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母親——第一個先生
1909年,巴金的父親到四川廣元做縣官,巴金的母親帶著孩子也隨他到了廣元。這時巴金只有四五歲,也大體是從這時候起才開始記事。所以他眼中的人生的第一幕,也就從這里拉開。
廣元地處川北丘陵地區(qū),土地瘠薄,人民生活貧苦,但縣太爺?shù)难瞄T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闊綽的。在巴金最初的記憶里,那衙門是“很大一個地方,進去是一大塊空地,兩旁是監(jiān)牢,大堂,二堂,三堂,四堂,還有草地、稀疏的桑林,算起來大概有六七進”。(1)他們一家住在三堂。
在當時的社會里,一般老百姓誰也不愿意跟衙門打交道,那是一個森嚴、可怕的地方。然而在還不懂世事的“四少爺”巴金眼里,這里卻跟成都的李家公館沒有什么兩樣,是一片溫暖快樂的自由天地。
家里有專設(shè)的私塾,父親給孩子們請了一位塾師。先生姓劉,性格溫和,待孩子們十分親切。從這時起巴金就開始跟先生讀書,課后就跟三哥在窗外的小花園里玩耍;或跟侍女香兒(一個十二三歲的瓜子臉的女孩兒)和三哥一起到桑樹下?lián)焐]?,邊撿邊吃,弄得嘴巴和雙手都是紅紅的;或者獨自一人爬上高高的干草堆,睡在那里曬太陽;或者帶領(lǐng)一大群雞,把米撒在地上,讓它們圍著啄食,并在早晚由香兒陪著把雞群放出或收進雞籠,一個個給雞點名,儼然像個雞司令……這些便構(gòu)成了巴金幼年時期最初的夢幻般的生活內(nèi)容。
而使他最難忘的,則是母親的撫愛和這撫愛的溫馨。巴金后來在《最初的回憶》一文中說到他的幼年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母親和母親講述的那個令人著迷的夢,他清楚地記得母親說話的情景——
“這個娃娃本來是給你的弟媳婦的,因為怕她不會好好待他,所以送給你。”
這是母親在她的夢里聽見的“送子娘娘”說的話。每當晴朗的午后,母親在她那間朝南的房子里做針線的時候,她常常對我們弟兄姊妹(或者還有老媽子在場)敘述她這個奇怪的夢。
“第二天就把你生下來了?!?/p>
母親抬起她的圓圓臉,用愛憐橫溢的眼光看我,我那時站在她的身邊。
“想不到卻是一個這樣淘氣娃娃!”
母親微微一笑,我們也都笑了。
母親很愛我。雖然她有時候笑著說我是淘氣的孩子,可是她從來沒有罵過我。她讓我在溫柔、和平的氣氛中度過了我的幼年時代。
一張溫和的圓圓臉,被刨花水抿得光光的頭發(fā),常常帶笑的嘴。淡青色湖縐滾寬邊的大袖短襖,沒有領(lǐng)子。
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遠的過去,我的腦子里就浮現(xiàn)了母親的面顏。
我的最初的回憶是跟母親分不開的。我尤其不能忘記的是母親的溫柔的聲音。(2)
巴金這里所說的“每次回溯到我的最遠的過去,我的腦子里就浮現(xiàn)了母親的面顏”卻是再真實不過的。對巴金來說母親是最難忘的,雖然母親在他10歲的時候便去世了,但是他對母親的記憶和懷念卻是永遠也磨不掉的。他永遠記得母親的常帶笑容的圓圓的臉,永遠記得母親的愛憐橫溢的目光,永遠記得母親的溫柔的聲音。因為在這一切里面都滲透著發(fā)自深心的愛呀!這在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里都不難體察,何況巴金又是那么一個敏感的孩子!所以,在巴金還很小的時候,當他還處于蒙昧時期,就已經(jīng)被“母親”這兩個字迷住了。有時在夜里,望著清油燈的暗淡的燈光,他會陷入癡想,他后來曾說過,這時候“我睡在被窩里,常常想著‘母親’這兩個字的意義”。真是奇妙的現(xiàn)象!這時的巴金才只有四五歲,已經(jīng)在思考“母親的意義”這樣一個哲學(xué)命題了。當然答案是沒有的,“母親”的意義是什么,當時他不可能說得明白,但他卻能感受到,而且那感受是真實的,強烈的,浸透心脾的。不僅如此。母親的心似乎還要更大些,她的愛也似乎更廣博。她不僅愛自己的子女,不僅給了他們愛,使他們感受到了愛,懂得了愛,而且還教育他們要愛別人,體恤別人,要有一顆仁愛的心。這里很有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子,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有一件事巴金一直記在心里。那也是在廣元的時候,一天下午巴金看見三哥堯林為了一件小事擺起主人的架子,把使女香兒罵了一頓,還打了幾下。香兒哭著告訴巴金母親,母親立刻把三哥叫過去,溫和地向他解釋:“丫頭同老媽子都是跟我們一樣的人,即使犯了過錯,你也應(yīng)該好好地對她們說,為什么動輒就打就罵?況且你年紀也不小了,更不應(yīng)該罵人打人。我不愿意讓你以后再這樣做!你要好好地記住?!?/p>
三哥一直低著頭,不敢說話。香兒高興地在一旁暗笑。等母親說完,三哥便垂著頭慢慢地往外走。母親叫住他,說:“三兒,你不忙走!你還沒有回答我。我說的話你懂了嗎?你能記得嗎?”
