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家書
答洪駒父書
駒父外甥教授:別來三歲,未嘗不思念。閑居絕不與人事相接,故不能作書,雖晉城亦未曾作書也。專人來,得手書。審在官不廢講學(xué),眠食安勝,諸穉子長茂,慰喜無量。
寄詩語意老重,數(shù)過讀,不能去手;繼以嘆息,少加意讀書,古人不雄到也。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繩墨耳,可更熟讀司馬子長、韓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須有宗有趣,始終關(guān)鍵,有開有闔。如四瀆雖納百川,或匯而為廣澤,汪洋千里,要自發(fā)源注海耳。老夫紹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舊所作讀之,皆可笑。紹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懶,不能下筆也。外甥勉之,為我雪恥。
《罵犬文》雖雄奇,然不作可也。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甚恨不得相見,極論詩與文章之善病,臨書不能萬一。千萬強學(xué)自愛,少飲酒為佳。所寄《釋權(quán)》一篇,詞筆縱橫,極見日新之效。更須洽經(jīng),深其淵源,乃可到古人耳?!肚喱崱芳牢模Z意甚工,但用字時有未安處。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文章最為儒者末事,然索學(xué)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壯,如滄江八月之濤,海運吞舟之魚。又不可守繩墨、令儉陋也。
【譯文】
駒父外甥教授:分別已有三年,十分想念。我自避人獨居以來根本不與外界接觸,所以不能寫信,即使進城也不曾給寫過信。你派專人來,使我得以看到你的親筆信,知道你身為學(xué)官而并未荒廢講學(xué),睡眠和飲食安好,幾個小孩子也茁壯成長,深感快慰。
你寄來的的幾首詩意蘊深厚,讀過數(shù)遍,不能釋手;繼而感嘆,若稍微留意讀書,古人文章的境界是不難達到的。幾篇文章也都好,但缺少古人的章法,可進一步熟讀司馬遷和韓愈的文章。
但凡作文,一定要有主旨和趣味,自始至終的關(guān)鍵是要放得開又收得攏。就好比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四條大河,雖然容納百川,或匯聚眾水而成為廣大的湖泊,汪洋千里,但總歸要從源頭開始然后才流向大海的。
我在紹圣年間以前,不懂寫文章的方法,拿舊作來讀,感到都很可笑。紹圣年間以后,才知道如何作文,但因為年老多病且生性懶惰,故不能下筆。外甥你可要好好努力,替我一雪前恥。
《罵犬文》一篇,雖然雄偉奇特,然此類文章不作也好。蘇東坡的文章妙絕天下,然而其缺點在于喜好指責(zé)時弊,千萬不要效仿他的做法。
我很遺憾不能與你相見,當面盡情討論詩文的好壞,而在信上是不能道其萬一的。你一定要勤勉學(xué)習(xí),愛護自己,少喝酒為好。
你寄送的《釋權(quán)》這篇文章,文筆奔放自如,很能表現(xiàn)出你的確是日日有所長進。然而更應(yīng)研讀經(jīng)典,使自己的根基更加深厚,唯此才可以追上古人。《青瑣》這篇祭文,構(gòu)思精巧,但用字還有不妥帖之處。寫文章自己遣詞造句最難,杜甫作詩,韓愈作文,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只是因為后人讀書少,所以就以為是韓愈、杜甫自己寫出這樣的句子罷了。古代能寫文章的人,都是能夠真正地熔鑄萬物于一爐,即使引用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靈丹,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
對于尊崇儒學(xué)的人來說,寫文章實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寫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的曲折奧妙,希望你能仔細思考這個問題。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掛下來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氣勢雄壯,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濤似海動時能吞沒大船的巨鯨,那就不可死守所謂的規(guī)矩,令文章淺陋了。
【題解】
《答洪駒父書》是黃庭堅給外甥洪芻的一封信。洪芻,字駒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信中所談較為集中地反映了黃庭堅詩文創(chuàng)作的主張。作者強調(diào)要多讀書,批評駒父讀書少,因而所寫的詩未能達到古人的境界,所寫的文章,用字常有不妥貼處。指出自作語最難,只有多讀書,才能使詩文“無一字無來處”和“點鐵成金”。他要求,大凡寫作一篇文章,都必須有主旨、有意趣。他還把學(xué)習(xí)古人的法度作為學(xué)詩的前提,認為守繩墨與不守繩墨有個發(fā)展變化過程,守繩墨是作詩的入門,其最終目的卻是為了不守繩墨,不受成法的束縛,隨心所欲,從而探索創(chuàng)新。
黃庭堅小傳
黃庭堅(1045—1105),北宋人,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旋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黔州等地?;兆诔?,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zhí)政,屢遭貶,死于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fēng)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xí),開一代風(fēng)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詞與秦觀齊名,詞風(fēng)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黃庭堅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詩風(fēng)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xí)。開一代風(fēng)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shù)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fēng)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
