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求學時代(1952年1月~1966年7月)

我的新聞人生 作者:丁法章 著


第一章 求學時代(1952年1月~1966年7月)

1.少壯寒窗苦讀時

樹有根,水有源,回望人生之旅,我之所以能走上新聞工作道路,離不開少壯時期的寒窗苦讀,離不開書籍的滋養(yǎng)。

解放前,我出生在江蘇鹽城一個偏僻的水鄉(xiāng),那里自然條件很差,人稱“旱澇災害似虎狼,十年必有九年荒”。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和哥哥只讀了兩三年私塾,母親和姐姐連學校門都未進過。我直到九歲那年,已經(jīng)是家鄉(xiāng)解放后的第二年,才背起書包上了學校,斷斷續(xù)續(xù)讀了一些書。所以,直到1952年全家遷居上海,我已12歲的時候,才做了一家私立小學三年級的插班生。正因如此,從1955年考入初中,1958年直升高中,到1961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我都是班級里年齡較大的同學之一。

在求學階段,特別是到上海就讀開始,課外書籍幾乎成了我須臾不可離開的精神伴侶,愛書近乎如癡如狂的地步。最早和課外書打交道,我記得是從看連環(huán)畫開始的。當時對連環(huán)畫的癡迷,勝過學校的課本,因為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很少,不一會兒就做完了,所以只要一有零花錢,我就會泡在連環(huán)畫出租攤上,貪婪地翻看著諸如《水滸傳》、《封神演義》、《董存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類的連環(huán)畫讀物。有時為了多看幾本,書攤的主人要我干什么都行。時間一長,終于討得書攤主人的歡心,有時不花錢也可以看書了,小伙伴們對我都羨慕不已。隨著年歲增長,自己的零花錢逐步有了增加,實際上絕對值并不高,還是由祖父當著全家人的面宣布的,每月5000元(舊幣,即現(xiàn)在的0.5元),其條件是我每天早晨必須完成家里掃地、洗碗的任務(wù)。我當時別提有多高興,因為每月有了一筆固定的零用錢,比平時三百兩百伸手向父母討要強多了。說來也怪,每月有了這筆固定的零用錢后,我就不再滿足于租書看了,一種對書的強烈的占有欲開始萌生。于是,每次拿到零用錢就奔新華書店,選購自己喜歡的連環(huán)畫圖書,直到把錢花得一文不剩。就這樣,不知不覺竟買了幾十本,每本書不知翻看了多少遍,后來逐一編了號,并有序地掛在家里的墻壁上,還免費向小伙伴們開放。我終于也成了可以支配書的主人了,心里甜滋滋的,比吃蜜糖還高興。

20世紀90年代中期,作者(中排右三)與夫人(中排右五)來到祖籍所在地——江蘇鹽城市樓王鄉(xiāng)吳橋村,與叔母(中排右四)、叔伯弟弟(中排右二)等親屬們在一起。

興許是窮人家的孩子倍加珍惜學習機會的緣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讀書特別勤奮,從不用家長操心,學習成績在班級里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語文課成績更為突出,作文經(jīng)常被老師表揚,有時還作為范文貼在墻上讓大家閱讀。升入初中以后,我就不再迷戀連環(huán)畫這類小人書,興趣開始轉(zhuǎn)向文學讀物了。當時學校和區(qū)圖書館里的文學名著,不管古今中外,只要有人推薦,我都會借來閱讀,談不上有什么計劃,有時甚至恨不得將書架上所有的書都借來讀一遍??梢韵胂?,當初不少書籍我在閱讀時只能囫圇吞棗,并沒有真正讀懂。在飽覽這些名著的同時,我開始將每月的零用錢投放到訂閱文學雜志上,《萌芽》、《文學青年》、《詩刊》等都是我當時最喜愛閱讀的刊物。

在如饑似渴地閱讀課外書籍的同時,經(jīng)語文老師的指點和鼓勵,我對寫作漸漸產(chǎn)生了興趣,開始嘗試著撰寫各種體裁的文章,有時還偷偷地向報刊投稿。雖然一度屢投不中,退稿信接踵而來,但我并未因此氣餒。有趣的是,我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第一次領(lǐng)取的稿費都是和書籍有關(guān)的。那還是在1955年我15歲的時候,所謂文章,不過是我寫給當時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編輯同志的一封信,希望能夠如期得到他們贈閱的用以介紹、評價新書的《文藝書刊》,想不到他們將這封信全文發(fā)表在該刊物上,并寄給我15000元(舊幣,即現(xiàn)在1.5元)的稿費。1956年秋天,經(jīng)編輯同志補充修改,一篇記敘我所居住的里弄新人新事的短文《半夜敲門叫關(guān)燈》,在上?!肚嗄陥蟆钒l(fā)表了??吹阶约旱牧曌髯兂闪算U字,在師生和鄰居中傳閱,還拿到了兩筆稿費,我當時別提有多高興了。我隨即用稿費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作家談創(chuàng)作》的書,開始做起作家夢來了,可見當時是多么幼稚、多么單純!

通過閱讀和寫作,我的眼界更加開闊,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曾先后兩次作為中學生的代表,出席1958年召開的上海市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shè)積極分子大會,以及1961年召開的上海市第三次青年代表大會。這越發(fā)增添了我閱讀和寫作的興趣。高中二年級開始,我利用自己擔任學校團委副書記接觸面廣、消息靈通的有利條件,更加積極地向有關(guān)報刊投稿,刊用率也有所提高,并被《青年報》發(fā)展為通訊員。

1961年夏天,我如愿以償?shù)乜既×藦偷┐髮W新聞系。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當晚,我徹夜未眠,浮想聯(lián)翩,天真地編織著記者夢,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復旦求學的五年間,我在認真上好每一門正課的同時,更加注重課外閱讀,每年寒暑假除星期天回家看望父母外,幾乎都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課外閱讀上。由于品學方面的進步,我很快被推選為新聞系團總支書記,并于1965年6月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和另一位同學被年級里發(fā)展為首批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綜上所述,無論是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寒窗苦讀也好,還是從接受老師日復一日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罷,無不以書籍作為媒介??梢哉f,是書籍,陪伴我從童稚歲月步向而立之年;是書籍,讓我獲得知識,明白事理,奮然前行。這一切,都為我后來的新聞人生和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