯不爭,故無尤?!倍抡f:“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逼呤抡f:“天之道,不爭而善勝?!?/p>

《老子》認為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四十六章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罪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對社會矛盾不是積極地而是消極地消解,力圖回復到原始的狀態(tài)。

《老子》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蔽迨哒拢骸笆ト嗽疲何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補?!睆摹盁o為”的政治思想出發(fā),他認為政治影響民風。五十八章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p>

第四,《老子》認為,消解矛盾,使民“無知無欲”。三章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比哒抡f:“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自定?!?/p>

《老子》看不到歷史的前景,而詛咒現(xiàn)實,懷著遠離政治的向往,美化簡樸的生活方式,向原始倒退。他的理想社會是: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樂,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四、“道”的思想體系

《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大道無為的理論基礎上的。它否定了商周以來天或上帝的權威,從而提出了“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

《老子》所說的“道”,沒有形狀,看不見,摸不著,沒有聲音,是一種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超時間、超空間的永久存在。第一章就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边@就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十四章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倍逭抡f:“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倍徽抡f:“道之為物,恍恍惚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倍抡f“天地尚不能久”,十六章說“道乃久”。

《老子》中所說的道,不是物質(zhì)體,而是不可認識的精神性的存在。在它看來,“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萬物是從“道”派生出來的,從而是第二性的。四章把道叫作“萬物之宗”,又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边@就是說,“道”是宇宙萬物的老祖宗,出現(xiàn)在上帝之先。四十二章說“道”產(chǎn)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由精神性的“道”產(chǎn)生的?!暗馈辈灰蕾囉谌硕毩⒋嬖?。這種論點,無疑是客觀唯心主義。

《老子》的唯心主義還表現(xiàn)在它把“道”說成“無”。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痹谒磥恚盁o”比“有”更根本,“無”是天下萬物的最后根源。因此,這里的“無”也就是它所說的“道”。因為“道”是“無”,所以它是人根本無法接觸到的,它沒有物質(zhì)的內(nèi)容和屬性。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二十五章說“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說“道”生萬物是無意志、無目的、自然而然的?!暗馈睕]有意志,因為它無所求、無所私、無所爭。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是說“道”生養(yǎng)了萬物,但是不據(jù)為己有,也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而去宰割它們。它反對社會人事的有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與此相應的是《老子》中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人性論。它認為,最好的道德規(guī)范是使人回到原始自然的素樸狀態(tài)中去。人要敦厚、素樸、少私、寡欲,而不要浮華、輕薄、自私、多欲。三十七章說:“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自定?!闭J為人的本性是無知無欲的,由于人們拋棄了淳樸的原始自然本性,才產(chǎn)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會爭斗不息,動亂不已。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則是大道的拋棄,人性的喪失。因此,三十八章說:“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認為,輕薄浮華的禮義,是“亂世的禍首”,“愚昧的開端”,是必須拋棄的。只有這樣,才能恢復“見素抱樸”的自然人性。

在老子看來,人從“不自私”到“自私”的轉(zhuǎn)變,是違背人“道”即人的自然本性的。人必須復歸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本然狀態(tài)”中去。從這種人性思想出發(fā),老子建立了他的倫理道德觀和國家觀?!独献印肥苏轮姓f:“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知,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闭J為仁、義、禮、智、忠、信、孝、慈,都是私有制的產(chǎn)物,在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中,人沒有這些倫理道德觀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自然平等的,沒有對立、禮節(jié)、階級、忠信,大家彼此互助、互愛,這種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普遍的孝慈,所以強調(diào)“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據(jù)此,老子主張人們要回到“無知無欲”的嬰兒狀態(tài)去?!独献印匪氖耪抡f:“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然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笔ト说娜蝿站驮谟谑固煜氯硕汲蔀闇啘喨粺o所知的嬰兒。在這種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下,善與不善之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圣人與眾人都是無差別的同一種人。這種大迷的社會,才真正是得其“要妙”了。由于教育使人由愚變智,所以教育是一種欺騙的罪過。他說:“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比巳硕疾粚W,則師保與眾人相同,大家都同樣愚昧大迷,就是最好的社會。正是與“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的倫理道德觀緊密聯(lián)系,老子提出了“小國寡民”的原始國家觀,追求他所最理想的社會。

老子主張攝持軀體,專一心志,使精神和形體合一,保全本性,像嬰兒一樣純真。莊子寫了一篇老子的對話,提到了老子的這一思想——

南榮朱帶著糧食,走了七天七夜,到達老子的住所。

老子問他:“你從楚國來的嗎?”

