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詩歌與“寺”之關(guān)系[1]
周葦風[2]
【內(nèi)容提要】 從字源上說,寺為處理和商議公共事務(wù)的場所,詩從言從寺,詩為在寺之言,即在公共議事場合(寺、廷)發(fā)表政治言論。禮有五諫,諷為上。由于歌謠具有言近旨遠的特性,非常符合諷諫婉言暗示的要求,所以被納入在寺之言的話語系統(tǒng)。隨著歌謠在政治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寺之言”中的日??谡Z漸漸被排除在“詩”之外,最后反而是采集來的歌謠和貴族獻詩獨擅了“詩”名。先秦典籍稱《詩經(jīng)》為“詩”或“詩三百”,與其承擔的“在寺之言”的政治功能有關(guān),反映了《詩經(jīng)》編集的最初目的和動機。
【關(guān)鍵詞】 寺 詩 諷諫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然而關(guān)于“詩”這個漢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卻一直是個謎?!对娊?jīng)》在先秦典籍中被稱作“詩”或“詩三百”,《詩經(jīng)》為什么稱作“詩”呢?這兩個相關(guān)的問題對于描述中國詩歌的發(fā)生至關(guān)重要,筆者不揣谫陋,擬對以上兩個問題略述鄙見,敬祈方家批評。
一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詩”作,上博簡《孔子詩論》則作
。到目前為止,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發(fā)現(xiàn)“詩”這個字。根據(jù)現(xiàn)存的傳世典籍,《尚書》和《詩經(jīng)》中的《大雅》都已出現(xiàn)“詩”字?!霸姟钡降资鞘裁匆馑??歷代學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訓釋和考辨,其中漢朝人對“詩”的一些詮釋引起不少學者濃厚的興趣。孔穎達《詩譜序正義》云:“名為詩者,《內(nèi)則》說負子之禮云:‘詩負之。’注云:‘詩之言承也?!洞呵镎f題辭》云:‘在事為詩,未發(fā)為謀,恬淡為心,思慮為志。詩之為言,志也?!对娋暋ず耢F》云:‘詩者,持也。’然則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隊(墜),故一名而三訓也?!薄俺幸?,志也,持也”,這里對“詩”字的三種解釋,是作為后世學者的孔穎達對漢朝人多種說法的概括。
《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睂Α渡袝分械倪@段話仔細品味,筆者認為其中“詩言志”似乎不是在討論“詩”的字源,而是在說詩的作用,即志只有通過詩這種方式才能夠得到充分表達。“詩言志”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中作“詩言意”,三國時魏人張揖《廣雅·釋言》云:“詩,意也?!睗h朝人對詩與志、意關(guān)系的理解深受“詩言志”影響,所謂的訓詩為志、為意,實際不過在重復“詩言志”這句老話:“詩”是用來表達內(nèi)心之志意的。聞一多在《歌與詩》中認為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3]。然而《說文》云:“詩,志也。”在解釋“志”、“意”的時候說:“志,意也?!薄耙?,志也?!薄墩f文》將“志”、“意”互訓,卻沒有將“詩”、“志”互訓,說明“詩”與“志”還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說“志”為要載的貨物,則“詩”就是載貨的車馬,貨物與車馬顯然不是一回事。《毛詩序》:“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弊鳛樨浳锏摹爸尽薄ⅰ耙狻?,漢朝人說得很清楚,但承載志、意的“車馬”為什么稱作詩呢?對此漢人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
“詩之言承也”這句話是鄭玄對《禮記·內(nèi)則》“詩負之”中“詩”的解釋,原文是這樣的:“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射人以?; ⑴钍噶?,射天地四方。詩之言承也,即本卜吉者。?;∨钍福咎乓?。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保受,乃負之。代士也。保,保母。宰醴負子,賜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边@段話記載的是負子之禮,即國君世子生三日后舉行的儀式。據(jù)鄭玄注“負者,謂抱之使其向前也”。負子之禮,首先要通過占卜來遴選參加的人,被選中的士(吉者)頭天晚上齋戒,朝服候于寢門外,“詩負之”。這里的“詩負之”,根據(jù)上下文意當為“侍負之”?!墩f文》:“侍,承也?!编嵭霸娭猿幸病闭菍Α笆獭钡慕忉?。由此可見,《內(nèi)則》“詩負之”的“詩”實為一個假借字,其本字為“侍”。
