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浩月
認識陳娉舒12年了。她在《中國青年報》主持文化新聞版塊的時候,我是她的作者。娉舒的工作風格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時常就一篇稿子與作者反復溝通,而我的寫稿風格是力爭靠譜,因此我們的合作非常順暢而愉快。
娉舒是位氣質美女,這一點在第一次見面時就發(fā)現了。印象較深的是,有一次她在北京西直門附近的一家餐館請大家吃飯,席中不斷有新人加入,都是京城里寫字麻溜兒好的腕兒,酒席于是便成了流水席。她酒風豪爽,且能夠堅持陪一桌糙老爺們好酒者吃喝到最后,不厭不煩,實屬難得。
那會兒還是MSN時代,我們經常在網上交流。因為我也寫少量的情感文章,發(fā)在《中國青年報》的著名版面《屋檐下》上,娉舒看到后總會跑來閑聊幾句。娉舒提問的方式很高明,不給人以八卦之感,卻能引人踴躍作答。所以那段時間的聊天,很可能我不小心坦露出一些不適合寫到文章里的真心話,但我信娉舒是很好的“樹洞”。
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數文章,在見報的時候讀過。自稱有“拖延癥”的娉舒,在寫作過程里承受了一些煎熬,這些文章完全可以形容為“心血之作”。我在閱讀時總想尋找些她沒能寫到文章里的心跡。但讀多了,覺得娉舒的寫作,不像我那樣時常會藏起來一些東西,她是掏了心窩子寫的,完整地讀完這本書,就能基本掌握她的人生履歷,了解她的價值觀,明白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娉舒是個骨子里有點兒男人味的人,這從她的歌單里可以明顯看到,瞧瞧她喜歡的那些歌手:許巍,高曉松,汪峰,老狼,羅大佑,李宗盛……都是文藝老男人曾經喜歡的對象。但與男作者寫這些歌手不一樣,娉舒是以女性的角度,來講述自己與那些歌之間的故事。于是,本書就擁有了陽剛與柔媚、樂觀與傷感、溫暖與蒼涼等既對立又融合的情緒,而你讀來并無分裂感。
書中最為小女人的歌,是辛曉琪唱紅的《領悟》。且看看娉舒是如何評價這首聽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歌——“辛曉琪過于小女人;周華健,風過耳;李宗盛更灑脫,有笑看風云破的淡定”。這就很容易懂了,她更喜歡李宗盛的版本,更懂得這個老男人的心聲,更愿意接觸那些被磨礪后的情緒。
音樂是一個人獨處時最好的陪伴,音樂也是一個人不同時間段、不同情緒下的內心反映。娉舒以歌名為題目,以音樂為素材,以生活故事為佐料,不知道她精心制作的這道文字大餐,讀者是否品出了多樣的味道?
書中寫到的歌,都是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代表作,它們折射的是我們這幫70后的成長史與心靈史。很慶幸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從少年到如今,都不缺情感充沛的動人作品。在理想年代,音樂人寫出了飽含感性汁液的歌曲,這些歌曲,不同程度地成為我們身上的一部分氣質?,F在看來,依然喜歡這些歌的人,已經在孩子們那里,成了保守落伍者,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哪怕時間再過去幾十年,我們一樣有一顆拒絕成長也拒絕世故的心。
1985年版的《雪山飛狐》,主題歌名字叫《雪中情》,那么多年過去,現在偶爾耳邊還會響起它的旋律,“雪中情,雪中情,寒風瀟瀟,飛雪飄零,長路漫漫,踏歌而行”。娉舒這兩年,依舊奔波在路上,她的這本書,讓我把她想象為那個在雪中踏歌而行的女子,俠義而溫情,清新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