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飲茶絮話

顧驤:也愛黃昏(文化人散文隨筆叢書) 作者:顧驤 著


飲茶絮話

我一不抽煙,二不饞酒,惟一的嗜好是喝茶。不過,論喝茶,我并不怎么在行。對中國的茶道、茶理、茶藝,所知甚少。魯迅先生有言: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清福。但是,一要有功夫,二要有茶感。何謂茶感?意思也許明白,可是我說不清楚。要說有茶感,我也是低水平,大體上能咂摸出茶葉的品種與等級的優(yōu)次而已。

紅、綠、花、白、烏龍、緊壓……茶,我只認(rèn)綠茶,白茶還未喝過。倒不是聽了誰的話,是我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盡管知堂老人曾說過:“喝茶以綠茶為正宗”,可我并非是奉命惟謹(jǐn)。綠茶,我喜歡它湯色清翠,味道清香,略帶苦澀。宋人蔡襄著《茶錄》,也有茶色以綠為貴的說法。若論品種,也數(shù)綠茶最繁富。我喜愛綠茶,還基于這樣一種也許是并不科學(xué)的偏見:綠茶不像紅茶和烏龍茶,經(jīng)過發(fā)酵與半發(fā)酵,它保持了茶的本色。我喜歡本色。有人主張夏天喝綠茶,冬天喝花茶;而我則情有獨(dú)鐘,一年四季,綠茶一喝到底。

前一陣子“文化熱”,什么都冠以文化。何謂“文化”?有人說有五十種說法,還有更玄乎,說有一百二十種說法,干脆,有人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說法,夠挖苦的。不過,喝茶說它是文化,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倒是名實(shí)相副,一點(diǎn)也不牽強(qiáng)。不說別的,單說自“茶圣”陸羽的探察茶理、尋究茶藝的一部空前著作《茶經(jīng)》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問世后,著書立說,便代有其人。根據(jù)吳覺農(nóng)教授寫的《茶經(jīng)述評》記載,有名的專著便有二十七篇之多,詠茶的詩詞歌賦之類文藝作品有二百五十余篇。這個數(shù)字顯然極不完全,單說陸放翁一人就有茶詩三百多首。飲茶早就升華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精神了。順便說說,吳覺農(nóng)教授作為研究茶文化有突出成就的專家,被人稱作“現(xiàn)代茶圣”。

作為茶文化,飲茶不止有止渴、生津、利尿、提神的功能,它還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維系,精神的默契。我不少親友,都知道我好喝茶,每年開春,新茶上市,蘇、浙、皖、湘、鄂、贛等地的友人們,就大包小包郵來新綠,讓我一年也喝不完,只好再分贈在京的朋友共嘗。我五叔在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戰(zhàn)役后,與我一起南下,我在蘇南留下了,他則隨三野十兵團(tuán)一直打到福建。在福州一住四十年。前些年,每年來北京出席一次會議。春夏來,給我捎一點(diǎn)茶葉,冬天來,帶幾顆漳州水仙花??上?,他捎來的茶葉,都是鐵觀音之類烏龍茶。雖然也是名茶,可是我不愛喝。聽說烏龍茶有減肥的功效,這些年,在日本很走俏,福建還將烏龍茶制成罐裝飲料出口;飲用方便了,但是那一份煎茶、沏茶的情趣則蕩然無存。我不知道,為什么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進(jìn)步,總要以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為代價?

有一陣子,我愛喝六安瓜片。那是經(jīng)方承國教授推薦的。承國為安徽六安人。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們都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下放在河北的一所五七干校。林彪摔死在溫都爾汗后,使得掌權(quán)者一時不知所措,抓“五·一六”運(yùn)動停了下來,階級斗爭的弦子暫時繃得不那么緊,人們似乎可以喘口氣,也能相互走動了。承國夫婦住地與我住處約有一里之遙。一天,他來看我,適不在。在我床頭留下一紙:“終朝苦望日難斜,瓜片龍井家鄉(xiāng)茶;贏得清閑來一坐,春溫良朋入吾家。”承國有桐城遺風(fēng),國學(xué)根底深厚。工書法,擅音律。記得當(dāng)時抄贈我的詩還有:“忽忽青春客里休,半生贏得一身愁;與人赤子金石交,是處白眼相與酬。冷暖世味難以盡,甘苦自嘗喜亦憂;不知一枕羈人夢,何日蠶破絲出頭?!薄盁o霜無雪此院中,雜樹冬榮習(xí)習(xí)風(fēng);偏是老楓搖落甚,只留幾葉在枝紅?!倍际乔鄣莱霎?dāng)時對時局的憤懣。瓜片葉大,蓬松,色澤翠綠,滋味鮮甘,香氣清高??上Р荒蜎_泡,三鹵則力竭香殘,二鹵正好。這幾年,北京市場上無貨,我多方打聽,好多茶莊都說,北京人不認(rèn)它,所以也不進(jìn)貨了。