南榮朱回答:“是的?!?/p>

老子問:“你怎么和這么多人一起來?”

南榮朱吃驚地回頭看了看。

老子笑了笑說:“你不知道我說的意思嗎?”

南榮朱羞愧地低下頭,然后嘆息一聲說道:“我不知道該怎么樣來回答你的問題,而且也忘記了自己此來是要問什么。”

老子懷疑地問:“這話是什么意思呢?”

南榮朱回答道:“有件事很叫我煩惱。如果我不求知,人家說我愚蠢,如果我得到了知識,反而使自己傷腦筋;如果我不學仁,會害人,行了仁,又擔心違背大道。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這些困擾啊?這就是我老遠趕來向你請教的原因?!?/p>

老子說:“剛才我看你眉目間的神態(tài),就已經(jīng)了解了大半,現(xiàn)在聽你這么一說,就知道我所想的沒有錯了。你的樣子看起來既像失去雙親的孤兒,又像拿著小竹竿去探測大海的人。唉!你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雖然你想恢復自己的本性,但是又不知道從何做起,所以你的心才會這么混亂,我實在為你感到難過?!?/p>

南榮朱回到家中,拋棄那些擾他的俗事,專心致力于道德方面的修養(yǎng)。十天后,他仍然覺得心里郁悶,于是又來見老子。

老子說:“你已經(jīng)洗凈了本心,所以體內(nèi)已充滿了精氣。但是你的內(nèi)心還存有一些系累,這就是導致你煩惱的因素。請記住,當你的耳目受到聲色引誘時,不可去控制它,應該不用心智來平息耳目的紛擾。

“當你的心智被物欲所系時,千萬不要控制它,一定要盡力斷絕心神的活動。耳目心智被外物所擾,即使有道德的人也不能自持,何況那仿效大道而行的人?”

南榮朱說:“有個人病了,他的鄰居去看他,病人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了鄰居,但是來探望他的人并沒有因為聽到了病情就使得自己生病。而我聽了你的大道,倒像是吃藥反而加重了病勢。你還是告訴我一些保全本性的常道吧!”

老子說:“要知道保全本性的常道,先得問自己有否離本性?能使本性自得嗎?能不卜筮就知道吉兇嗎?能安守本分嗎?能不追求外物嗎?能不仿效別人而求于自己嗎?能隨順物性嗎?能像赤子之心嗎?

“赤子整天號哭,聲音卻不嘶啞,這是心氣和順的極致;整天握拳而不拿東西,這是德行自然的結(jié)果;整天看而眼珠不動,是不看偏向的結(jié)果;走路沒有目的,停下來就知道要做什么?只是隨順外物,與之同浮同沉罷了。而這就是保全本性的常道。”

五、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從《老子》書看,其思想體系是唯心主義的,但其中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產(chǎn)生是基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諸侯國的興亡,以及個人富貴的極大變化,又從當時自然觀察中認識的自然界萬物也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二十三章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這個認識反映著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基本情況。

《老子》較為系統(tǒng)地揭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貴賤、剛?cè)?、強弱、禍福、榮辱等,都是一方存在,對方就存在。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合,前后相隨?!比耪抡f:“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

《老子》還認識到事物往往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薄罢龔蜑槠妫茝蜑檠??!彼氖抡f:“反者,道之動。”這都說明對立的東西是互相轉(zhuǎn)化的,不過這變化是由最高范疇的“道”這一絕對精神起決定作用,從而表明了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實質(zhì)。

