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jié) 筆力
本節(jié)所講的“筆力”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闡述:一是筆工具本身的問題,二是筆力的概念,三是“發(fā)力點”,四是力度,五是線條橫向收放力度的控制。
筆作為書寫的工具非常重要,古人對筆的要求很高,《筆陣圖》說:“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背缟浇^仞中的野兔多歷風雨,毛質硬韌有力。制好的筆,還要“鋒齊腰強”。筆有四德,即尖、圓、健、齊,一般的毛筆制作完成后用膠涂之使筆尖,“齊”指的就是毛筆發(fā)開后鋒是平的,好的毛筆不用膠涂,能清楚地看到鋒的齊平?!颁h齊”的毛筆醮墨書寫時,筆毫內含的墨汁隨著用力的動作順著筆毫均勻下注到紙面,才能做到“萬毫齊力”?!叭f毫齊力”的線條線質高,線條的立體感強,“萬毫齊力”是“鋪毫”和中鋒為主的用筆動作造成的,體現(xiàn)在墨汁吃入紙面的全過程,即起筆、行筆、收筆的書寫過程中墨汁吃入紙面的截面都是有節(jié)奏的、厚實的。但“鋪毫”不能太過,手控制筆的時候,要感應到筆毫彈性的極限,如一味下鋪,筆毫無法起立,則出現(xiàn)力弱,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筆陣圖》中,衛(wèi)夫人又提出了“筆力”的概念:“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所謂“筆力”,就是中鋒在紙上書寫后的線條效果。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說王獻之“骨勢不及父”,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書法家在書寫實踐中,全身的力量是通過筆管貫徹到筆鋒上的,因為筆毫是柔軟的,力量從筆管下端傳達到鋒尖時,有一個關鍵的部位就是筆毫的腰部,因為要“八面出鋒”,筆鋒要在保持彈性的前提下隨時上提,“腰強”才能使筆鋒上提時直而不散,在武術動作中,腰的力度是很重要的,束毫如錐,以錐尖于紙面書寫時,重發(fā)力,錐尖彎曲的幅度大,筆畫粗壯;輕發(fā)力,錐尖彎曲的幅度小,筆畫纖細。但筆鋒不能散,要有挺勁,筆鋒一散,則力度全失。書寫中鋒腰勁挺,才能體現(xiàn)出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評吳人皇象草書的“沉著痛快”之效果。
發(fā)力很重要,大家都很清楚,問題在于在何處發(fā)力,又在何處收力?!鞍l(fā)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筆鋒開始發(fā)力的那一個點。一條線上往往有多個發(fā)力點,也有多個收力點,我們可以認為存在主發(fā)力點和次發(fā)力點,也存在主收力點和次收力點,發(fā)力點和收力點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發(fā)力點和收力點位置的不同和速度的快慢會影響書寫線條的節(jié)奏。一般來說,發(fā)力點主要在筆畫的開端和轉折處,以漢隸和唐楷來分析,不管其風格有多大差異,但每一筆發(fā)力和收力的位置是非常固定的。隸書“蠶頭”部位,楷書“藏入”“折筆”和“鉤根”部位必是“發(fā)力點”的位置,隸書“雁尾”、楷書“捺收”必是發(fā)力后馬上收力的過程,線條的收束處必是收力的部位。但是如果都只有這樣的發(fā)收力點,線條就會平庸,王羲之作品之所以會成為歷代效法的對象,主要在于線條之間出現(xiàn)了諸多的收發(fā)力點。王羲之作品收發(fā)力變化多端,因此可看者多。董其昌、趙子昂作品趨于程式化,其收發(fā)力點完全恪守楷書法則,工整、嫻熟,米芾在《海岳名言》說:“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應該說和顏楷的用筆簡單化帶來的收發(fā)力點簡單且程式化有關。
在講提按的時候我們認為提按是相互的,提的時候要有相反的力量按著,按的時候又得有相反的力量提著??偟膩碚f,《九勢》認為“下筆用力”,以強大的力量將錐尖鍥入紙面行筆,按的力度要求是按得越重越好,同時在按的時候線條寬度不變,則會提高線條的質量。這樣就產(chǎn)生了物理上的力量,即面積不變,按的力量越重,力量越強?!叭肽救帧币埠茫傲ν讣埍场币埠?,說的都是這種方法書寫后的效果。我們知道,壓力越大,反彈越強,紙的線條痕跡便有隨時躍出紙面的感覺,物理上的力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轉變?yōu)樯駪B(tài)上的力度感的。
江永江先生提出的筆力的分析方法如下。
1.書寫線條橫剖面分析(見圖1—20)
圖1—20 書寫線條橫剖面分析
(1)是錐畫沙式中鋒吃入紙面明快有力的線條。
(2)是屋漏痕式中鋒吃入紙面厚重有力的線條。
(3)是淺而平無力度無厚度的刷字。
(4)是深而平有力度無厚度的刷字。
(5)厚重的側鋒。
2.書寫線條縱剖面分析(見圖1—21)
圖1—21 書寫線條縱剖面分析
(1)平面運動無縱向筆壓的怯筆。
(2)筆壓過輕的薄線條。
(3)筆壓漸輕的提筆線條。
(4)厚重的線條。
前面幾點講的都是縱向的力,我們在實踐中還要關注橫向的力,即垂直于線條的力。一條線的兩個頂點我們稱為兩端,另兩個是長長的側面。橫向的力有兩種,就是古人所說的內擫的力和外拓的力。內擫,指意在收斂的筆勢,力量由線條的兩個側面向中心行走,軌跡擠壓;外拓,指意在縱放的筆勢,力量由線條的中心行走,軌跡向兩個側面鋪放。近人沈尹默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sup>并指出:“內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币虼宋覀冋f大王(王羲之)是內擫,大令(王獻之)則是外拓。沈尹默又認為內擫如“錐畫沙”,外拓如“屋漏痕”,大概就是明快的束毫和帶澀感的鋪毫方法所致。示例作品如圖1—22和圖1—23所示。
圖1—22 內擫
圖1—23 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