《禮記·內(nèi)則》孔穎達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據(jù)日人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輯的《緯書集成》,“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亦為《含神霧》中的句子。如果是這樣,則“詩者,持也”的說法實受“詩之言承也”的影響。緯書形成于西漢哀帝、平帝時期,至東漢基本完備。東漢末年的鄭玄雖然釋“詩”為“承”,但并沒有指出“詩負之”中“詩”的本字為“侍”,他所謂的“詩之言承也”可能是在傳述漢代流行的一種說法。正是在傳統(tǒng)說法“詩之言承也”的基礎(chǔ)上,緯書《含神霧》的作者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云:“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sup>[4]“詩”、“持”皆從寺得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詩”曰:“假借……為侍,或為持?!薄俺帧钡谋玖x為握,“侍”的本義為承,《含神霧》為了闡發(fā)“詩”所以持人之性的觀點,混淆假借字與本字之間的區(qū)別,將詩理解為承、持,顯然不足為訓。
由以上分析可知,漢朝人所謂的詩“一名而三訓”,其實并沒有說清“詩”到底是什么。聞一多先生在《歌與詩》中感嘆:“‘詩’字最初在古人的觀念中,卻離現(xiàn)在的意義太遠了。”[5]“詩”字最初在古人的觀念中到底是什么,恐怕漢代人已經(jīng)不很清楚了。因此探討“詩”字本義需要另辟蹊徑。
二
關(guān)于“寺”,史書有多種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寺者,掖庭之官舍?!倍?、《文選》吳都賦注引漢代《風俗通義》:“今尚書、侍御史、謁者所止皆曰寺?!比ⅰ逗鬂h書·光武紀》注引《風俗通義》:“寺,司也。諸官府所止曰寺?!币陨先N說法不盡一樣,但在一點上是相同的,即寺是供人活動的場所,這一點在后來寺指佛教徒活動的場所也沒有改變。寺是供人活動的場所,帝王掖庭宮禁稱作寺,其原因不過像后來的佛教徒的活動場所稱作寺一樣。然而,寺畢竟不是普通的場所。《左傳·隱公七年》“發(fā)幣于公卿”,孔穎達疏云:“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彼屡c政治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正如《說文》所說:“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佛教廟宇稱寺,緣于鴻臚寺。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六云:“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陁經(jīng)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后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鴻臚寺掌管禮儀,負責接待外賓。追根溯源,寺廟之寺原來也與政治有關(guān)。
按照許慎的《說文解字》,寺字的小篆字形為。有學者將
釋為止,“止乃足趾之趾的初文”[6]。
即寸,從又一,又為手形。劉士林先生認為寺是實體量度的手和腳的組合字,“由于人手的自然條件并不一致,故最初那個做為標準件的‘寺’可能是一雙非常具體的手足,聯(lián)系到上古政教合一,用來作為公共單位的‘手’、‘足’,很可能就是氏族首領(lǐng)的手與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原始社會所要處理的事務(wù)已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物分配或土地丈量,政治、軍事、宗教等事務(wù)開始繁多起來。這就需要一個議事的場所,而最初的場所很可能是不固定的,只是隨著氏族首領(lǐng)的居停之處而變動,人們也一直習慣于用‘寺’來指稱這些流動性的議事會議場所,直到有一天,原始部落確定了其議事地點,如《七月》中所謂的‘公堂’,所有的決策都由此而發(fā),這才使作為手足的寺,最后換喻為作為‘廷’的寺”,“從某種角度來說,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明堂’”。[7]
筆者不同意將釋為腳趾之趾。寺從土從寸,據(jù)許慎的《說文解字》,土顯然由
隸變而來。《說文》:“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12/05/15074518968575.jpg" />之形亦分明像草木從土出,下面一橫象地,上面部分為草木。止,《說文》寫作
,云:“下基也,象草木出有阯,故以止為足。”
之形,像草出斜坡,斜坡為阯,故云“下基也”。就目前已出土的簡帛文獻來看,寺之上半部分“土”與“止”之區(qū)別,關(guān)鍵也在于下面一橫,
下一橫表示平地,
(止)之形則像草出斜坡。[8]從字形的構(gòu)造來講,土、
、
均表示草木從地出,只不過
