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
王陽明回到北京后,發(fā)現(xiàn)京城風(fēng)聲不對,已經(jīng)太平了好幾年的大明朝居然又傳來了戰(zhàn)報,說是蒙古人又在邊疆鬧事了;蒙古人殺入大同城了;誰家的糧食被蒙古人背走了;誰家的老婆也被蒙古人背走了;我大明朝也反擊了,打得蒙古人屁滾尿流,足足殺了——三個蒙古兵。
當時朝廷的情況非常糟糕,文臣不懂用兵打仗,而武臣大多都沒打過仗,或者很久之前打過仗,可如今過慣了安逸日子,一聽要打仗腳都站不穩(wěn)了。皇帝很生氣,馬上動員各大官員開會,并在會議上明確指出,大明朝需要一位文韜武略、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來充當民族英雄。但在場官員要么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莽夫,要么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沒有一點英雄相。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良久,最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整個大明朝都找不出一個英雄。
危難當頭,凸顯出了書生的百無一用。王陽明也在哀嘆,文臣平時扯淡吹牛挺厲害,真有事了壓根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而武將除了打獵厲害一點,就只會秀肌肉做健美操了。
哀國家之不幸,怒百官之無用,王陽明也因此有過棄文從武的想法。一直以來,王陽明對軍事都很感興趣。我們應(yīng)該都記得,他十幾歲的時候便出過居庸關(guān),嚇退了兩名異族人,并且一直懷有帶兵出征為國平亂的偉大抱負。后來,他在家鄉(xiāng)余姚拜善于騎射的許璋為師。這許璋是個深藏不露的高人,他教了王陽明很多本領(lǐng),又給他灌輸了很多軍事理念。
這也是為什么王陽明身為一個文人卻自信能從武的關(guān)鍵原因。不止如此,王陽明深知軍事博大精深,自己學(xué)會的只是些皮毛而已,于是他閱讀了很多兵法書籍,如《司馬法》《孫子》《六韜》《尉繚子》《三略》《吳子》等。
兵法讓王陽明如癡如醉,發(fā)展到后來,他居然有了一種愛好,即去參加宴會時,他會用水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陣,跟幾個好友像下棋一般博弈。如此幾回,終于有人忍不住了,便問王陽明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怎么看。王陽明說:“那家伙因為紙上談兵把自己的國家推向了滅亡,但是你們放心,我不會是趙括?!边@人立即笑道:“是啊,你當然不是趙括,因為你連趙括都不如。紙上談兵的趙括好歹還有一個可供自己施展愚蠢的舞臺,但是你連個舞臺都沒有!”
一語驚醒夢中人,王陽明愣住了。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自己還不算巧婦。
相比之前的科舉落第,這次打擊給王陽明造成的心靈震撼要大很多。從最開始的理學(xué),直至道家,再到兵家,王陽明輾轉(zhuǎn)之后,依舊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為此,他悵然若失了很多天,直到無意間看到朱熹給宋光宗的上書里面的一句話:“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p>
王陽明終于明白了自己受困的根源——雖然樣樣都通,但樣樣都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研究,所以才找不到自己的道和理。鑒于此,他決定再繞回當時的主流——理學(xué),并深入研究。
但繞回理學(xué)之后,他又遇到了當初的問題——朱熹雖然給他指明了道路,即格物致知,但他卻格不出名堂,當年還差點死在格竹之上。是自己格物的方式錯了,還是——朱熹說錯了?
朱熹說萬事萬物都有“理”,只要用心去格,就能體悟。但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覺不到?朱熹也不是神,說錯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吧?“理”這個東西或許根本就不在萬事萬物之中,而是在……
而是在哪兒呢?當然,無論“理”在哪兒,當下他還有一件要緊的大事要去面對,即準備參加第三次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