《老子》唯心主義的消極無為思想,使它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和進取。它認為幼小的東西雖然柔弱,但從柔弱中壯大;相反,等到壯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它認為對待生活也是這樣。三十章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本褪钦f,事物壯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會使它早日結(jié)束它的生命。四十二章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彼J為最好經(jīng)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不會轉(zhuǎn)堅強,不但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結(jié)局,而且能戰(zhàn)勝強者。七十八章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因而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币馑际钦f,委曲反能保全,曲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接著,認為圣人遵守著“道”原則行事,因而成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為是,所以才聲名顯揚;不自我顯露,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見功;不自以為賢能,所以才能領道。正因為與人無爭,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和他相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就是與此相近的話,確實能把保全的效驗歸于“無為”而為的“道”。進而強調(diào)“道”的原則,告誡人們要相信“道”,與“道”一致,循“道”行事,因此就會得“道”,并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掉“道”,必然就會失敗。

《老子》運用辯證的方法,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地闡明“道”的“柔弱勝剛強”的原理。三十六章說:“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表明客觀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是物極必反、勢強必弱、盛極必衰,進一步推導出本質(zhì)原理:柔弱勝剛強。用比喻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顯示強權,因為逞強恃暴是不會持久的,必然會走向反面。

為強調(diào)這一原理,《老子》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教人向柔弱的水學習。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尤?!边@里歌頌“圣人”謙退不爭的品格。意思是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滋潤萬物有利于他們生長,而又不和萬物相爭,保持平靜,處在人人都厭惡的地下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人的居處如水一樣順乎自然、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如水一樣靜默致遠、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善于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止開流、善于遵守信用,從政如水一樣凈化污穢、善于理政治國,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善于發(fā)揮才能,行動如水一樣涸溢隨時、善于隨順天地。因為他具備七善而成為上善,與萬物無爭,所以沒有怨咎。這是以柔勝剛的原則在各個方面的運用。在生活中,二十八章的說法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币馑际请m知雄強,卻安于柔雌;雖知什么光榮,卻能安于卑辱;雖知什么光彩,卻安于暗昧。就是以不爭之爭來保全自己。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是不張揚,處事“低調(diào)”吧。

為了說明“爭則遺咎”的道理,在九章中,認為物極必反,盈了以后就要虧,銳了以后就要鈍。為此,突出兩種應負的策略:一是防止矛盾激化,告誡“富貴不能驕奢”,要善讓;二是來個人為轉(zhuǎn)化,告誡人們“功成身退”,要知退。都是警惕不要走向反面,不要自我膨脹,要適時而止,見好就收,這才是順應自然的道理。

十三章指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為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告誡人們建立恬靜安足的生活,而不求聲色貨利的縱欲生活,要像圣人那樣“不以寵辱榮患損益其身”,從而擔負天下的重任。只有以自身為天下,才是上德的人,因為他們不為寵辱所移,不為患難所懾,敢于損一身而全天下,無私無畏,是最可靠的人。最終,還是這種人得到了天下。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體現(xiàn)在對戰(zhàn)爭的看法上。三十章說:“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主張用道安治天下,不能用兵逞強天下。因為“其事好還”,用兵這事容易遭到還擊、得到報應。所以“有果而已”,善戰(zhàn)的人勝利就算了,不敢用兵來逞強。總之,反對用兵稱雄以及炫耀武功,并不等于反對一切戰(zhàn)爭,認為“勝利乃出于不得已”,取勝不要逞強,否則就遠離了道,反而會敗亡。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闭J為不能贊美戰(zhàn)爭,贊美戰(zhàn)爭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就不能得志于天下。古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用兵時,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可見是以兇事,用喪禮來對待戰(zhàn)爭,顯然戰(zhàn)爭是壞事。這反映了老子的人道主義精神。但是,老子絕不反對一切戰(zhàn)爭。在書中三十、三十一章中都說過:在“不得已”的時候,還是要用戰(zhàn)爭,這意味著用正義戰(zhàn)爭去抵御侵略戰(zhàn)爭、非正義戰(zhàn)爭,《老子》反映了戰(zhàn)爭觀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對事物的轉(zhuǎn)化有所認識,但對矛盾互相轉(zhuǎn)化是不清楚的。矛盾對立的雙方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互相轉(zhuǎn)化;沒有條件,斗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zhuǎn)化。而《老子》卻把對立雙方的轉(zhuǎn)化看作無條件的、絕對的。它害怕對立的雙方斗爭,認為發(fā)展到了極限,就會互相轉(zhuǎn)化。它只想用“貴柔”、“守雌”、“無為”的辦法來防止事物的轉(zhuǎn)化。六十四章說:“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彼氖抡f:“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因此,《老子》唯心主義樸素辯證法思想,是消極的、保守的,而不是進取的,看不到人在事物變化中的積極作用,沒有認識到事物從量到質(zhì)的發(fā)展,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而只看到事物的變化循環(huán)。十六章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思想是矛盾的,從而它的辯證法往往為它的形而上學所窒息,這是因為它認為最高的境界“道”是永遠不變的、靜止的,所謂“道乃久”、“歸根曰靜”。三十六章說:“靜為躁君。”就是說,宇宙萬物雖有運動、變化,但從根本上看都是靜止的,因此靜是運動的主宰。