對斜坡也就是“下基”作了刻意的突出和強調(diào),并由此引申為足。
字中的
隸變?yōu)橥炼鴽]有隸變?yōu)橹?,說明
不宜釋為止。寺之本義或許很簡單,寸土為寺,寺指極小的一片地方。而這片小小的地方,應(yīng)該就是劉先生所謂的原始部落議事地點。另外,寸從手,有持平之意。《詩經(jīng)·國風》中的《召南》有《甘棠》一詩,據(jù)《史記·燕召公世家》言:“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又《禮記·王制》載:“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惫糯犜A于甘棠、棘木之下,當是聽訟有了固定場所,這便是后來的大理寺了。
字上面部分
中的草木之形或許就是甘棠、棘木之類吧,而下面部分的“寸”字是不是在暗示氏族首領(lǐng)處理政務(wù)要有持平之心呢?總而言之,寺最初要表達的意思可能就是氏族首領(lǐng)在樹蔭下處理政務(wù)。
《周禮·考工記》:“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笨梢韵胂?,原始社會公共事務(wù)相對簡單,最初未必分九卿理事,舉凡政治、軍事、宗教等事務(wù)均在寺議論而定。寺初無定所,或在甘棠之下,或在棘木之側(cè)。后場所固定,構(gòu)屋筑巢,甚或分屋理事,“九卿所居謂之寺”,九寺雛形成焉。隨著氏族首領(lǐng)的權(quán)力一步步加強,寺的部分建筑由氏族首領(lǐng)專居,變成了帝王的掖庭宮禁,另一部分公共建筑則成為各種行政機構(gòu)的官舍。從“寺”的三種解釋來看,除了帝王居住的掖庭宮禁稱作寺外,各種行政機構(gòu)的官舍,甚至包括官員的府邸也是可以稱為寺的。《東觀漢記·劉般傳》:“時五校尉官顯職閑,府寺寬敞,輿服光麗?!薄额伿霞矣枴ぶ渭摇罚骸班捪嘛L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睙o論是帝王的掖庭宮禁,還是官員的府邸官署,其來源都是原始社會處理和商議公共事務(wù)的場所——寺。正因如此,后世凡與寺相關(guān)的稱呼都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三
就字形的構(gòu)造上說,“詩”字從言從寺,王安石《字說》釋詩為寺人之言。《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糾之。若有喪紀、賓客、祭祀之事,則帥女宮而至于有司。佐世婦治禮事,掌內(nèi)人之禁令,凡內(nèi)人吊臨于外,則帥而往,立于其前而詔相之?!彼氯司褪菆?zhí)事于掖庭宮禁之人,一般為閹人充當。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八云:“三代以上,凡言寺者皆奄豎之名?!彼氯酥院驮娪兄鯓拥年P(guān)系,王安石沒有進一步說明。今人葉舒憲先生從比較文化入手,根據(jù)域外一些國家盛行宗教性閹割行為,推斷中國一度出現(xiàn)過祭司凈身制度。葉先生認為詩乃祭政合一時代作為祭儀主持人的寺人的“禮儀圣辭”。[9]宗教性閹割行為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并不見任何記載,葉先生也無法提供本土宗教信仰方面的任何依據(jù)。詩為寺人之言,雖經(jīng)葉先生發(fā)揚光大,卻未必便是定論。況且古代寺人至微至賤,“夫中才之人,事關(guān)于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司馬遷《報任安書》)。詩是中國文學王國中的貴族,詩人是對能詩文人的尊稱。將詩與寺人聯(lián)系起來,單從感情上來說也難以讓人接受。上博簡《孔子詩論》“詩”寫作,上部為土生草木,下部為言,其義為言于草木之側(cè),更與作為閹宦的寺人了無關(guān)涉。
“原初漢字是以它所記錄的詞義做為構(gòu)詞理據(jù)的,形義統(tǒng)一是它的主要制符原則。”[10]然而,在歷史發(fā)展中,漢字的形與義都有所變化。因此,后人在理解漢字的形義關(guān)系上,便有與字源不一致的說法。在不了解字源的情況下,這些說法有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時也難免造成對字源的偏離。王安石“字說”式的解字方式,主觀性和隨意性比較強,對同一個漢字的結(jié)構(gòu),不同的人完全有可能給出不同的解釋。以“詩”字為例,“詩”從言從寺,王安石釋詩為寺人之言,是將寺理解為寺人。然而,寺人的出現(xiàn)當在寺成為氏族首領(lǐng)(帝王)私有財產(chǎn)之后,在此之前寺一直是處理和議論社會事務(wù)的公共場所。寺是供人活動的場所,尤其是處理社會政治事務(wù)的場所。詩從言從寺,就字形的構(gòu)成來說,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詩為在寺之言,即在公共議事場合(寺、廷)發(fā)表政治言論。在這一點上,春秋時期的“賦詩言志”仍然延續(xù)著“在寺之言”的傳統(tǒng),只不過此時的“詩”一般已特指《詩經(jīng)》了。