三哥遲疑半晌終于回答說:“我懂……我記得。”母親這才站起來,說:“好,拿云片糕去,喊香兒陪你們?nèi)ニ!!边呎f邊從瓷缸里取出云片糕遞給他們。
這件事不只是三哥牢記終生,也使更年幼的巴金銘記不忘。
可以說,這是巴金人生教育的第一課,就是做人要有愛心,要愛人,愛一切人,要懂得同情和憐憫。這一課是母親給他上的,是母親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埋下了“愛”的種子。所以后來巴金多次稱他的母親是他的“第一個先生”,因為母親不單是生養(yǎng)了他,她還用自己的言行第一個教給了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關(guān)于這一點,巴金后來有一段話說得明白而感人,他說:

我的第一個先生就是我的母親。我已經(jīng)說過使我認識“愛”字的就是她。在我幼小的時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滿地體現(xiàn)了一個“愛”字。她使我知道人間的溫暖;她使我知道愛與被愛的幸福。她常常用溫和的口氣,對我解釋種種的事情。她教我愛一切的人,不管他們貧與富;她教我?guī)椭切┰诶Э嘀行枰龀值娜耍凰涛彝槟切┚秤霾缓玫逆酒?,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動輒將他們打罵。母親自己也處過不少的逆境。在大家庭里做媳婦,這苦處是不難想到的。(3)但是母親從不曾在我的眼前淌過淚,或者說過什么悲傷的話。她給我看見的永遠是溫和的、帶著微笑的臉。我在一篇短文里說過:“我們愛夜晚在花園上面天空中照耀的星群,我們愛春天在桃柳枝上鳴叫的小鳥,我們愛那從樹梢灑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們愛那使水面現(xiàn)出明亮珠子的太陽。我們愛一只貓,一只小鳥。我們愛一切的人。”(4)這個愛字就是母親教給我的。
因為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lián)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柢。(5)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母親的愛的教育的力量和深遠影響。從這位可敬的母親本身來說,無疑她所說所做的一切都出于一片真誠,表現(xiàn)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一位封建大家庭中的少夫人的稀有的好心腸。她對自己的子女的愛更是真誠的,充分體現(xiàn)出母愛的深沉與無私。至于她所說的要“愛一切人”云云,她說時雖然十分真誠,但事實上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因為愛必須是平等的,自由的,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特別是當彼此處在尖銳對立或?qū)沟碾A級地位上的時候(如主子與仆人,坐轎的與抬轎的,總之是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人與人之間既然沒有平等,沒有自由,怎么能談得上普遍存在、一視同仁的愛呢?怎么能談得上去“愛一切人”?其實,從巴金自己的回憶和敘述里也不難看出其中的自相矛盾。前面母親不是說要“愛一切人”嗎?但接下來她就把“愛一切人”改為要“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憐恤他們”,不要“動輒將他們打罵”。從“愛”到“同情”和“憐恤”,這已經(jīng)打了很大折扣;再到不要“動輒打罵”,那就談不上什么“愛”了,充其量不過是好心主子的同情心而已。而事實上就連這種同情心也很難貫徹始終。巧得很,就在母親說要“愛一切人”,不可“動輒將他們打罵”之后不久,巴金親眼看到了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看見領(lǐng)十妹的奶媽挨了打。