六、絕唱

以下又是傳說:

據(jù)說孔子周游列國之后,這天帶領子路、顏回、子貢等幾位弟子返回魯國的路上,驀地,聽到有人在唱歌。仔細聽,在唱一首《天地歌》,歌詞是:

天就是地,地就是天。

反就是正,正就是反。

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圓就是方,方就是圓。

上就是下,下就是上。

黑就是白,白就是黑。

強就是弱,弱就是強。

難就是易,易就是難。

歌聲很委婉,從樹林里、從湖水中傳來??鬃雍芘d奮,大叫道:“有人,有人!你聽,有人!”于是,他們循聲而去,很快找到了人。原來樹林中有幾個人在砍樹,他們是伐木人,是工匠。

子路大喘著氣上去問:“啊,是你們這些人???”工匠笑:“對啊,我們是人,也是狗,叫我們什么都行啊?!?/p>

孔子聽了,急不可待地問:“誰教你們的歌?是一個叫老子的人吧?他高高的個子,瘦瘦的,長一臉的白胡須,是不是?”

工匠笑:“什么老子?不認得。我們只認得一個叫老小孩兒的人,他說他叫老小孩兒?!?/p>

孔子說:“他足有90歲了吧,長得這樣子……他,他住在哪里?”

工匠指著遠處,似乎很遠很遠。

孔子與弟子們?nèi)ふ依献?。孔子邊走邊想著早年見老子的情景。老子是睿智的,早就看得明白,人的物欲沒有止境,是可怕的禍根,早晚會毀了這個世界,所以甘愿退隱山林,與世無爭??鬃涌吹搅艘黄髽?,這些樹似乎通靈氣,所有的樹都退隱向后。留下的幾棵樹盤根錯節(jié),盤成立樹群,看上去就像一棵樹王。在樹下有一個很大的樹洞,樹洞里住著老子。

孔子見了老子,很激動,哽咽著說:“又見到你了,總算又見到你了。是老子,你是老子!”

老子笑笑,說:“我不是老子,我是小子,小孩兒,老小孩兒?!?/p>

孔子說:“我遇到難處,走投無路了?!?/p>

老子說:“我知道,你是要春風得意,將一路順暢了?!?/p>

孔子說:“不,天下沒有人肯相信我?!?/p>

老子說:“也許有一天,天下所有的人都會相信你?!?/p>

孔子說:“我什么都沒做成,我失敗了?!?/p>

老子說:“不,你什么都做到了,你成功了,你得了大成功?!?/p>

孔子說:“我很痛苦,想哭?!?/p>

老子說:“你很快樂,該笑,笑吧。”

孔子說:“我被人趕出來了。”

老子說:“哪里都是你的家,天下人都是你的弟子,人人都歡迎你。”

孔子坐在老子對面,二人你一言我一語,思維卻不同步??鬃釉诶献拥哪樕?,再也看不到當初見老子時的那種莊重了。老子的表情滿是憐憫,但臉上帶著微笑,一種燦爛的微笑,像原始的小兒的微笑。

孔子流淚了,淚水流得很歡暢,心胸開闊起來。

老子說:“我與你一起唱歌吧。”

孔子點了點頭。

兩人唱起來。開始時孔子老子會唱什么,但正正反反的秩序是不會變的。唱著唱著,孔子就唱得順暢了,能與老子同步:

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來就是去,去就是來。

榮就是枯,枯就是榮……

兩人唱了幾句,忽地相對而嬉,嬉笑得臉色開朗,像是兩個孩子。

老子說:“你走的路有些累。你想,可以生可以死,可以圓可以方,何必弄得這么累?”

