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1]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2]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3]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4]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5]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6]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7]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8]
[1]與君生別離:《楚辭》曰:悲莫悲兮生別離。
[2]各在天一涯:《廣雅》曰:涯,方也。
[3]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毛詩》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薛綜《西京賦》注曰:安,焉也。
[4]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韓詩外傳》曰:詩云,“代馬依北風(fēng),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尔}鐵論·未通》篇:故代馬依北風(fēng),飛鳥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徐中舒《古詩十九首考》)《吳越春秋》:胡馬依北風(fēng)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類相親之意也。(同上)
[5]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樂府歌》曰: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6]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顧反也。《文子》曰:日月欲明,浮云蓋之;陸賈《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鄣日月;《古楊柳行》曰:讒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義與此同也。鄭玄《毛詩箋》曰:顧,念也。
[7]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小雅》:維憂用老。(孫礦評《文選》語)
[8]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史記·外戚世家》:平陽主拊其(衛(wèi)子夫)背曰,“行矣,強飯,勉之!”蔡邕《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補)

詩中引用《詩經(jīng)》《楚辭》,可見作者是文人?!吧鷦e離”和“阻且長”是用成辭;前者暗示“悲莫悲兮”的意思,后者暗示“從之”不得的意思。借著引用的成辭的上下文,補充未申明的含意;讀者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從聯(lián)想領(lǐng)會得這種含意。這樣,詩句就增厚了力量。這所謂詞短意長,以技巧而論,是很經(jīng)濟的。典故的效用便在此?!八季钊死稀泵撎ビ凇熬S憂用老”,而稍加變化;知道《詩經(jīng)》的句子的讀者,就知道本詩這一句是暗示著相思的煩憂了?!叭饺焦律瘛币皇桌铮灿羞@一語;歌謠的句子原可套用,“十九首”還不脫歌謠的風(fēng)格,無怪其然?!跋嗳ァ倍湟彩翘子霉艠犯璧木渥?,只換了幾個詞?!叭找选本褪恰叭フ呷找允琛币皇桌锏摹叭找浴保汀叭遮叀倍际恰耙惶毂纫惶臁钡囊馑?;“離家”變?yōu)椤跋嗳ァ?,是因為詩中主人身份不同,下文再論?/p>
“代馬”“飛鳥”兩句,大概是漢代流行的歌謠;《韓詩外傳》和《鹽鐵論》都引到這兩個比喻,可見。到了《吳越春秋》,才改為散文,下句的題材并略略變化。這種題材的變化,一面是環(huán)境的影響,一面是文體的影響。越地濱海,所以變了下句;但越地不以馬著,所以不變上句。東漢文體,受辭賦的影響,不但趨向駢偶,并且趨向工切?!昂H铡睂Α氨憋L(fēng)”,自然比“故巢”工切得多。本詩引用這一套比喻,因為韻的關(guān)系,又變用“南枝”對“北風(fēng)”,卻更見工切了。至于“代馬”變?yōu)椤昂R”,也許只是作詩人的趣味,歌謠原是常常在修改的。但“胡馬”兩句的意旨,卻還不外乎“不忘本”“哀其生”“同類相親”三項。這些得等弄清楚詩中主人的身份再來說明。
“浮云蔽白日”也是個套句。照李善注所引證,說是“以喻邪佞之毀忠良”,大致是不錯的。有些人因此以為本詩是逐臣之辭;詩中主人是在遠的逐臣,“游子”便是逐臣自指。這樣,全詩就都是思念君王的話了。全詩原是男女相思的口氣,但他們可以相信,男女是比君臣的。男女比君臣,從屈原的《離騷》創(chuàng)始;后人這個信念,顯然是以《離騷》為依據(jù)。不過屈原大概是神仙家。他以“求女”比思君,恐怕有他信仰的因緣;他所求的是神女,不是凡人。五言古詩從樂府演化而出,樂府里可并沒有這種思想。樂府里的羈旅之作,大概只說思鄉(xiāng);“十九首”中“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兩首,可以說是典型。這些都是實際的。“涉江采芙蓉”一首,雖受了《楚辭》的影響,但也還是實際的思念“同心”人,和《離騷》不一樣。在樂府里,像本詩這種纏綿的口氣,大概是居者思念行者之作。本詩主人大概是個“思婦”,如張玉谷《古詩賞析》所說:“游子”與次首“蕩子行不歸”的“蕩子”同意。所謂詩中主人,可并不一定是作詩人;作詩人是盡可以虛擬各種人的口氣,代他們立言的。
但是“浮云蔽白日”這個比喻,究竟該怎樣解釋呢?朱筠說:“‘不顧返’者,本是游子薄幸;不肯直言,卻托諸浮云蔽日。言我思子而子不思歸,定有讒人間之;不然,胡不返耶?”(《古詩十九首說》)張玉谷也說:“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顧返,點出負心;略露怨意。”兩家說法,似乎都以白日比游子,浮云比讒人;讒人惑游子是“浮云蔽白日”。就“浮云”兩句而論,就全詩而論,這解釋也可通。但是一個比喻往往有許多可能的意旨,特別是在詩里。我們解釋比喻,不但要顧到當(dāng)句當(dāng)篇的文義和背景,還要顧到那比喻本身的背景,才能得著它的確切的意旨。見仁見智的說法,到底是不足為訓(xùn)的?!案≡票伟兹铡边@個比喻,李善注引了三證,都只是“讒邪害公正”一個意思。本詩與所引三證時代相去不遠,該還用這個意思。不過也有兩種可能:一是那游子也許在鄉(xiāng)里被“讒邪”所“害”,遠走高飛,不想回家。二也許是鄉(xiāng)里中“讒邪害公正”,是非黑白不分明,所以游子不想回家。前者是專指,后者是泛指。我不說那游子是“忠良”或“賢臣”;因為樂府里這類詩的主人,大概都是鄉(xiāng)里的凡民,沒有朝廷的達官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