那時十妹在出痘子,依照中醫(yī)的習慣連奶媽也不許吃那些叫做“發(fā)物”的食物。
不知道怎樣,奶媽竟然看見新鮮的黃瓜而垂涎了。
做母親的女人的感覺特別銳敏。她會在奶媽的嘴上嗅出了黃瓜的氣味。
一個晚上奶媽在自己的房里吃飯,看見母親進來就露出了慌張的樣子,把什么東西往枕頭下面一塞。
母親很快地就走到床前把枕頭掀開。
一個大碗里面盛著半碗涼拌黃瓜。
母親的臉色馬上變了,就叫人去請了父親來。
于是父親叫人點了明角燈,在夜里坐了堂。
奶媽被拖到二堂上,跪在那里讓兩個差人拉著她的兩只手,另一個差人隔著她的寬大的衣服用皮鞭打她的背。
一,二,三,四,五……
足足打了二十下。
她哭著謝了恩,還接連分辯說她初次做奶媽,不知道輕重,下次再不敢這樣做了。
她整整哭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早晨母親就叫了她的丈夫來領(lǐng)她去了。
這個年輕的奶媽臨走的時候臉色凄慘,眼角上還滴下淚珠。
我為這個情景所感動而下淚了。
我后來問母親為什么要這樣殘酷地待她。
母親微微地嘆了一口氣。她不說別的話。
以后也沒有人提起這個奶媽的下落。
母親常常為這件事情感到后悔。她說那個晚上她忘記了自己,做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情。
我只看見母親發(fā)過這一次脾氣。(6)
“只看見這一次”,也許是吧,但有這一次也就夠了。在這件事情上,奶媽固然是有錯的,但也并不犯王法,用不著縣大老爺連夜升堂,打板子。用現(xiàn)在習慣的說法,這叫“濫用職權(quán)”!之所以要這樣做,無非是奶媽的行為可能(僅僅是可能)對自己的孩子不利。那么奶媽自己呢?不僅受了皮肉之苦,而且被趕走了,丟了飯碗。這是不是會影響到她以后的生計?會不會影響到她的家庭和孩子?對這些問題,巴金的母親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巴金母親在性格上的矛盾,表現(xiàn)了她所說的要“愛一切人”的不切實際,同時也表現(xiàn)了她所進行的愛的教育的局限性。巴金說這是他的“全部性格的根柢”,這是不錯的,母親的愛的教育的確是巴金思想性格的一個基點,是把他與這個社會聯(lián)系起來的一條紐帶或支柱;但是就其本身來說仍然是有矛盾、有局限的,不可能貫徹到底,這在巴金后來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都有表現(xiàn)。
當然,巴金的母親畢竟是仁慈的,可敬的,她養(yǎng)育了一位杰出的作家,給了他無微不至的愛,并給了他一顆善于體恤他人痛苦的仁愛的心。
上面所引的那段精彩的文字,巴金是以極其坦誠的自我解剖的態(tài)度寫下來的,在輕松而幽默的文字中閃爍著思想的光芒。他毫不掩飾自己思想和性格中的矛盾,并深刻地挖掘和剖析了這矛盾形成的根源,給社會提供了一個典型的例證。這一點令人非常敬佩。
--------------------
(1)《最初的回憶》,《巴金選集》第10卷,第11頁。
(2)《巴金選集》第10卷,第10-11頁。
(3)巴金原注:“《家》里面有一段關(guān)于母親的話,還是從大哥給我的信里摘錄下來的:‘她又含著眼淚把她嫁到我們家來做媳婦所受的氣一一告訴我……爹以過班知縣的身份進京引見去了。她在家里日夜焦急地等著……這時爹在北京因驗看被駁,陷居京城。消息傳來,爺爺時常發(fā)氣,家里的人也不時揶揄。媽心里非常難過……她每接到爹的信總要流一兩天的眼淚?!?/p>
(4)見《憶》,《巴金選集》第10卷,第8頁。
(5)《我的幾個先生》,《巴金選集》第10卷,第102頁。
(6)《最初的回憶》,《巴金選集》第10卷,第40-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