孔子嘆道:“本來不這么累的,人的生要是生得好些,不會那么累。一旦做人就是最累的事兒,豈不太令人失望?”

老子笑笑,說:“要想讓人記住你的主張,就別把它弄得太復雜了?!?/p>

孔子一行人離開老子后,顏回問:“夫子與老子唱歌,是不是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對的呢?”

孔子嘆息說:“老子是神龍,不見首尾,我看不見他啊!他很壯美,也很偉大,但世人有幾個記得住他的遁世呢?”

七、老子之死

《老子》書中,經(jīng)常講到生死,倡導養(yǎng)生之道。五十章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zhí)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意思是說,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人生之路屬于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很久長,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因為他們貪得無厭,養(yǎng)生過度,傷殘身體,而自己糟蹋了生命。只有極少數(shù)(十分之一)的人,善于養(yǎng)護自己的生命,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進入敵陣中不帶鎧甲和兵器。對他,犀牛用不上刺人的角,老虎用不上傷人的利爪,兵器也用不上它的鋒刃。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因為他能做到少私寡欲,過著清靜質(zhì)樸、純?nèi)巫匀坏纳?,因為他順應自然而沒有進入死的境地。

老子就是這樣純?nèi)巫匀坏介L壽的。

老聃死了。朋友秦失去吊喪,只哭幾聲就出來了。

老聃的弟子問他:“你不是我老師的朋友嗎?”

秦失說:“是?。 ?/p>

弟子又問:“那么你是來吊祭他,應當表示悲傷才對,怎么反而這樣草率?”

秦失回答:“這樣就可以了。起初我還以為他是凡人,現(xiàn)在才知道他不是。剛才我進去的時候,看見許多老人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樣哭他,許多年輕人像哭自己的母親一樣哭他。他們情不自禁地說出話來,不期而然地流下眼淚,乃是違反天理、倍增依戀的表現(xiàn)啊!他們忘了你們老師的道,忘了受之于天的本性。古時候稱這種情形為‘遁天之刑’——違反天然之理,被世俗的感情所束縛,像受刑罰一樣?!?/p>

弟子不理解,直搖頭。

秦失接著說:“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順利而死,有什么好悲泣的?若能安于時機的進展,順著自然的變化,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謂的痛苦歡樂也就不能闖進心懷了。古時候把這種情形叫作‘解脫’。”

八、傳承人莊周

先秦諸子爭鳴,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思想史大發(fā)展的先河。其中,尤以儒、道、墨、法四大學派著名。老子是道家的開創(chuàng)者,莊子是老子的繼承者,是道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后世將老子、莊子并稱“老莊”。《莊子》一書的思想與《老子》有著淵源,并有著較大的發(fā)展變化。例如,老子根據(jù)所觀察到的宇宙運行之道,倡導無為而不為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天下;莊子則主張清靜無為,以養(yǎng)生全年。又如,老子對盈虛、禍福等對立的現(xiàn)象具有樸素辯證的觀點;而莊子則對大小、貴賤、死生、壽夭、是非、善惡、得失、榮辱等做了相對主義的解釋,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活動年代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跟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他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莊周家境貧寒,住在狹窄的小巷里,靠編草鞋度日,餓得面黃肌瘦,有時不得不向別人家借米救急,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用麻繩綁著的破鞋子。

莊周的學問淵博,對當時的各種學派都有些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赡憔蜎]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然后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污辱我。我寧愿像烏龜一樣在泥塘里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p>