先秦典籍中多處言及“詩言志”,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文子觀子展、伯有、子西、子產(chǎn)、子大叔、印段、公孫段七人賦詩,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莊子·天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儒效》:“《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從語境上來說,以上記載“詩言志”的幾處文獻,都與《詩經(jīng)》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那么,是不是說言志之“詩”僅限于《詩經(jīng)》中的作品呢?答案是否定的。被朱自清先生譽為中國詩學的“開山的綱領(lǐng)”的“詩言志”三字出自《尚書·舜典》,舜時《詩經(jīng)》尚未成書。盡管對《舜典》產(chǎn)生的時間學術(shù)界還有不同的意見,但無論《舜典》產(chǎn)生于何時,《舜典》的作者清楚地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言志之“詩”不限于《詩經(jīng)》中的作品。
言志之“詩”不僅不限于《詩經(jīng)》中的作品,也未必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詩歌?!睹娦颉吩疲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扒閯佑谥小痹圃疲c《禮記·樂記》“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一段內(nèi)容相同,談?wù)摰膬?nèi)容實際是歌?!渡袝に吹洹分^“詩言志,歌永言”,詩與歌顯然是有區(qū)別的。何謂發(fā)言為詩?根據(jù)《毛詩序》的說法,蘊藏在心而未發(fā)謂之志,發(fā)而為言乃名為詩。然而從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寫詩總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即使是出口成章的才子,志形于言也未必都能稱為詩?!霸谛臑橹?,發(fā)言為詩”至少說明,詩既可以是歌,也可以是謠,亦包括歌謠之外我們平常說的話。從字形上說,詩從言從寺,與歌謠本來毫無關(guān)系,所以最初詩與日??谡Z的關(guān)系恐怕比與歌謠的關(guān)系還要近呢。
四
為了避免行為上有過失,“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呂氏春秋·自知》)。氏族首領(lǐng)及后來的帝王天子都有納諫的需要,這樣就形成了我國的上諫傳統(tǒng)。劉向《說苑·正諫》云:“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后漢書·李云傳》:“禮有五諫,諷為上?!敝S又作風,揚雄《甘泉賦序》:“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崩钌谱ⅲ骸安灰哉灾^之諷。”正言,即直言,說實話?!帮L誦依違,遠罪避害者也?!保ā犊鬃蛹艺Z·辨政》王肅注)諷諫,以婉言隱語相勸諫,避免直陳其事,通過隱喻與暗示,實現(xiàn)雙方有效的溝通。據(jù)《說文解字》的解釋,“放言曰謗,微言曰誹”?!八从姓u謗之木”,說明舜時人們已開始注意上諫方式了。上諫要講究方式,一方面是出于維護氏族首領(lǐng)及帝王天子的權(quán)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上諫者要自保。進諫存在風險,進諫的風險,韓非深有體會,特著《說難》一文,云:“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比绾沃G的有效,且能保證進諫者的人身安全,成為上諫者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毛詩序》言詩有六義,其一為興,孔穎達疏云:“《毛傳》特言興也,為其理隱故也。”聞一多先生也認為,興與隱語有著淵源關(guān)系。[11]隱語作為一種藝術(shù)的話語形式在世界各民族詩歌中,尤其是各民族早期詩歌中普遍存在?!吨芤住w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痹诓稽c明要說的事物的前提下,以具體的物象,曲為渲染,描寫了剪羊毛的場面。歌謠的這種言外之意,言近旨遠,非常符合諷諫婉言暗示的要求,如孔子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用歌謠的形式委婉地批評了孔子不合時宜的所作所為。《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詩經(jīng)》中的“國風”部分就是為了諷諫目的而采集的。《毛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庇衷疲骸帮L,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笨追f達疏:“風訓諷也,教也。諷,謂微加曉告。”《詩經(jīng)》中“國風”名之為“風”,殆為此歟?
