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抉擇
1948年年初,父親袁興烈的工作再一次發(fā)生變動,一家人遷居南京。18歲的袁隆平轉(zhuǎn)學(xué)進入南京中山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的高中部。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畢業(yè),面臨高考的選擇。該報考哪一所大學(xué)呢?
為此,父親袁興烈叫來妻子華靜和兒子隆平,共同商量報考什么大學(xué)。
袁興烈時任南京政府僑務(wù)委員會事務(wù)科科長,他期望兒子有更大的出息。在父親眼里,袁隆平實在是個優(yōu)秀的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樂于思考,這一切都是兒子身上所不斷閃現(xiàn)的亮點,所以他希望隆平報考南京中山大學(xué),希望他學(xué)有所成,以便在政府機構(gòu)里取得大的成就,因為袁父自己畢竟是個有成就的人。他希望袁隆平能子承父業(yè),更上一層樓。
可是,袁隆平的思緒卻飛向了童年生活過的桃園和漢口市郊外那個美麗的園藝場。
桃園的春天潭水綠綠,小草青青。桃花開了,濃郁的花香吸引著辛勤勞作的蜜蜂,它們?nèi)齼蓛傻貋淼教伊掷?,嗡嗡的蜜蜂聲好似大自然的伴奏曲,演奏著人間最為動聽悅耳的曲子。那桃林更是吸引著袁隆平的心。幼小的童心,摯愛著多姿多彩的美好春光。早晨的露珠停在朵朵鮮紅的桃花上面,穿彩衣的蝴蝶則停在桃花上,辛勤的蜜蜂也停在桃花上。活潑好動的袁隆平總喜歡在那桃林里與小伙伴們嬉笑、打鬧。也許是花太美了,或是太香了?或許是那枝椏交錯的樹干和鵝黃嫩綠的葉片所呈現(xiàn)出來的活力吸引著袁隆平,他舍不得用手攀折桃枝。那清澈的桃花溪水從桃花林中緩緩穿過,流向一眼望不到邊的桃林深處。桃林里鳴囀著動聽的鳥語,雖然袁隆平聽不懂鳥兒們在說些什么,但他總覺得那些有靈性的鳥兒在演奏世間最為美妙的樂曲,那演奏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忽齊聲和起,忽應(yīng)聲停止,那時的袁隆平在那桃園里享受著世間最為圣潔、最為美妙的群鳥和鳴演奏而成的大自然的樂曲。
在袁隆平的記憶里,在那桃園里不僅可以聽到世間最為美妙的音樂,而且還有一條留下他童年足跡的彎彎曲曲的通向那更深遠之處的潭畔小徑。那潭水碧綠如玉,甜美如蜜。清晨,來桃花潭打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大水桶、小瓦盆、紅陶罐,在朝霞的映照下,那水桶,那瓦盆,那陶罐,伴著一串串水珠,閃閃放光。袁隆平和他的哥哥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潭中取兩桶水回家,以供一家人的飲用。那潭中的水冬暖夏涼,不枯不涌。那泉水順著水溝流到桃林里,于是結(jié)出了又紅又大、異常甜美的桃子。那桃子的甜美似乎總縈繞在袁隆平的嘴邊,時時勾起那桃味,揮之不散。
桃園里還有成片成片的馬尾松和郁郁蔥蔥的斑竹林,那更是袁隆平的樂園。它們挺拔、高大,與一行行的桃花樹爭奇斗艷,構(gòu)成了桃花園繁花似錦的小世界。紅艷艷的桃花在蒙蒙煙雨中綻放著,燃燒著,團團簇簇,層層疊疊,熾熱而莊嚴。是一種什么力量創(chuàng)造了這人間美景?少年袁隆平被這人間奇跡折服了,陶醉了。袁隆平與馬尾松為友,與斑竹林為伴,在與伙伴的嬉笑、追逐中,袁隆平愛上了大地所賦予的一切。
這里是天上人間,也是亂世中的“世外桃源”。他時時記起母親就是在那里教他們兄弟幾個讀陶淵明著名的《桃花源記》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如海市蜃樓,只能在夢中游歷,夢醒之后,那一切也就煙消云散了。而袁隆平的桃花園可是他真真切切擁有過的。他無法忘卻那躺在潭水面上仰望藍天的夏夜,那潛入水底追逐游魚的日子。他期盼著,想念著,希望有一天能再次擁有那桃園。
這桃園已經(jīng)讓袁隆平無法釋懷,時時在夢里游歷那曾經(jīng)的桃園。
也許,老天也在幫助袁隆平做著慎重的第一次抉擇。
是呀,在那些日子里,在袁隆平的夢中,時時出現(xiàn)的又何止是桃園呢?
少年袁隆平
還有那生活了八年的重慶——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在袁隆平的記憶中,重慶是一個使他思緒經(jīng)常無端亢奮的地方。他的心經(jīng)常會飛越千里關(guān)山,回到故地。那里有他懷念的美麗的嘉陵江,有他牽掛的青石板街。那記憶的果子時常飄進他的心田,如同一片綠洲,似煙似霧,如夢如歌。
當父親問:
“隆平,你未來的志向是什么?”
一直低頭不語的袁隆平猛地抬起了頭,坐在一旁的母親頓時怔了一下。一會兒,母親也就面不改色地聽兒子說話——她似乎已經(jīng)覺察到兒子想說什么了。
袁隆平堅毅地看著父親,他一字一頓地說:
“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成為一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家?!?/p>
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
兒子的回答是袁父始料不及的。于是,父親反問他:
“想成為一個身上充滿莊稼味的學(xué)者嗎?”
“試想一下,這人世間倘若沒有莊稼味兒,而是充斥著鐵血味兒、硝煙味兒,該是多么可怕!”袁隆平堅定地回答。
這時,在一旁的母親華靜趕忙說:
“隆平,爸爸的意見你應(yīng)該好好考慮。當然,你的理想也不錯。古人說:皇天后土,衣食父母。立志學(xué)農(nóng)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p>
于是,三人都靜了下來,他們都在作著抉擇。
作為父親,當然希望孩子能成為達官顯貴,子出于父而勝于父。
作為母親,她一貫教育孩子應(yīng)該做一個有理想之人,做一個能為理想而奮斗的人。
作為袁隆平,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有了自己奮斗的方向,他多么希望父母能支持他的決定。
沉默了五分鐘之后,頗具民主思想的、深知兒子性格的父親終于開口了。父親問:
“你想報考哪所學(xué)校?”
“我想報考重慶相輝學(xué)院農(nóng)學(xué)系?!?/p>
父親思忖了一下說:
“相輝學(xué)院倒是一所師資力量相當雄厚的高等學(xué)府。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曾西遷到相輝學(xué)院?!?/p>
于是,這位開明的父親同意了兒子的選擇。
袁隆平曾把自己喻為一粒種子,種子選擇了孕育它的土地。這顆種子非常感謝他的園藝師——父母。因為沒有父母的理解與支持,這棵種子怎么可能發(fā)芽呢?畢竟,那年袁隆平才18歲,他的選擇還是該建立在父母的理解與支持之上的——幸運的袁隆平在第一次抉擇的時候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何其幸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