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尋根:卻來萬里覓原鄉(xiāng)

千春猶待發(fā)華滋:葉嘉瑩傳 作者:熊燁 著


3.尋根:卻來萬里覓原鄉(xiāng)

在得知葉嘉瑩的祖宅故居被拆以后,一位名叫劉曉琴的網(wǎng)友寫下了這樣的話:“我常常會想,一生為別人帶來美麗,讓別人感受美的葉先生,她還愿意回來嗎?在她的祖國,竟然連家都沒有了?!?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2/17/10015188515506.png" />轉引自《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xiāng):一個藍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衛(wèi)戰(zhàn)》,華新民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葉嘉瑩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2005年在呼倫貝爾草原

2010年9月,席慕蓉來到南開大學演講,其間她播放了一組照片,那是她2005年陪伴葉嘉瑩到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做原鄉(xiāng)之旅時所拍攝的。所有的照片都是葉嘉瑩一個人站立行走在草原上,席慕蓉播放了第一張,她對聽眾說:“你們看,葉老師背對著我們站在那里”,接著播放第二張,她又說:“葉老師走過去了”,第三張:“葉老師走得更遠了”,第四張:“好,葉老師往回走了”,第五張:“你們看,葉老師真的走回來了!”座席中已經(jīng)有了笑聲,這時候,席慕蓉說:“葉老師寫了一首詩!我們走過去,又走回來,什么也沒有留下,葉老師卻已經(jīng)寫好了一首詩!”席慕蓉滿懷著深情,用朗誦她自己詩歌的聲音念出了這“一首詩”:

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飄零敢自傷。已是故家平毀后,卻來萬里覓原鄉(xiāng)。

這已經(jīng)是2005年9月了,對于82歲的葉嘉瑩來說,跑到這么遙遠的內蒙古草原來找尋原鄉(xiāng),當然是“余年老去始能狂”。她一生漂泊流轉到各地,憂苦隨身,患難旋踵,她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來自傷寥落,只能承受,只能堅持。她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但在這個世界上,她除了認同北京的察院胡同老家是家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她都覺得那只是臨時的宿舍,可是她所認同的北京老家已在兩年前被拆掉了,她已經(jīng)失去了最親切的伴隨自己成長的根?,F(xiàn)在她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想到老大的年華、飄零的身世、故家的無存,天地時空中的大孤獨感悄然來臨,她終于在這廣遠開闊的萬里之外找到了自己心中那片原初的故鄉(xiāng)。

莊子一生追尋的“故鄉(xiāng)”也是精神的,不是地理的。他在《逍遙游》中寫過“至人”的“故鄉(xiāng)”是“無何有之鄉(xiāng)”,然而又是最真實的“故鄉(xiāng)”,只有在這個真實的“故鄉(xiāng)”里,“至人”才能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葉嘉瑩1948年離開北平的故居,1974年才第一次回來做短期的探親旅游,那時她所找到的還僅僅是地理上的故鄉(xiāng)而已,1979年她正式開始回國教書,這成為她晚年生命精神寄托投注的所在。這一次的回歸,充滿了傳承詩教的文化涵義,但對于她個人來說,這種外在的功名事業(yè)仍然不是足以寄托心靈與精神的真正故鄉(xiāng),如果要達到“至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她似乎還要繼續(xù)前行,繼續(xù)找尋。這個追覓“原鄉(xiāng)”的過程,需要強大的生命意志,其實就是一個生命反思的過程,它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如果我們再把時空拓展延伸,就會發(fā)現(xiàn),為了找尋心靈故土,回歸精神原鄉(xiāng),葉嘉瑩其實做出了一生的努力。