說飲茶是文化,因?yàn)橥ㄟ^品茶可以領(lǐng)略飲茶情趣,陶冶性情。周氏兄弟深諳此道。前面提到魯迅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這“清?!辈痪褪蔷裆舷硎苊??周二先生則說:“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边@里勾畫的一幅清淡平和的精神境界,恬靜沉思的生活氛圍,著實(shí)令人神往。這也似乎與他那種恬淡清雋的散文風(fēng)格相通。二先生說“同二三人共飲”,也是有講究的。《茶錄》認(rèn)為,喝茶,共飲者少為貴:“獨(dú)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客曰趣,五六客曰泛,七八客曰施?!痹诓滔蹇磥?,品茶五六人則泛了,至多不應(yīng)超過八人。

茶文化,套用一句現(xiàn)代名詞,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光是要上好的茶葉,還有沏茶的水,燒水的火候,器皿和燃料,以及茶具,都有講究。還要有適宜的飲茶環(huán)境、心境與氛圍。“素瓷傳靜夜,芳?xì)鉂M閑軒?!边@是多么難得的一片恬靜清幽的意境。“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那一份滿溢的友情,雖無醇醪,足可醉人。今年年初,我受南京大學(xué)之邀,出席他們學(xué)校中文系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會。在寧期間,抽空去逛了一趟夫子廟。經(jīng)過整理修復(fù)的秦淮河風(fēng)光帶,古意盎然。那錯落有致的粉壁烏瓦馬頭墻的仿古河廳、河房,門前挑著簾旗的茶樓、酒館、飯店、商號,沿街?jǐn)[著賣桂花藕粉、冰糖蓮子、糯米湯圓……的飲食攤,頗能勾人對“六朝金粉盛地”的追憶。陪我的是南大一位研究生,請我到夫子廟前的魁光閣喝茶??忾w建于清初,科舉考試時代,是供考生憩息飲茶的所在。這個示意奪魁的吉利閣名,使得這座茶館,一度名噪江南。茶館停業(yè)多年,剛修復(fù)。大門有一副楹聯(lián):“茶苑重開,撫景歌一泓春水;魁星高照,臨風(fēng)詠十代名都”。構(gòu)思貼切,由近及遠(yuǎn),對仗還算工整,不失為一副佳聯(lián)。我們挑一個臨河靠窗的坐位,要了一壺江蘇新培植的名茶雨花茶,還要了兩客“干絲”,盤桓半日。那是非旅游季節(jié),天空不時飄蕩片片雨絲,茶客寥寥,十分清靜。窗下秦淮河水無聲流過,隔岸可見新修的媚香樓庭院一角。我們不免談起杜牧、劉禹錫的詩,不免談起《桃花扇》、《儒林外史》、《板橋雜記》,不免談起《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啜飲中,體驗(yàn)一種恬淡閑靜的悠然心境。

去年夏天,我和錫誠去成都。四川省作協(xié)的一位朋友,招待我們?nèi)ノ氖庠撼运夭?。成都文殊院為我國佛教四大禪林之一,據(jù)說,它的素餐與上海玉佛寺的素餐齊名。那天,我們?nèi)サ迷?,便先到寺?nèi)茶室喝茶。“曲徑通幽處,禪堂花木深”,一所跨院,數(shù)株黃桷,茶室矮桌竹椅,窗明幾凈,頗有情趣。小沙彌送上青瓷小蓋盅,揭開蓋,一把大銅壺,一抬手,飛出一條白練。我們?nèi)耍炷系乇?,聊得不知日之將午。臨走,一算茶資,每人三角,三人還不到一塊錢!

