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遇見東方
最近,我參加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對外文化傳播培訓團赴英國學習。前不久,在牛津大學阿什莫倫博物館參觀時,一個特別的主題展廳引起了我的興趣,上面書寫幾個大字:當西方遇見東方。
細看陳列品的說明:“自從15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商人的商船從東亞運來了瓷器、漆器和印度的棉紡織品。它們的流行改變了歐洲人的口味?!闭箯d中,放著多組瓷器,有三件粗看都是東方的,其實卻只有一件是,還有兩件是18世紀法國尚蒂伊瓷器廠仿制的,從造型到顏色、花紋都極為相似。此外,歐洲的早期瓷偶從造型、釉色,都可以看出對中國陶瓷人像的模仿。
17、18世紀,當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傳到歐洲的時候,歐洲也掀起了一股“東方熱”。當時由于中國貨非常稀罕、昂貴,買不起的人也會用一些仿制品,這就催生了一些工廠仿制東方瓷器、漆器。這種風潮,就如同今天的不少中國人崇尚西方文化,甚至不惜仿造類似風格的產(chǎn)品。
東方文化從來都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也不缺少自信。請不要忘記:東方人“曾經(jīng)改變歐洲人的口味”!
進入21世紀,當西方再次遇見東方,其內(nèi)涵有了新的變化。不久前,在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斯特拉特福,我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戲劇海報,竟然是元曲大家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經(jīng)英國劇作家改編后,《趙氏孤兒》成為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詮釋的第一部中國舞臺劇。金發(fā)碧眼的英國演員穿上中國春秋時代的服飾,以自己的理解,來演繹東方劇作家筆下的愛恨情仇。
今年5至11月,劍橋大學博物館舉辦了一個“追尋不朽——中國漢代墓葬精華展”,包括金縷玉衣在內(nèi)的350余件漢代文物首次在海外亮相,引起轟動。如今,走在倫敦街頭,孩子會對著東方面孔的我們說“你好”。現(xiàn)在,英國普遍鼓勵小學將漢語作為外語進行教學。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帶給世界的東西,不應只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而可以送去更多新的高科技成就和現(xiàn)代文明成果。除了莫言,我們還有更多的當代文藝家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輸出。
當西方再度遇見東方。中國,準備好了嗎?
載于2012年11月28日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