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茨威格何以成為茨威格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作者:(奧地利)斯·茨威格


茨威格何以成為茨威格

每一個年輕人都是詩人,少年茨威格熱愛文學,也想成為詩人。還在中學時代便閱讀了大量國內外的文學書刊,在同班同學、學校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走上了文學道路。

天才詩人、神童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十七歲便蜚聲文壇,是少年得志的先例,是茨威格的榜樣,榜樣的作用,使他深受鼓舞。茨威格步其后塵,也在十七歲便發(fā)表詩作,一上大學便出版詩集。

但是他缺乏生活閱歷,也沒有戀愛經(jīng)歷,寫不出有深度的詩作。詩句雖很優(yōu)美,卻不能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

茨威格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期間,按照德國中世紀手工藝工人的傳統(tǒng),游走四方,求師學藝,離開維也納前往柏林,走進人生大學,尋找現(xiàn)代派詩人的蹤跡,尋找上層社會之外的人生百態(tài)、各種流落社會底層的流浪藝人。藝術并非灑了香水的上層階級沙龍里的專利品。便是下等人也迸發(fā)出人性的光輝。茨威格看到了人生的光明和陰影,接觸三教九流的藝人、文人,尤其看到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展現(xiàn)的現(xiàn)實生活的猙獰和丑陋,從膿血之中看到人性之光,呻吟之中聽到人性之聲。茨威格便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覺得自己以往的作品只能算是習作,有濃厚的脂粉氣,是第二手的現(xiàn)實,從別人那里偷窺得來的技法。越接觸人生,越接觸名人,越接觸真正的作家,他越謙卑,越自律。

于是他告別“昨日”的產(chǎn)品,探索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程。遵循詩人和翻譯家德默爾的忠告,進行翻譯,學習寫作。這條經(jīng)驗,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誠懇地推薦給文學青年,如何從別人的著作、別人走過的道路汲取養(yǎng)料。他特別強調,通過語言對比,可以加深對自己祖國語言的了解,通過翻譯,認真學習名家的藝術精髓和獨門技巧。

人生大學還包括走出國門,拓寬視野。于是他前往比利時、法國。結交國外的大師和前輩,結識比利時現(xiàn)代派杰出詩人維爾哈侖、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拜訪著名雕塑家羅丹,結交一批文藝界的優(yōu)秀代表。

人生是學習的過程。茨威格認真學習維爾哈侖的強烈激情,羅丹的一絲不茍,羅曼·羅蘭和一代青年法國詩人不求聞達、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的精神。里爾克的質樸平易,弗洛伊德的耿直真誠,對真理的追求和捍衛(wèi),對圍剿他的所謂學者表示的輕蔑,堅持真理的勇氣。托斯卡尼尼的精益求精,理查·施特勞斯的自知之明。茨威格在書中對他接觸過的名人所作的簡短中肯的評價,說明他的觀察精準,分析全面,評判公允,說明他善于學習,勇于實踐,嚴于律己,終成大家的必然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