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春風十里

一代醇儒話曾鞏 作者:徐徐 著;朱虹 編


一、春風十里

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間蘇醒的。

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從松軟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在輕風中搖曳著嫩綠的身姿。野花東一簇西一簇的,自顧自地開放了,鮮黃、淡紫、明紅、淺藍,如少女般羞澀而清新。柳樹吐出了鵝黃的嫩芽。南歸的燕子啾啾地啼著,在柳枝間輕靈地飛過。若是靜下心來,認真地聽一聽,在燕子的歌聲中,分明還聽見了生命的喜悅。那是新芽突破寒冬僵硬泥土的崩裂聲,是春筍拔節(jié)生長的啪啪聲,是花朵一瓣瓣舒展開來的呢喃聲。

一朝春醒,萬物清明。

古老的旴江也在春風中醒來了,清澈的江水歡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蕩漾著,如錦緞一般泛起粼粼的光澤。烏黑光亮的魚兒在水底悠閑地游動,偶爾浮上水面,像促狹而活潑的孩子,調皮地吐出一串串晶瑩的水泡。

那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江面上霧氣彌漫。旴江南岸的青石碼頭上,靜靜地停泊著一艘舳艫木船。船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擔的農夫、行旅的客商,也有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船帆已經高高地揚起,似乎隨時就要離岸而發(fā),船夫卻還立在船頭,朝著岸邊的官道不停地張望。有人不耐煩地催促船夫趕緊開船,船夫卻不搭理,兀自等待著。

遠遠的,從霧蒙蒙的小道深處,一前一后走來了兩個年輕人,身材清瘦而頎長,穿著青布的長衫,頭戴方巾,背著行囊,腳步輕快而急促。走在前面的那個更年輕,眉宇英俊,略帶幾分稚氣,他一路小跑,一個箭步躍上了船頭,有一點掩藏不住的興奮。后面那個年長些,也更沉穩(wěn),他步履從容,卻毫不遲緩,緊跟著上了船。

“哦,原來是在等曾知縣的兩位公子?。 薄皟晌还舆@是要去進京趕考吧?”“公子滿腹經綸,肯定高中??!”船上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紛紛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這兩位公子,年輕的那位便是曾鞏,同行的是他的兄長,名叫曾曄。兩人此行正是從家鄉(xiāng)南豐出發(fā),進京去趕考的。當時,他們的父親曾易占在離南豐不遠的信州玉山縣任知縣。兩兄弟年輕英俊,人品純良,寫得一手好文章,在當?shù)刈匀皇切∮忻麣狻?/p>

一陣風吹來,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桿上呼呼作響。船夫解開纜繩,使足氣力一篙撐去,大船便離了岸,在寬闊的旴江水中揚帆啟航了。

旴江是南豐人的母親河。它位于江西省東部,發(fā)源于廣昌縣境內。在武夷山脈西麓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座名叫血木嶺的山峰。最高處的靈華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從山石中噴涌而出,匯成山澗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旴江的源頭。旴江全長150余公里,自廣昌縣甘竹鎮(zhèn)羅家村流入南豐縣境內,沿途接納眾水。光是南豐境內,便匯入了22條支流。一路浩浩蕩蕩,從南豐縣境穿城而過,流經金魚潭后逶迤北去,再經南城接納黎川河,經撫州接納宜黃河、樂安河等,形成撫河,注入鄱陽湖、長江。撫河是江西省的第二大河流,與贛江、信江、饒河、修河并稱為“江西五大河流”。這五大河流如同一張綠色的網,蜿蜒曲折,首尾呼應,織出了江西的豐饒和富足。千百年來,世世代代江西人的故事都離不開這五大河流。那澄凈舒緩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頭,是家,是童年,是夢里的記憶,是靈魂的故鄉(xiāng),也是最初和最終,是根脈和歸宿。

因此,關于曾鞏的故事,就讓我們從旴江開始吧。

那個霧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那一年,曾鞏18歲。

頭一年秋天,曾鞏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州試,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這是他第一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進京。兄長曾曄比他大10歲,之前參加過兩次科舉,都落敗而歸,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自信和雄心。曾鞏不一樣,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雄心壯志的年紀。未知的人生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這順流而下的旴江水一樣,在春風中一日千里,生機蓬勃。

船艙內逼仄窄小,舉止局促,不免有點氣悶。曾曄性格外向,喜交談,遇上熟悉的同鄉(xiāng)和學友,便侃侃而談。曾鞏性情內斂,生來好靜,在艙內呆得枯燥,便獨自走到了艙外。他立于船頭,極目遠眺,只見江面上煙水蒼茫,兩岸的稻田、菜地、果園、樹林一片綠油油的。更遠處,水的盡頭,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那山,便是大名鼎鼎的軍峰山。