歌謠的諷諫作用在西周統(tǒng)治上層得到普遍承認,政府不但設(shè)采詩之官,還鼓勵公卿至于列士獻詩,《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據(jù)《尚書·金縢》,周公就曾作《鴟鸮》一詩貽王?!对娊?jīng)》中有怨刺詩,也有頌美詩。《漢書·儒林傳》載昌邑王以行淫亂廢,治事使者責昌邑王師王式:“師何以亡諫書?”王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無論是怨刺詩還是頌美詩都有教育意義,所以王式以三百五篇為諫書,用來諷諫昌邑王。春秋時期,以《詩》諷諫廣泛運用于各種政治場合,這就是《左傳》反復記載的賦詩言志現(xiàn)象。從毛亨開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詩經(jīng)》也一直發(fā)揮著政治說教的功能。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我們遇見普遍一致和反復發(fā)生的領(lǐng)悟模式,我們就是在與原型打交道?!?sup>[12]榮格用原型指稱組成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集體無意識是千百萬年來人類種族心理的積淀,是每一世紀僅增添極少變化的史前社會的回聲”[13]。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念正是詩為“在寺之言”這一“原始意象”留給我們的“種族記憶”。詩為在寺之言,內(nèi)容自然要莊重嚴肅。所謂“詩莊詞媚”,文人喜歡在詩中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傳達的也正是“在寺之言”這一“史前社會的回聲”。
《詩經(jīng)》為什么稱作“詩”,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詩為“在寺之言”這一“原始意象”則透露了《詩經(jīng)》命名的一些消息:先秦典籍稱《詩經(jīng)》為“詩”或“詩三百”,顯然與其承擔的“在寺之言”的政治功能有關(guān),反映了《詩經(jīng)》編集的最初目的和動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下彌漫著即興而歌的風尚,先秦典籍記載了不少這類的歌辭。站在歌必有詞、詞即為詩、以詞配曲、曲即為樂的角度,它們既是歌,同時也是詩。這是我們后人的文體觀念,先秦人卻不這樣認為?!睹献印る墓隆罚骸啊洞呵铩?,天子之事也?!痹娨酁樘熳又?,無論采詩還是獻詩,目的都是為了王者觀政。因此,孟子將詩與《春秋》相提并論,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春秋以降,王綱解紐,天子以詩觀政之跡息,詩跟著也就亡了。既然詩亡在《春秋》之前,孔子修《春秋》之后即興而歌的歌辭只能稱為歌,而不能稱為詩。即使是在孔子修《春秋》以前,歌謠也只有進入諷諫系統(tǒng),成為天子之事后,才可以稱作詩,否則只能稱為歌或謠。由于詩在先秦有其獨特的含義,所以先秦時期的歌與詩畛域分明。
綜上所述,就字義上說,詩為在寺之言,即在公共議事場合發(fā)表政治言論。民歌民謠言近旨遠,宜于諷諫,被廣泛應(yīng)用于政治活動中。以歌謠形式進行諷諫屬于政治行為,用來諷諫的歌謠具有“在寺之言”的屬性和功能,因此也被稱作“詩”。隨著歌謠在政治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寺之言”中的日??谡Z漸漸被排除在“詩”之外,最后反而是采集來的歌謠和貴族獻詩獨擅了“詩”名。
[1] 本文為江蘇師范大學博士學位教師科研支持項目“樂文化視閾內(nèi)的先秦詩歌發(fā)展研究”(11XWR27)階段性成果。
[2] 周葦風,河南睢縣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的教學和研究。
[3] 聞一多:《歌與詩》,見《神話與詩》,中華書局,1956,第185頁。
[4]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第464頁。
[5] 聞一多:《歌與詩》,見《神話與詩》,中華書局,1956,第184頁。
[6] 于省吾:《〈詩經(jīng)〉中“止”字的辨釋》,見《澤螺居詩經(jīng)新證》,中華書局,1982,第178頁。
[7] 劉士林:《胼首胝足:詩從寺新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8] 參見李守奎《楚文字編》“‘寺’字、‘止’字”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194、81頁。
[9] 葉舒憲:《“詩言志”辨——中國閹割文化索源》,《文藝研究》1994年第2期。
[10] 王寧:《漢字的優(yōu)化和簡化》,《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11] 聞一多:《說魚》,見《神話與詩》,中華書局,1956,第118頁。
[12] 〔瑞士〕榮格:《本能與無意識》,改革出版社,1997,第8頁。
[13] 胡蘇曉:《集體無意識——原型——神話母題——容格的分析心理學與神話原型批評》,《文學評論》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