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

秦觀詩詞文選評 作者:徐培均,羅立剛撰


導言

秦觀(1049—1100),—個純情詞人。本字太虛,中年之后,有感于壯志難酬,慨然有歸隱之意,因追慕漢代的馬少游,遂改字少游,又別號邗溝處士、淮海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其一生主要經(jīng)歷了宋神宗、哲宗兩朝。這是王安石變法漸次失敗、舊黨重新走上政治舞臺又再次退出的時期。此時,社會危機日益加劇,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斗爭也日益激烈。秦觀早期居家讀書,入仕后卷入這一漩渦,最后因元祐黨禍遠謫嶺南,客死藤州。

秦觀作詩為文,專主情致。他常常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終以此而得名。解讀少游,就是解讀一個“情”字。讀通少游,也就理會得一個“情”字。情生于心。故馮煦《蒿庵論詞》云:“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nèi),不可以傳?!笔裁唇性~心?實際上便是能夠孳生綿邈深情又能搖動人心的那顆藝術家的心靈。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云:“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鼻赜^于聽風雨、覽江山之外,備嘗人生艱辛,故有“無端哀怨悵觸于萬不得已”,從而釀就了一顆多愁善感、包孕深情的詞心。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詞心惟真。世態(tài)變幻,人世沉浮,如何才能專誠守一,獨自樹立,成就生前身后之名?宋儒究“天理”以求本根,秦觀探情源以守真性。說他為情所系,是指他率意、真誠、執(zhí)著,無論親情、友情、愛情、艷情,都出自肺腑,拳拳、繾綣、哀婉、沉郁。一切詩文,皆無虛言浪語。翻檢《淮海集》,無論是詩是詞是文,處處皆為真情熔鑄,觸目皆為肺腑肝膽。特別是他的詞作,細膩婉美,刻畫入微,最能感動人心。當時,與秦觀同列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曾稱之為“今代詞手”,王灼又評之為“俊逸精妙”,張炎以為“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后人更視之為婉約正宗。時至今日,其詞猶流傳眾口,究其根源,正在其詞之情韻兼勝。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情感體驗,若非參透情關,豈能道出!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如此晶瑩的詞句,若非悟得本真,哪里覓得!

他為情所困。在《送錢秀才序》中,他如是說:

其凡夫思慮可以求索、視聽可以聞見而操履可以殆及者,皆物也。歌酒之娛,文字之樂,等物而已矣。顧何足以殊觀哉?《漁父》有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狈蚯鍧嵋蛩辉谖?,拘縱因時而不在己。

于歌酒、文字、清濁、拘縱之外,別守一番真情實意。這就是他的人生觀。

人生遭際,世事滄桑,皆足以觸動少游的情愫。聽說老師蘇軾遭受“烏臺詩案”橫禍,他立即從省親半途折回,探問虛實。得知真有其事,即為文一抒內(nèi)心的郁悒感傷。

在京師得意之時,他曾“始覺身從天上歸”(《晚出左掖》),像孟郊“今日放蕩思無涯”一般,意氣洋洋。落第歸去,即閉門卻掃,日以詩文自娛。

王安石炙手可熱之時,他不與之交游,而是向遠貶黃州的蘇軾請教詩文,待其人退處半山園之后,才遞以詩文,結文字之交。

……

然而,一任至性真情馳驟,不以物欲閉真源的他,卻終生數(shù)奇運蹇、仕途多舛。為男女之情所困,他寄跡于青樓酒肆,流連于紅巾翠袖,兩情依依,發(fā)為歌辭,深婉感人,卻因而被政敵誣以“薄于行”,對其德行人格進行攻擊,阻其仕進之途。黨爭之中,他不處政要,又非黨魁,若能清濁隨物,或者順水推舟,縱不能安享爵祿,也不至遠謫嶺表。但他卻堅持操守,與師友酬唱,雖致怨罹禍,猶能怡然自若。被貶、被棄之后,于窮途末路之中,作詩為文,哀怨凄惋甚至凄厲,卻無絲毫后悔之意、媚俗之辭。

情為生命之所寄,生命乃為情之所鐘。以生命譜寫情符,以命運奏響情音,天荒地老,至死不悔!

他又為情所累。南宋人李清照在《詞論》中說他:“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這樣的評價,雖有可議之處,卻不能說全無道理。情致是文學作品的生命線?!额伿霞矣枴の恼缕吩疲骸巴跫度肴粢吩娫疲骸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对姟吩疲骸捠採R鳴,悠悠旆旌。’《毛傳》曰:‘言不喧嘩也?!崦繃@此解有情致?!笨梢娗橹虏煌狻扒檎娑{(diào)逸,思深而言婉”,能于靜謐之中,透露出深遠幽美的韻味,“意在含蓄,如花初胎”(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專主情致,便使得其詞風清新雅麗,卻少奔逸之氣與雍容之態(tài),有似水仙般清秀之骨,卻少牡丹般富貴之姿。

詞大盛于兩宋,以婉約為正宗,以豪放為別調(diào)。詩詞二體在抒情言志方面,也略有側重:世稱詞為艷科,秦詞專主情致,多受人褒獎;而以專主情致施之于詩,則有以詞筆為詩之嫌,致使其詩似小詞,乏風云氣象,少鞺鞳之聲,以至于有“女郎詩”之譏(晚期之作不在所論之列)。

更不幸的是,專主情致,還使后人知其詞而略其詩文。過高的詞名,掩去了他在詩、文、辭賦方面的成就。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記載:

蘇子瞻(蘇軾)于四學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豈特樂府。然猶以氣格為病,故常戲云:“‘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p>

在蘇軾眼里,他本是個諸體兼擅、全面發(fā)展的文人,詞雖好卻難免以“氣格為病”。這跟我們現(xiàn)在關于秦觀的印象是有很大差距的。造成這一結局,有后來者甄別選擇的原因,更有秦詞專主情致以至于獨勝的原因。后人所接受的,總是前人的精華,流傳后世既久且遠的,更是精華里的精華。然而,擷取精華的過程,往往也是只取一點而不及其他的過程。試想:作為一個三舉進士、再應制科的文人,曾經(jīng)苦讀兵書,有清一宇內(nèi)之志,于策論中縱論天下大事,與當世豪俊交接,胸懷天下的志士,豈肯終老于香奩場屋、流連坊曲!后世不傳其經(jīng)世之文、治世之策、躊躇之志、縱逸之情,卻傳其應歌酬舞、酒后醉墨之詞,真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秦觀以詞名而不以詩文詞兼勝留名后世,實在是一大不幸。

以意逆志,要想真正了解秦觀,今天只能從解讀其作品入手。秦觀一生所作,不算存疑者,有文集四十九卷,計辭賦一卷,詩十四卷四百三十余首,文三十卷二百五十余篇,詞三卷百余首,另有挽詞一卷。其詩文之數(shù),遠過于詞。于此可見,撰寫歌辭,實在是他馳情戲筆之余事,并非專意于詞者??紤]到這個原因,我們在講評其代表性詞作之外,還特地選了一部分詩、文、辭賦,目的就是想比較全面地介紹秦觀,還原給今人一個比較完整的秦觀。

——秦觀,一個多情的文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