黃庭堅曾說:“隨人作計終后人?!庇终f:“文章最忌隨人后。”可見他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是有開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會接觸面較之前輩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遠為狹小,長期的書齋生活與脫離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使他只能選擇一條在書本知識與寫作技巧上爭勝的創(chuàng)作道路。號稱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就是根據(jù)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化腐朽為神奇”。
雙井神童
黃庭堅生于書香之家,父親黃庶和舅父李常皆是詩人。黃庭堅自幼異常聰明,《道山清話》記載,他五歲就已把《五經(jīng)》倒背如流,并問老師:“人人都說有‘六經(jīng)’,先生您為何只教了我‘五經(jīng)’?”老師答曰:“春秋不足讀!”小孩立刻反駁道:“這是什么話呀?既然被稱為‘經(jīng)’,必有過人之處,焉得不讀?”于是找到《春秋》細讀,十日成誦,無一字遺。
七歲時,黃庭堅作了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fēng)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guān)用盡不如君?!?/p>
八歲時,見鄰居書生赴京趕考,小男孩便也躍躍欲試,特作打油詩相送,云:“送君歸去玉帝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
這些小事經(jīng)人傳頌,一傳十,十傳百,轟動家鄉(xiāng)洪州雙井村,黃庭堅被稱為“雙井神童”。
分寧一茶客
雙井茶產(chǎn)于修江北岸,此地“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雙井茶細者有白毛,狀如銀須,色碧味雋,故又有“白茶”、“龍須”、“云腴”、“鳳爪”、“雪芽”等佳譽,名噪天下,遂為貢茶。但雙井茶的揚名,還得力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嗜茶,在其早時就以“分寧茶客”名聞鄉(xiāng)里。《宋稗類鈔》中記有這樣一件事:
當時的宰相富弼聽說黃庭堅多才多藝,詩文、書法樣樣出類拔萃,于是很想與他一會。終于,有一天兩人相見相識了。也許是黃庭堅其貌不揚,富弼見到他后并不喜歡,兩人不歡而散。偏偏這富弼好對人評頭品足,于是還對人說:“我還以為這黃某如何了得,原來不過是分寧一茶客罷了!”
“分寧一茶客”是富弼對黃庭堅的詆毀之言,當時即名聞遐邇。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黃庭堅這一“茶客”卻是很值得為之大書一筆的。比如黃庭堅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稱是茶人佳話。黃庭堅在40歲時曾寫過以戒酒戒肉為內(nèi)容的《文愿文》,文章說:“今日對佛發(fā)大誓,愿從今日盡未來也,不復(fù)淫欲、飲酒、食肉。設(shè)復(fù)為之,當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頭苦?!贝撕蠖?,他基本上踐言而行,做到以茶代酒,并曾多次規(guī)勸外甥洪駒父節(jié)制飲酒。
再者,在黃庭堅的竭力推薦下,雙井茶終于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們的青睞,最后還被列入朝廷的貢茶,奉為極品,盛極一時。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這件事說:“草茶極品唯雙井、顧渚,亦不過數(shù)畝。雙井在分寧縣,其地即黃氏魯直家也。元祐間(1086—1093),魯直力推賞于京師,族人多致之?!?/p>
這位“分寧”茶客還是一位癡于吟茶頌茶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以及詠贊茶功的詩和詞比比皆是,從他留傳至今的數(shù)十首茶詩來看,除了引茶入詩,抒發(fā)情懷之外,字里行間分明滲透著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藝和茶道。
黃庭堅作品精選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a
(一)
投荒b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c滟滪關(guān)。未到江南d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二)
滿川風(fēng)雨獨憑欄e,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f。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
a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b投荒:貶官到荒僻的地方。
c瞿塘:峽名,在四川省奉節(jié)縣附近。滟滪關(guān):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guān)。生入瞿塘滟滪關(guān):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的話。此用其語。
d江南:這里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xiāng)分寧在內(nèi)。
e川:這里指洞庭湖。
f這句寫風(fēng)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結(jié):(將頭發(fā))向上束起。湘蛾:《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發(fā)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發(fā)髻。
【題解】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
詩人自紹圣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2年,詩人經(jīng)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xiāng)去。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zhuǎn)在四川湖北一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于古人來說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fēng)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后平安地通過滟滪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