莊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國做相。一天,有人報告他:“莊周到梁國來了,要奪你的相位。”惠施聽了非常害怕,派人在國中搜查了三天三夜。莊子卻來見他,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鴟,自知之乎?夫鹓鴟,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鴟過之,仰而視之曰‘嚇’。現(xiàn)在你也拿你的梁國來‘嚇’我嗎?”在莊子看來,梁國的相位不過是只死老鼠,而惠施卻像貓頭鷹一樣死死地守住它,生怕被高潔的鹓鴟搶了去,這是多么可笑又可憐哪。

戰(zhàn)國之時,讀書人多數(shù)都出仕為官了,莊子一生隱跡于市井之間,也過著授徒講學的生活,既沒有惠施的權勢,也沒有孟軻的顯赫,只有不斷地思考和探究?!肚f子》一書中,記錄了不少他與弟子的對話。

一天,莊子行于山中,見到一棵大樹,枝葉繁茂,而伐木者只顧打量別的樹。莊子問其故,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沒有用處。”莊子對弟子說:“你們看,這棵樹因其不材而得以保全呀。”莊子出山后,到一個老朋友家借宿。朋友很熱情,吩咐童仆做飯,說:“快去殺鵝,準備招待貴賓?!边^了一會兒,童仆又回來了,問主人說:“有兩只鵝在那兒,一只能打鳴,一只不能打鳴。請問殺哪只?”主人說:“那就殺那只不會打鳴的吧?!钡诙?,莊子告別了朋友。在回去的路上,弟子問莊子:“先生,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它的木材無用而能夠生長到老,主人家的鵝卻因為不才而被宰殺。請問先生,在這二者之間,您究竟是希望自己成才,還是希望不成才呢?”莊子想了想,笑著說:“我告訴你,我莊周將處在成才與不成才之間?!鄙酝?,莊子嚴肅地說:“成才與不成才之間,好像與大道相似,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仍不免于要受到一些牽累。你們要記住,只有進入道的境界,懂得浮游于萬物之間,才能更好地立足于這個世界上?!?/p>

莊子與惠施既是朋友,也是論敵,處處辯論不休。

最有趣的辯論是濠梁魚樂之辯。莊子說:“魚兒悠然自得地搖頭擺尾,游來游去,是多么快樂呀!”惠施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魚,當然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嗨!咱們回頭想想,你問我怎么會知道魚的快樂時,那已經(jīng)假定了我是知道魚的快樂的,你問我怎么知道的,那么我現(xiàn)在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被菔┱J真在辯論著知與不知的問題,莊子卻談的是樂與不樂的感受,這樣辯論,真是你來我往,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的。

一次,莊子與惠施辯論關于有用無用的問題?;菔┱f他種的葫蘆大而無用,盛水舉不起來。莊子批評他,為什么不用來過江的時候拴在腰間呢?只以一種實用的眼光看問題,就像大腦被茅草塞住了一樣?;菔┲S刺莊子的言談就像“大樗(臭椿樹)”一樣無用。莊子針鋒相對地指出:無用之用,乃為“大用”,何不放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而乘涼其下呢?這里,惠施是世俗的功利標準,莊子卻是超功利的審美眼光。這兩人的辯論,當然得不出結(jié)果。

莊子與惠施還辯論過“人故無情”的問題?;菔﹩柷f子:“人確實是沒有感情的嗎?”莊子略帶諷刺地說:“你所說的‘情’,不是我所說的‘情’。道給了人容貌,天給了人形體,只是不要因好惡而傷害自己的本性。你現(xiàn)在分散你的心神,枉費你的經(jīng)歷,倚在樹上歌唱,靠在桌子旁休息。天給了你形體,你卻自鳴得意于堅白同異之辯?!鼻f子認為,人從自然而來,應該保持精神上的寧靜和恬淡,而不是追逐名利和世俗之情。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卻見莊子正蹲坐著,敲著瓦盆在唱歌?;菔┖懿焕斫猓f道:“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給你生兒育女,含辛茹苦?,F(xiàn)在老而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又鼓盆而歌,這不太過分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哀傷呢??墒怯^察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而變成形,形變而成生命,現(xiàn)在又變而成死。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一樣。家人靜靜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認為這樣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惠施無言以對。

