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 序

尤侗集(套裝全3冊) 作者:[清] 尤侗 著;王衛(wèi)平 編;楊旭輝 校



總 序

王衛(wèi)平 羅時進

吳之地域,自遠古形成,至今已有數千乃至萬年歷史。這一歷史的浩瀚川流,混茫遠接,涵演淵深,太湖文化於茲含孕;這片天賜的豐沃皋壤,盡望無際,滿目森茂,江南文明緣此成長;而憑陵高峻,俯瞰川原之古往今來,所映現的又不止是吳地之文化與文明,而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的縮影。

初民遠逝,先賢杳渺。我們無法真正站在歷史的源頭,透過世代的時序去説明什麼,也無法站在其中任一驛站,撫摩當時的現場去顯示什麼。但憑藉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富遺産,對吳地的歷史事件、過程、走向、結果都可以做某種程度的考證,做力所能及的還原,而視今探古,唯物以求,也能進行一定意義上的總結。吳文化,正是人們對吳地古往今來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的概括、提煉、呈現。她是吳地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的“人文化成”,即“文”作爲一種存在意識和方式“化”入生産、生活、生命而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的發(fā)展成果。

考察吳地“人文化成”的過程,當著眼於地、人、文三者的互動共生的關係?!把鲆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這在吳文化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在吳地的歷史發(fā)展中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是人才與文化産生的土壤。正如陳去病云:“端委化俗文明開,延陵觀樂中原回。四科言氏尚文學,宗風肇起孳胚胎。加以太湖三萬六千頃,澄泓渟蓄何雄恢。朝鍾夕毓孕靈秀,天然降茲追屈攀宋之奇才。”穆彰阿亦謂:“蓋聞文章之事關乎其人之學之養(yǎng),而其所由極盛而不已者,則非盡其人之學之養(yǎng)爲之,而山川風氣爲之也。江南乃古名勝之區(qū),其分野則上映乎斗牛,其疆域則旁接乎閩越,而又襟長江而帶大河,挺奇峰而出秀巘,故其靈異之氣往往鍾於人而發(fā)於文章?!?span >注正是清明靈秀的地理環(huán)境作用於人,方促進了“詩書之澤”、“文獻之邦”的形成,使得唐宋以來,尤其是明清時期,吳地出現了海內千百年從未産生,其他地域環(huán)境中也難以復現的人文盛景。這裏不妨看一看嘉靖年間陸師道在《袁永之文集序》中對明代吳中文苑巨匠騰躍景況的描述:

吳自季札、言游而降,代多文士。其在前古,南鏐東箭,地不絶産,家不乏珍,宗工巨人,蓋更僕不能悉數也。至於我朝受命,郡重扶馮,王化所先,英奇瑰傑之才,應運而出,尤特盛於天下。洪武初,高、楊四雋,領袖藝苑。永宣間,王、陳諸公,矩矱詞林。至於英孝之際,徐武功、吳文定、王文恪三公者出,任當鈞冶,主握文柄,天下操觚之士,向風景服,靡然而從之。時則有李太僕貞伯、沈處士啓南、祝通判希哲、楊儀制君謙、都少卿元敬、文待詔徵仲、唐解元伯虎、徐博士昌穀、蔡孔目九逵先後繼起,聲景比附,名實彰流,金玉相宣,黼黻並麗,吳下文獻於斯爲盛,彬彬乎不可尚已。正德、嘉靖以來,諸公稍稍凋謝,而後來之秀,則有黃貢士勉之、王太學履吉、陸給事浚明、皇甫僉事子安,皆刻意述作,力追先哲,而袁君永之,寔頡頏其間。

這是一份“文壇點將録”,然而才開到明嘉靖中期,已是繁不勝舉了,後來之英哲宗師復有多少?綜觀歷代,豈能盡數!這是值得吳中,即今天蘇州驕傲的成就。對於吳中這一人文盛況,我們應當從吳文化的層面上加以研究。

這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吳文化具有歷史的屬性,也有現實的價值。廣袤的吳地,現代的發(fā)展與成就,與其過往悠悠的步履跡脈相連。今日萬物生命之根系,存在於歷史的土壤中;當下事物運動之動能,亦由歷史而累積。因此回望吳文化,不但可以建立一種文化自信,也能從傳統(tǒng)中爲人們今天所從事的事業(yè),尋求到借鑒與經驗。除此之外尚應看到,吳文化是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點。這種地方性特點,正包含了豐富的地方經驗,她不但是方言音聲、風俗習慣、社會公序等形成的條件,也是在文化層面上與其他地域進行比較、映照的根據。從這一意義上説,研究吳文化,就不僅僅具有某種地方性意義了。她是對吳文化寶庫的建構,也是對民族文化寶庫的豐富。

吳文化研究,可以從不同路徑進行,而最基礎性的工作,當推文獻整理。1918年冬,吳江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地方文獻保護的重要,由柳亞子和薛鳳昌發(fā)起,成立了“吳江文獻保存會”(又稱“松陵文獻保存會”),其《吳江文獻保存會書目序》曰:

吾吳江地鍾具區(qū)之秀,大雅之才,前後相望,振藻揚芬,已非一日。下逮明清,人文尤富,周、袁、沈、葉、朱、徐、吳、潘,風雅相繼,著書滿家,紛紛乎蓋極一時之盛。且也一大家之出,同時必有多數知名之士追隨其間,相與賞奇析疑,更唱迭和;而隔世之後,其風流餘韻,又足使後來之彥聞風興起,沾其膏馥,而雅道於以弗替。用是詞人才子,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卷盈乎緗帙,斯故我鄉(xiāng)里之光也。

松陵一地之文獻尚且如此,蘇州一府文獻之富就更爲洋洋可觀了?!拔墨I無徵,後生之責。夫責固有之,情更應爾?!币虼耍覀冇斜匾獙侵形墨I做有計劃的整理和研究,在現代學術理念指導下,建構與蘇州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文獻庫,作爲儲存吳文獻、發(fā)展吳文化的平臺。

兩年前,經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批準,我們蘇州大學建立了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這是一個面向環(huán)太湖地區(qū),面向江南,全面研究吳文化的科研機構。我們擬將吳文化之文獻作爲研究重點之一,而蘇州是吳文化的核心地區(qū),自然希望利用在地研究的條件,首先從蘇州文獻整理入手。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對地方文獻整理具有自覺的文化意識,非常支持這項工作,特別設立了專門項目,於是便有了這套蘇州文獻整理研究的系列。

文獻,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古人以經史子集劃分四部,而每一部又有衆(zhòng)多類別。這些類別的著作在蘇州文獻中無不具備,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我們難以窺其全豹,畢功一役,故叢書擬擇其精華而選,逐步整理面世。而在選擇中尤其注意有代表性,且到目前爲止尚未見整理的著作。古籍整理是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我們希望盡可能遵循學術規(guī)範,精益求精,但一定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尚望各方面人士給予批評指正,使我們的整理工作不斷走向完善。

(作者王衛(wèi)平爲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羅時進爲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注:

《陳去病詩文集》卷一《浩歌堂詩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注:

潘世恩《潘氏科名草》,光緒三年吳縣潘氏燕翼堂刻本。

注:

《袁永之集》,明嘉靖二十六年姑蘇袁氏家刊本。

注:

張明觀、黃振業(yè)編《柳亞子集外詩文輯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9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