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門三楊重開新泰
亂世英才冷對孤燈
◎楊憑 楊凝
一
“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迅速攻陷大唐帝國的東西兩都。玄宗皇帝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叛,自己一走了之。第二年七月,李亨于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即位,改年號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肅宗在位六年,到死也沒有完全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寶應元年(762)五月,太上皇與肅宗皇帝相繼而崩,太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
開元十五年(727)代宗生于東都上陽宮,先封廣平王,后又得封楚王。馬嵬坡事變后,代宗北上就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統(tǒng)帥各路唐軍收復兩京,次年被立為皇太子。肅宗皇后張良娣想立自己的兒子興王,伙同宦官李輔國謀廢立之事。雙方生隙,李輔國與程元振一起殺死了張皇后,擁立代宗。因父皇肅宗平定“安史之亂”是借回紇之兵,回紇軍隊在平叛的同時擄掠無度。西方吐蕃也趁虛而入,占領長安。而內部不但余孽未平,而且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饑民憤起。代宗在位十六年,真可謂是江山風雨飄搖,舉步內外交困。
代宗從父祖手中接過的是一只燙手的山芋,但盛世的繁華卻讓臣民們揮之不去。為重振李唐雄風,代宗可謂殫精竭慮。登基即任奉節(jié)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蕩平安史余孽。接著又于丹鳳樓大赦天下,就連擅兵被廢的永王璘也予以昭雪。又派心腹武士暗殺專權宦官李輔國。真是用心良苦,忍辱負重。面對百廢待興局面,代宗深知羅致人才是當務之急?!秲愿敗份d,這一年的十二月,代宗發(fā)出“理道同歸,求賢是急”的詔書,開科取士。代宗一朝雖然兵荒馬亂,但科舉從未廢止。楊憑、楊凝就是代宗大歷年間的兄弟狀元。
二
楊憑(?~817),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代宗大歷九年(774)狀元及第。這一年的科考設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兩處考場?!短拼M士錄》稱楊憑只是上都榜首。
楊憑初仕使府佐僚,征為監(jiān)察御史不就。后遷起居舍人、兵部郎中。再放湖南、江西觀察使。入為左散騎常侍、刑部侍郎、京兆尹。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為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為臨賀(今廣西賀州市)縣尉,官終詹事府詹事。
楊憑出仕主要在德宗朝。德宗生于玄宗天寶元年(742),十三歲時與皇室成員同罹“安史之亂”。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不僅飽嘗了戰(zhàn)亂與家國之痛,也親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和考驗。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李適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后,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安史之亂”后唐帝國積重難返,武力削藩徹底失敗。“涇師之變”后被迫還軍權于宦官,雄心消失殆盡。李適的一生,無論是性格還是行為,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憑自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楊憑仕履四十余年并無出彩之處。倒是另一個狀元徐晦與他的感人情誼千古流傳。
徐晦是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狀元,曾得到楊憑的極力舉薦。唐憲宗元和四年(809),楊憑被彈由京兆尹遠貶臨賀縣尉,滿朝文武都怕受到牽連,只有徐晦一人將他送出百里而別。楊憑的摯友太常寺卿權德輿又羞愧又驚訝,對徐晦說,你一個小小的櫟陽縣尉就不怕受連累嗎?徐晦答道,我布衣時就受到楊公的眷顧,怎可忘恩負義?權德輿深受感動,極力稱贊。沒幾天,御史中丞李夷簡便將徐晦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李夷簡就是楊憑的彈劾者,徐晦十分意外,道謝時特意問:我自認為是楊憑的門生,也從來就沒有上過李大人的門,你為什么要提拔我呢?李夷簡說,聽說你不怕牽連,獨送楊憑。一個不負私恩的人,還會有負于國家嗎?徐晦從此高名遠揚,官終禮部尚書。