不久,惠施也死了。莊子前去送葬吊唁。從惠施墓前經(jīng)過時,莊子對同行的人說:“楚國郢都有兩個人,一人把蠅翅大小的一點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掄斧去砍削,斧頭運行如風般地砍將下來,‘噌’的一聲,水泥削得干干凈凈,鼻子卻毫無損傷。二人從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聽說后,就把掄斧匠人召來讓他表演一番,匠人說,我原來是有這么個絕招,不過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從惠子死后,我也像那個匠人一樣失去了辯論的對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個能理解我的人來和我說話了?!鼻f子總是哀嘆知音之痛。

后來,莊子將要死了,弟子們商量怎樣厚葬他。莊子聞言,制止他們說:“不!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殉物。難道我的葬品還不齊備嗎?還有比這更好的嗎?”弟子們說:“我們怕烏鴉、老鷹啄食您呀!”莊子說:“在地面上被烏鴉、老鷹吃,埋在地下螻蟻吃,奪了那個的食給這個吃,你們?yōu)槭裁催@樣偏心呢?”

《莊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內(nèi)篇是莊子自作,或代表莊子的思想,外篇、雜篇多系弟子或后學所著。

在世界觀方面,莊子和老子一樣,也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他發(fā)展了老子的消極部分,由客觀唯心主義變?yōu)橹饔^唯心主義。

《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有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古而不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終?!?/p>

莊子所說的“道”,是宇宙的本源,無始無終,無處不在,無為無形,超越空間而又超越感覺,看不見,摸不著。

不過,莊子所說的“道”也有和老子不同的地方。老子所說的“道”是客體的,主張世界的本質(zhì)是虛無的“道”,由“道”產(chǎn)生萬物,萬物仍然是有秩序、有規(guī)律的,所以說是客觀唯心主義。莊子則認為一切客觀存在不過是夢幻,“道”即“我”,“我”即“道”,世界成為“我”的主觀產(chǎn)物?!肚f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薄拔粽咔f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薄拔锘钡囊馑际钦f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合為一。這種“我”即“道”就是莊子的主觀唯心主義。

在莊子看來,只有道是絕對的,其他事物都是相對的?!洱R物論》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薄疤煜履笥谇锖林?,而泰山為?。荒獕酆鯕懽佣碜鏋樨??!边€說:“有儒墨之是非,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蹦粢悦?,就是說儒墨的是非根本說不清楚。

事物既然都是絕對的相對,莊子就認為無所謂是非,只好不論是非,而聽其“兩行”。他抹殺了一切事物的界限,就變成了認識上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消解了《老子》的辯證觀點。

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素樸而得民性”。他在否定一切現(xiàn)實中,也否定了儒墨兩家所稱道的“先王”,主張無是非、齊死生、忘物我,不分夢醒,反對進步,幻想回到遠古的沒落情緒。

荀子認為“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可以說抓住了莊子思想的要點。在自然和社會方面,莊子都肯定自然而否定社會;在社會史觀上,他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對仁義禮樂等社會屬性乃至要取消人類文明;在認識論中他從絕對精神的“道”,反對相對中有絕對真理;在人生觀方面,提出符合自然本性的生活理想和道德標準,反對符合仁義的道德標準。

九、老子與道教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這句話。“三教”者,儒教、道教、佛教之謂也,這是幾千年來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影響最大的三種思想文化。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國古代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就是“道”的教化,道教的前身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學說。

道家是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學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繼承人莊子。他們主張宇宙的萬物都源于一個秘密玄妙的母體——“道”。道具有無形無名,自然無為,既看不見摸不著,又不可言說的性質(zhì),是開天辟地之前宇宙混沌混一的原始狀態(tài),也是超越現(xiàn)實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則??仗摕o形的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氣物質(zhì),元氣分而為陰陽,陽氣輕清上升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天地陰陽的沖和交感又產(chǎn)生了萬事萬物,而人為萬物之靈長,與天地相合為三。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便是道家關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論。

