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出師表 諸葛亮

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文 作者:陳引馳


前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賞析】

歷史上幼主和顧命大臣的關系,常常是一個死結。有時候是顧命大臣廢掉幼主,篡位自立;有時候是幼主殺掉擅權的顧命大臣。諸葛亮在劉備臨終時受托,輔佐后主劉禪。而且劉備還明確地說劉禪可輔則輔,不可輔則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劉禪即位時剛十七歲,從此蜀漢軍政大權被諸葛亮獨攬,即便劉禪成年之后,諸葛亮也沒有讓劉禪親政,“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但諸葛亮并沒有因為大權在握而對皇位生出覬覦之心,后主也沒有牽制乃至除掉諸葛亮,即使在諸葛亮故去后,劉禪繼續(xù)做皇帝近三十年,也沒有在政治上清算諸葛亮的舉動。

如果放在別的朝代,諸葛亮的行為無疑是一個飛揚跋扈的權臣。但在后世,諸葛亮卻被視為忠君典范,得到無數人景仰。杜甫一生對諸葛亮充滿景仰之情,吟詠或提到諸葛亮的詩篇有二十多篇,像“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這樣的詩句,將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朱熹作為一名理學家,評價古今人物時的道德要求極為苛刻,從古今人物中評選用心“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第一位就是諸葛亮,和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并稱“五君子”。諸葛亮的這種人格魅力、道德風范,既體現在他一生行事上,也流露在他的文章里,《前出師表》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前出師表》作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是一封請求后主劉禪允許自己領軍出征的奏章。由于軍政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里,北伐之事僅僅是請后主形式上批準,所以這封奏章中并沒有陳述北伐的具體事務,而更多的是以長輩口吻,用了一連串的“宜”和“不宜”,教導后主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但又不是板起面孔說教,不時提及劉備,回憶過往,充滿殷勤懇切的情意。

文章以分析當時形勢開頭,指出劉備去世,益州疲弱,形勢危急;但由于受到劉備恩遇,現在群臣上下都忠心耿耿,仍有進取的可能。在這種形勢下,后主應該怎么做呢?諸葛亮提出三條建議:第一條是發(fā)揚劉備遺德,廣開言路;第二條是賞罰公正嚴明,尤其是對內廷和外朝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能因個人情感而偏私;第三條是親賢臣,遠小人,宮中賢臣有郭攸之、費祎、董允,軍中賢臣有向寵,遇事應該向他們咨詢。東漢的歷史經驗也表明,親賢遠佞才能使國家興隆。

接下來諸葛亮又追敘往事,回憶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他自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顯然和事實不符。諸葛亮年輕的時候“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他其實是胸懷大志的。但這樣說,更能體現出劉備“三顧”的知遇之恩,也更能表達他對劉備的感激之情。知遇之恩再加之以托孤之任,使諸葛亮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只有這樣,才能算是“報先帝”“忠陛下”。

最后,為了完成興復大業(yè),諸葛亮提出了朝廷上下要職責分明,自己承擔“討賊興復之效”,朝中諸臣要進“興德之言”;后主也應“自謀”,繼承劉備遺志。結尾“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句,本是公文套語,但由于前文的言辭懇切,在這里也顯得自然深情。

《出師表》中既有諸葛亮作為臣子對劉氏父子的忠心,也有作為長輩對劉禪諄諄教導的苦心?!皥笙鹊邸薄爸冶菹隆彼枷胴灤┤?,反復勸勉后主要繼承劉備的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誠摯懇切的深情溢于言表,其忠義之心不知令后世多少仁人志士動容。故古人有“讀《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說法。陸游《書憤》中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的確不是虛美。

  1.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樼痍柖迹ń裆綎|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早年隱居襄陽,后出山輔佐劉備,奠定蜀漢基業(yè);劉備去世,輔佐后主劉禪。
  2. 崩殂(cú):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 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請劉禪廣泛地聽取意見。妄自菲薄:過于看輕自己。菲薄:小看,輕視。引喻失義:言辭不當。
  4. 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陟(zhì):提升,獎勵。臧否(pǐ):善惡,這里用作動詞,評論人物好壞。
  5.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有司:職有專司,指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內外:指內宮和外府。
  6. 布衣:平民百姓。
  7. 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猥: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8. 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擊潰,逃奔至夏口。后派諸葛亮赴東吳,與孫權建立聯(lián)盟,共同抗曹。
  9. 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瀘:瀘水,即金沙江。
  10. 獎率:獎賞率領。庶:希望。竭:竭盡。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鏟除。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11. 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諏:詢問,咨詢。察納:識別采納。察:明察。雅言:正確的言論,合理的意見。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