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如是我讀 作者:張輝 著


第一輯

做個好讀者

即使完全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大概也知道那個著名的開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或許只有細心的讀者才會留心,緊接著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托爾斯泰到底寫了什么。

那是一句異常簡單樸素的話:“奧勃朗斯基家里全亂了?!薄腿珪适逻壿媮碚f,或許這才是《安娜》一書實打?qū)嵉拈_頭。

正是以女主人公這位狼狽不堪的哥哥為引線,正是通過他家里所發(fā)生的一切變故,老托爾斯泰把我們帶到了整個故事的中心地帶——安娜因此從莫斯科來到彼得堡,并在火車站與渥倫斯基相遇;而列文也是奧勃朗斯基從小就熟識的朋友,小說開始的時候,與其說他是從外地來拜訪發(fā)小,不如說他是來追求意中人吉蒂……而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寫法,在托爾斯泰那里并非絕無僅有。至少我們都知道,《戰(zhàn)爭與和平》也是從“外圍人物”宮廷女官開始寫起,并由此延伸到皮埃爾、安德烈等主人公的。

老托爾斯泰的例子,也許再次告訴我們:優(yōu)秀作品,總是蘊涵了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而我們所缺少的往往是羅丹意義上“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只是,在快餐文化時代,人們不僅放棄了砥礪精進做個好讀者的愿望,而且犬儒式地否認了作者的“為文之用心”——既然作者也是隨便寫寫、姑妄言之,甚至“作者已死”,讀者又有什么必要“寤寐思服”、“左右求之”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種閱讀哲學還常常以陶潛的“名言”——“好讀書,不求甚解”來自我標榜,仿佛“不求甚解”不僅可以是一種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而且更應該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似的。

殊不知,如此引證五柳先生,其實是對他的曲解。因為,持這種“瀟灑”態(tài)度的人,恰恰忘記了那段話緊接下來的內(nèi)容:“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p>

事實恰恰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好讀書”之人,陶淵明非但不反對我們做一個細心的讀者去努力會作者之“意”,而且他自己還在同情的理解上做了了不起的榜樣。一旦真正對作品有所領(lǐng)悟,他甚至達到了一種忘我、無我的境界?!凹雀嘁苑N,時還讀我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那才是真正的陶靖節(jié)先生吧?

看來,“作者死了”之類說法,不過是“不求甚解”的勉強理由;要真正做個好讀者,卻還是有必要從陶淵明那里再次出發(fā)。

這樣說,當然不是要把讀書變成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更不是要把好讀者異化為亦步亦趨的“兩腳書柜”,膠柱鼓瑟、穿鑿附會,更要不得。在我看來,中外有兩位“讀書種子”的意見,對我們培養(yǎng)好讀者來說,最值得重視。

一位是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她在《普通讀者》一書的開篇,就引述約翰遜博士的話,主張盡管“高雅的敏感和學術(shù)的教條”對詩歌榮譽會起作用,但我們所更應該尊重的卻是“未受文學偏見污損的普通讀者的常識”。

伍爾芙的關(guān)鍵詞,是“常識”。對她而言,做一個好讀者,首先是做一個遵循常識的讀者。而所謂遵循常識,就是盡可能不帶偏見地去閱讀作品,盡可能不受已有的成見污損。也就是說,回到閱讀本來應該有的樣子,關(guān)心細節(jié)、語言、情節(jié)、字里行間隱含的意思,以及作者謀篇布局的方式等等,體會閱讀的快感和趣味。這就好比讀《紅樓夢》,首先要關(guān)注《紅樓夢》本身所敘述的故事以及作者敘述的方式,而不是將之簡化為“四大家族”家族史;好比讀《安娜·卡列尼娜》,而不滿足于人們關(guān)于其開頭已經(jīng)具有的習慣性定見;或如納博科夫《文學講稿》所言,讀《包法利夫人》,而不帶著關(guān)于資本主義的一整套政治經(jīng)濟學結(jié)論……總之,是最大限度地從常識出發(f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循著作者的方式走,而不是被教條和先入為主之見所牽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覺思考《理想國》的開頭,蘇格拉底為什么是被脅迫而非自愿參加整個關(guān)于正義的對話的?才能注意到,在《智者納坦》篇首,德國現(xiàn)代戲劇之父萊辛,專門引述一段拉丁文:“進來吧,這里也有諸神”與其全劇主題的聯(lián)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格外重視《俄狄浦斯王》開頭那段“我,人人知道的俄狄浦斯,親自出來了”對主人公身世的暗諷;格外重視莎士比亞每一部劇作由誰來說結(jié)束語所具有的意義,等等。

與伍爾芙的上述觀點可以相互映照的,是朱熹關(guān)于“讀書法”的論述。朱子說得更樸素、切要:“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義,發(fā)明經(jīng)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處。若不如此,只是虛設(shè)議論,如舉業(yè)一般,非為己之學也?!?/p>

在晦翁先生看來,做個合格而優(yōu)秀的讀書人——或我們所謂的“好讀者”,其實也并沒什么玄妙之處。無非是該怎么讀書就怎么去讀,以期到達“成誦精熟”、“玩味反覆”的程度罷了。

但問題也恰恰就出在這里。這個最低限度的要求,如今卻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了。在后現(xiàn)代與虛無主義的氛圍中,已很少有人愿意以虛心的態(tài)度去閱讀別人的作品,理解古人的“為文之用心”了。承認終極意義和價值的存在,甚至已然需要勇氣。因此,即使我們還不能武斷地說古典意義上捍衛(wèi)天道與真理的讀書人已是當今世界的“稀有物種”;那么,我們至少可以說,真正符合朱子要求的讀書人,已真的是鳳毛麟角。

朱子說:“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蛟S,做個好讀者,已不僅僅是關(guān)乎“讀書法”的問題,而與我們的心性與靈魂的品質(zhì)息息相關(guān),的確不是小事。

2014年1月23日改舊稿于京西學思堂

(原載2014年2月11日《文匯報》筆會副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