道家的宇宙學說在漢代影響很大,東漢時開始形成的道教繼承了道家思想,并以其作為宗教創(chuàng)世神學的理論基礎。但是,道教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為具有無限威力的宗教偶像,成為具有人性的最高神靈。道教認為:“大道”不僅在混沌時代生了天地萬物,而且還在后世,即有史以來的人類文明時代,不斷變化其身形名號,臨陣人世,輔佐帝王,救助危難,傳經(jīng)布道,教化民眾?!疤侠暇保ɡ献颖救耍┍闶谴蟮澜凳纻鹘虝r的化身。他有許多名字,如老聃、李耳、李弘,等等。

據(jù)傳說東漢順帝時,老君降臨蜀郡鶴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nèi)),以“正—盟威之道”傳授天師張道陵,使之教化民眾,從而創(chuàng)立了道教最初的一個道團——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最初便奉“大道”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為教祖。實際上,五斗米道是巴蜀地區(qū)民間鬼神迷信和巫術與道家宇宙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東漢魏晉時期,像這一類自稱為“道”的宗教組織在民間還有許多。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神有了變化,形成了以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首的神靈崇拜體系,合稱為“三清”。但是道教徒對“道”及老子的信仰仍然一直不衰,道教經(jīng)典中也不斷編造有關老子降世顯靈的神話故事,老子一直被稱為道教的祖師。

其實早在秦漢時代,就有黃老道一派,崇尚無為,尊皇帝、老子。東漢初有楚王英喜黃老之說,但尚未立祠祭祀。至桓帝時始為老子立祠,并以郊天樂祀之,這大概是以老子為祖師來供奉的開始。從此老子變成了神,并與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后,又有了對老子的進一步神化。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就說老子身長九尺,黃色,鳥喙,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顏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無色云為衣,重疊之冠,持鋒鋌之劍,等等。完全是一副怪異的形象,而且已把老子稱為老君,被稱為“老君真行”。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圖》,記述老子歷代變化的形象。太上老君大概在南北朝時已成老子之稱了。

將老子祠擴建為太清宮,事在唐玄宗朝,唐朝將太清宮尊為祖廟。天寶八年,玄宗朝西京太清宮,加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尊號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自今以后,每至禘袷,并于太清宮圣祖前設位序昭穆”。于是,太清宮成了祭祀祖先的“家廟”。據(jù)唐末杜光庭《道教靈驗記》所載,老子出生地亳州太清宮的禮儀與西京太清宮相同,有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

據(jù)杜光庭說,唐時規(guī)制,亳州太清宮有“兩宮二觀,古檜千余樹,屋宇七百余間,有兵士五百人鎮(zhèn)守衛(wèi)宮所”。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祀老子于太清宮,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以后歷代修葺迄今保存有唐代碑刻及清建大殿五間,四周漢柏圍繞,顯得森嚴神圣。

回過頭來看,老子是一位復雜的思想家,《老子》書也是一部精華與糟粕共存的著述。因此,老子的思想影響,在不同階段、階層和政治集團的人中有著不同的反映。戰(zhàn)國時期社會正發(fā)生巨大的變革,老子從他親身經(jīng)歷中看到階級斗爭情況是“高下相傾”,使他認識到階級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這是由種族奴隸制向封建制變革的過程中,被壓迫階級對壓迫階級的斗爭,以及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斗爭在老子思想中的反映。戰(zhàn)國末期,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就在研究《老子》一書中吸取了許多有益的思想養(yǎng)料。韓非寫了《解老》、《喻老》等篇,對《老子》中的“道”做了批判和改造,并吸取了帶有辯證因素的合理內(nèi)核,使它能夠為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服務,而與韓非同時的儒家的呂不韋等人卻從《老子》書中吸取玩弄權術的屈伸之道,在政治斗爭中搞兩面派,實施陰謀詭計。至于秦漢以后,對道家和老子的思想,由于政治立場不同,各人所做的理解也就往往不一樣,甚至南轅北轍了。

今天,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科學發(fā)展觀。在此過程中,研究和借鑒包括老莊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重要、完全必要的,但是,一股腦兒地照搬是不行的,必須采取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慎重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對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