史料記載,楊憑幼年喪父,寡母帶著他和兩個弟弟避亂于蘇州。在母親的訓導下,大歷九年(774)高中狀元。楊憑初入仕途也是雄心勃勃,要做富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因此專交重信守義之友,與正直博學之士穆質、許孟容、李鄘相友善,時人并稱“楊穆許李”。德宗姑息藩鎮(zhèn),養(yǎng)奸閹宦,忠良遭妒,言路阻塞。秉性桀驁的楊憑不就監(jiān)察御史。出任湖南、江西觀察使期間,受到世風濡染,生活奢侈?;氐骄熀螅笈d土木,構建府邸,藏納妓妾,為御史中丞李夷簡所彈劾。再起后,楊憑便碌碌無為,與友人唱和打發(fā)時光。

楊凝像(圖片來源:風飄石)
楊凝(?~803),字懋功,楊憑胞弟,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狀元及第。楊凝的命運與哥哥楊憑大同小異。楊凝狀元及第后,初授協(xié)律郎,三遷而至侍御史,后擢禮部司封員外郎。楊凝也是一名耿直之士,任司封員外郎期間,因據(jù)理糾正嫡滕封邑遭到權幸打擊,遷為有職無權的右司郎中。后得宣武軍節(jié)度使(駐節(jié)今河南省開封市)董晉辟為判官,正好手下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刺史出缺,便以楊凝代行刺史職責。在亳州期間,楊凝墾荒屯田,興修水利,根治水患,深得好評。當時,宣武軍掌管錢糧的判官孟叔度對士卒非??量蹋约河挚v情酒色,引起眾怒。董晉死后,士兵嘩變,殺死孟叔度。楊凝被迫還京,自此閉門不出。
后楊凝再拜兵部郎中,但他已經(jīng)深刻地認識到,離亂世道有志難申,因此無心仕進,只醉心于吟詩著文。有文20卷,詩若干。
楊凌,字恭履,生卒年不詳。是楊憑、楊凝的胞弟?!短拼M士錄》載,楊凌是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進士,官終侍御史。《唐詩紀事》曰:“凌字恭履,最善文章。”楊凌是中唐著名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的女婿。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的《韋應物墓志銘》記載:“長女適大理評事楊凌?!表f應物詩《送楊氏女》即嫁女惜別相贈。詩中“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說的是韋應物夫人元蘋36歲去世時,兒子韋慶復和小女兒尚在襁褓,是由姐姐撫養(yǎng)長大的事情。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文與韓愈并稱“韓柳”,詩齊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他的寓言《黔之驢》寓意深刻,散文《捕蛇者說》凄美感人,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流傳千古。他就是楊憑的女婿。《柳宗元生平大事年表》記載: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與劉禹錫同榜中進士,娶弘農(nóng)楊憑女為妻,時楊憑任禮部郎中。柳宗元亦有《與楊京兆憑書》:“丈人以文律通流當世,叔仲鼎列,天下號為文章家?!?/p>
唐代宗一朝,乏善可陳,只有這則科舉佳話稍慰人心。
三
在中國1300年的科舉史上,有史可考的兄弟狀元共27人。最早的兄弟狀元就是楊憑、楊凝。張式、張正甫兄弟也是兄弟狀元。張式奪魁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早楊憑兩年,但其弟張正甫到唐德宗貞元二年(786)才大魁天下,距楊凝中狀元已時過八年。
此外,還有兄弟狀元如下:
尹樞,兄,唐德宗貞元七年(791)狀元。
尹極,弟,唐憲宗元和八年(813)狀元。
于珪,兄,唐憲宗大中三年(849)狀元。
于瓖,弟,唐憲宗大中七年(853)狀元。
歸仁紹,兄,唐懿宗咸通十年(869)狀元。
歸仁澤,弟,唐僖宗乾符元年(874)狀元。
崔昭緯,兄,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狀元。
崔昭炬,弟,唐昭宗大順二年(891)狀元。
楊贊禹,兄,唐昭宗大順元年(890)狀元。
楊贊圖,弟,唐昭宗乾寧四年(897)狀元。
歸佾,兄,唐昭宗天復元年(901)狀元。
歸系,弟,唐哀帝天祐二年(905)狀元。
陳堯叟,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
陳堯咨,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狀元。
孫何,兄,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狀元。
孫僅,弟,宋真宗咸平元年(998)狀元。
趙安時,兄,金正隆年間狀元。
趙安榮,弟,金天眷年間狀元。
馬鐸,兄,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狀元。
李騏,馬鐸同母異父弟,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唯一的三兄弟狀元是:
孔緯,兄,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狀元。
孔纁,弟,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狀元。
孔緘,弟,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狀元。
歸仁澤與哥哥歸仁紹是兄弟狀元,同時又與其子歸黯(唐昭宗景福元年狀元)是父子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