說到茶館,不能不使人有失落之感。在北京,咖啡廳日多,大飯店都設(shè)有酒吧間,供應(yīng)咖啡。茶館呢,恐怕只能到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舞臺上去尋找了。那兒倒還有一座老裕泰茶館。可惜,于是之今后也不再當(dāng)掌柜了。好像《北京晚報》曾辟有一個專欄,叫“名人茶館”,那是“紙上談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似乎也設(shè)過“空中茶館”的節(jié)目,那是“空中樓閣”?,F(xiàn)實(shí)生活中的茶館,即便有,在偌大的北京城,恐怕也找不出幾家。有人會說,前門不是有一座大名鼎鼎的“老舍茶館”嗎?不提也罷,那座打著老舍先生旗號的茶館,豈是平頭百姓、工薪階層能夠經(jīng)常出入的么?是那些退休老人能夠在那兒消磨時光的么?一打聽,茶資,最低價六元,高則二十元。一個月的工資,能泡幾次茶館?平民作家的老舍,若是九泉有知,不曉得會作何感想。

今春,浙江文藝出版社的朋友,給我捎來一包西湖獅峰龍井,是明前茶,十分難得。我已好多年未喝到明前茶了。今年初春雨水多,清明前的葉子產(chǎn)量稀少,更是珍貴。國文也得到一包,我電話問國文,喝了味道如何?他說,我也喝不出太特別的味道。一想,可能水不對勁?!凹衍恍杓阉搿?,就憑北京這堿性重、硬度高的自來水,能泡出好茶來?龍井,非得虎跑泉水泡不可。在陸羽《茶經(jīng)》里,將煮茶的水,評定為山水最佳,江河水次之,井水較差。蘇東坡,也算是古代數(shù)得著的精于茶藝的專家了,他寫過一篇《寄周安孺茶》的五言詩,全詩長達(dá)六百字,對茶史、茶道、茶功有獨(dú)到見解,很精彩。他喝茶,茶壺,一定要用紫砂東坡壺;茶葉,一定要用吾鄉(xiāng)陽羨茶;對煮茶的水,也非常講究,住蜀山時,非得用十幾里地以外金沙寺旁的金沙泉水。博學(xué)如曹雪芹,茶藝也是行家。對煎茶水的優(yōu)次,能不拘泥舊說,自出機(jī)杼。陸羽將水分為二十品,雪水屈居榜末,名列二十。曹雪芹則把雪水抬得高高的。《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說的是賈母一行來到櫳翠庵,妙玉招待賈母的是“舊年蠲的雨水”泡老君眉茶,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盅,已屬上乘了。而把寶釵、黛玉拉去喝的“體己茶”則更特別,寶玉跟著飺茶也沾了光。茶具都是古玩奇珍,水呢,黛玉一時未喝出味道來,問道,“也是舊年雨水”?這一問,這一位一向傲氣的林小姐,被妙玉著實(shí)奚落了一番:“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阍趺磭L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甭癫亓宋迥甑拿坊ㄑ┡莶?,虧曹雪芹想得出來。

飲茶,真可謂中華民族的國飲。不僅漢族好喝茶,各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各自古樸而有趣的飲茶習(xí)俗與烹煮方法。比如西南地區(qū)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燒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傣族的“竹筒茶”,白族的“雷響茶”,傈僳族的“油鹽茶”……有一年我去廣州開會,與蒙古族詩人巴·布林貝赫住一個旅館。他帶了一只電熱杯,每天自己煮奶茶喝。杯中放進(jìn)揉碎了的磚茶,燒開水,再兌入奶粉(鮮奶沒法隨身帶),再煮一開,加少許鹽便成了。他請我喝了幾次,很有味道。聽說,他們蒙古人每天要喝三次奶茶,回家后,我也學(xué)著煮。我不太愛喝牛奶,喝奶茶,比光喝牛奶好喝多了。喝了一陣子,嫌費(fèi)事,北京磚茶有時也不好買,就沒有再喝下去。

那年我到新疆開西部文學(xué)座談會,會后去了天山北麓的鞏乃斯牧場,看完了賽馬、叼羊、“姑娘追”,又到哈薩克牧民帳篷里做客,吃馕,喝奶茶。雖是八月,氣候清涼。草原碧翠,一望無際。對著熱情的主人,置身于大自然之間,那一份奶茶,只喝得人胸襟廓落,釋燥平矜,雜念俱消。哈薩克族煮奶茶的方法,與蒙古族大體相仿。不過,蒙族人喜喝青磚茶,哈薩克人則喜歡喝紅磚茶。

年來,每逢朋友存問近況,我即移用放翁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xì)乳戲分茶”作答。臨池習(xí)碑版,練魏碑書法;煎茶焙茗,或待客,或獨(dú)飲,領(lǐng)略那一份靜慮的生活樂趣。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