她從小就對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的終極問題有極大的興趣,對個人生活的遭遇和時代歷史的世變都有極深細銳敏的觀察與感受。比如17歲前后所寫的“何處,何處,不見桃源前渡”(1940),“獨自歸來行又住,何處,南北東西塵滿路”(1941),“茫茫人海,衣帽滿征塵”(1942),就既表現(xiàn)了她追尋的努力,又流露了在侵襲耗損中理想落空的悲哀與傷感。在淪陷的北平,她以一顆婉約靜斂的少女之心毫無假借地承受著時代給每一個人帶來的傷痛,她的詩詞也記錄了那個時代人人共有的一種最深隱的情思:“故國遠成千里夢,雪窗空負十年期”(1943),“吟鞭東指家何處,十載春明等故鄉(xiāng)”(1943),“依舊風沙,依舊天涯,依舊行人未有家”(1945)。她此刻就在北平,為什么還說“故國遠”、“家何處”、“等故鄉(xiāng)”呢?因為國土家園在淪陷之中,母親已經(jīng)去世,父親仍在后方,所以她不禁要問:國在哪里?家在哪里?這時她心中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不僅是地理和政治的了,而深深染上了精神感情的色彩。1948年她離開大陸,輾轉漂泊到臺灣和更加遙遠的北美,鄉(xiāng)情較之過去就變得更加深厚沉重,而且更加上了一層文化認同的涵義?!稗D蓬辭故土,離亂斷鄉(xiāng)根”(1950臺灣)寫得這樣沉痛,“但記得離別日淚痕多,須信我還鄉(xiāng)時歸去早”(1953臺灣)寫得這樣哀婉。1966年她從臺灣去到美國,而大陸的“文革”也開始了,無論從地理還是心理上來說,故鄉(xiāng)都離她更為遙遠了,故鄉(xiāng)幾乎成了這個世界上距離她最遙遠的一個地方?!皬娜?,倍思家,歸耕何地植桑麻”(1967哈佛),她受到中國傳統(tǒng)士人“仕隱”情結的熏染,依然懷著歸耕隱居的志性與理想,認為外在的事功完成以后,像陶淵明那樣身心的“歸隱”才是最理想的選擇??墒窃诠枢l(xiāng)的土地上,傳統(tǒng)的價值系統(tǒng)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很可能已經(jīng)沒有容她歸耕的所在了?!霸缡巧裰莘枪释痢保?968哈佛)更明白地流露了她當時這種追尋文化認同而不得的感傷心態(tài),所以“曰歸枉自悲鄉(xiāng)遠”,故鄉(xiāng)是那么遙遠,“飄飄行色我何之”,她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去。漂流曾經(jīng)是古今中外無數(shù)知識人的共同命運,但正因為“漂流”,人的精神生活才越來越豐富,經(jīng)驗世界也不斷得到開拓。知識人漂流的兩個主要原因即是亂離與流放。葉嘉瑩1948年的赴臺顯然是由于時代的亂離,像龍應臺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里面所寫到的,葉嘉瑩也是“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之一。在她由臺灣而北美的漂流生涯中,也一直無法回國,這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政治的原因,而如果從廣義的文化觀點和更長遠的歷史來看,葉嘉瑩和許多由大陸輾轉漂泊到海外的知識人一樣,都屬于在文化上被流放的一代,他們既經(jīng)歷了政治的亂離,失去了國家,又經(jīng)歷了精神的流放,失去了文化,他們在漂流生涯中所體驗的孤獨感,比之中國任何一代經(jīng)歷亂離與流放的知識人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也正因為如此,鄉(xiāng)情在他們的心中不斷內化,沒有回來的時候,鄉(xiāng)愁是一縷殘夢,回來以后卻發(fā)現(xiàn),他們所認識的故鄉(xiāng),其實只存于回憶之中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葉嘉瑩終于能夠回國探親和教書,這最大限度地緩解了她的鄉(xiāng)愁,補償了她思鄉(xiāng)的感情??墒钦嬲鹊阶嬲示颖粡氐撞饸б院螅炊辛艘环N更清醒的覺悟:家園具足于天地,故土即在于心間。其實1943年葉嘉瑩還曾經(jīng)寫過一支散曲《叨叨令》:

說什么逍遙快樂神仙界。有幾個能逃出貪嗔癡愛人生債。休只向功名事業(yè)爭成敗。盛似那秦皇漢武今何在。兀的不恨煞人也么哥,兀的不恨煞人也么哥,則不如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

那時她還不到二十歲,卻對于人生價值的終極問題有如此驚人的追思與反省?!安蝗缁饕稽c輕塵飛向青天外”,這讓人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賈寶玉常說的那些癡語瘋話,比如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化作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談及生死大義時譏笑“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須眉濁物”,他又說:“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義?!比~嘉瑩讀《紅樓夢》,常常覺得賈寶玉是有自己的一份事業(yè)心和理想的,只是他的事業(yè)和理想不是一般人所看重的“功名事業(yè)”,而毋寧更近于一種“補天”的宏愿,他本是一塊頑石,他不過是要完成自己而已。葉嘉瑩追求的也不是外在的功名事業(yè),她也自有一份事業(yè)和理想,至于那具體是什么,那時候她并不清楚,所以只如寶玉癡言,說“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F(xiàn)在她已經(jīng)將近90歲了,一生學問事業(yè)成就斐然,為傳播古典詩詞與中華文化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力,可是她所看重的也仍舊不是這種外在的評價,古典詩詞一直伴隨她,給她理想,給她力量,她也在古典詩詞與中華文化中體證到了一種精微高遠的境界,這時候再回頭來看當年的“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其實就極近于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和孔子的“知我者,其天乎”了。換句話說,在古典詩詞里,葉嘉瑩找到了她的心靈故土,回歸了她的精神原鄉(xiāng)。

2005年和席慕蓉同作原鄉(xiāng)之旅時,葉嘉瑩還寫過一首詩:

右瞻皓月左朝陽,一片秋原入莽蒼。佇立中區(qū)還四望,天穹低處盡吾鄉(xiāng)。

(自注:中秋后二日經(jīng)過廣袤之草原,地勢平廣,空氣清新,西天皓月猶懸,東天朝陽已上,藍空白云一望無垠,實為難得之景觀。)

所有的故都殘夢都已了無痕跡,現(xiàn)在她站在萬里之外的草原,在與天地精神的往來中,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原鄉(xiāng),這個原鄉(xiāng)超越了地理、政治、歷史、民族甚至文化的一切界限,成為了個人精神的最后皈依?;貧w心靈的原鄉(xiāng),是一種大自在,同時,也是一種大孤獨。

(本章撰稿:熊 燁)

  1. 轉引自《為了不能失去的故鄉(xiāng):一個藍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衛(wèi)戰(zhàn)》,華新民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