軍峰山峰巒連亙,雄偉峻拔,多有奇石怪松、巖洞峭壁,主峰海拔1760米,號稱贛東第一高峰。相傳,西漢時代,長沙王吳芮奉命討伐南粵,兵至山下,令部將祭拜山神時,忽見云霧中旌旗招展,兵馬奔騰。山峰之上,一位將軍躍馬橫刀,指揮滿山軍隊操練,細觀之,則又倏忽不見。于是,吳芮將此山命名為軍山,又叫軍峰。軍峰山壁立萬仞,直入云霄,百里之外可見,所謂“一帶翠屏青窈窕,半空螺髻碧嵯峨”,景色非常壯觀。曾鞏遙望著云霧繚繞中聳翠巍峨的山峰,想象當年眾將士橫刀立馬山呼海嘯的情景,只覺得青春的熱血在胸中不停地奔涌。

他的神思不禁飛到了1500年前。

春秋末年,孔子在魯國講學。某個暮春的午后,孔子門下的四位高才生子路、曾晳、冉有和公西華,圍坐在老師身旁,聊著天,說著話。曾晳一邊彈著琴,悅耳的琴音繚繞在他們的耳邊。伴隨著美妙的琴聲,孔子問道:“不要以為我比你們年長幾歲,就認為我了不起。平常你們總是說,沒有人了解你們,如果有人問起你們的志向,你們又會怎么回答呢?”

大弟子子路是個急性子,他聽完之后,不假思索地搶著回答道:“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處于幾個大國之間,外有強敵環(huán)伺,內有災荒饑饉,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讓人民人人有勇氣,而且懂得大道理?!鼻С酥畤刹皇切。勇芬灾螄鵀橹?,說得似乎很有英雄氣概,也有政治家的氣魄。他以為一定會得到孔子的褒獎??鬃勇犃?,卻略帶不以為然地微微一笑,并不答話。

冉有接著回答道:“如果有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讓我去治理,給我三年時間,我會使人民富足;至于讓人民懂禮儀,那只有等君子來了再說?!笨鬃尤耘f微笑著不說話。

公西華最年輕,他謙虛地說道:“我不敢說我有多大能耐,但是我愿意學習。我想做一名小相,穿禮服,戴禮帽,主持宗廟之事,負責祭祀和會盟的禮儀?!?/p>

孔子和三位弟子在討論的時候,曾晳卻在旁邊悠閑地彈琴??鬃愚D過身來,問曾晳道:“曾點,你怎么樣呢?說說看?!痹那僖魸u稀,接著,彈琴的手指在琴弦上一攏,琴弦發(fā)出了鏗然的響聲。然后,他不慌不忙地離開座位,站起來對孔子說:“老師,我和他們三個想的都不一樣!”孔子說:“沒有關系,只是表達各人的志向而已,你盡管說好了?!庇谑?,曾晳微笑著答道:“我只是想,在暮春時節(jié),穿上舒適的春裝,約五六位朋友,帶上六七個童子,去沂水邊游泳,然后在春風中登上雩壇,唱唱歌,跳跳舞,興盡之后,又一路唱著歌回家去?!边@樣的人生志向,聽上去多么渺小!

然而,孔子聽了之后,卻大聲地感嘆道:“曾點,我和你想的一樣??!”

因為這幅看似尋常的《君子游春圖》,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大同之世”的儒家理想。天下太平,國家安定,風調雨順,自然環(huán)境美好。人們不必操心溫飽,人生熙熙樂樂,有知己好友,有童子繞膝,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君子居閑而愉悅,既有經世濟民的理想抱負,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利害寵辱俱忘,一派純粹淡蕩、恬美、和樂的天地境界!

這番侍坐言志、鼓瑟而歌的情景,千百年來始終是歷代儒生心中的圣景。

曾晳,又名曾點,字子晳,是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人,他是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曾晳的兒子曾參也是孔子學生,父子二人同列“孔門七十二賢”,且曾參比曾晳的成就更大,對后世儒學的影響也更深遠。

而曾晳、曾參父子正是曾鞏的遠祖。

曾參,字子輿,世稱曾子。相傳,曾參16歲時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尊師重道,待人謙恭,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深得孔子信任和喜愛。孔子臨終前將孫子子思(孔鯉的遺孤)托付于曾參。子思師從曾子,又傳道給孟子,因此,曾參上承孔子道統(tǒng),下啟思孟學派,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在大儒殿堂中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孔子去世后,曾參繼承孔子衣缽,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他是儒學經典《論語》的主要編制者,《論語》中多處記載有曾參的言論。譬如,首篇《學而》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用三件事來反省自己:為人做事,是不是忠實?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師傳授給我的道理,我真正去踐行了嗎?這三點看似平實,卻是很高的做人修養(yǎng),成為后世耳熟能詳?shù)膭钪久洹?/p>

曾參還著寫有《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其中《大學》對后世影響最大?!洞髮W》類似于一篇全面系統(tǒng)闡述儒家“治國平天下”學說的政治論文,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漢武帝時,隨《禮記》成為“五經”之一而進入官學,比《論語》《孟子》升入官學還早。在宋以前,《大學》并不單獨成書,宋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自宋以后,《大學》就成為了科舉考試的欽定書目。

作為一名以參加科舉考試為人生獨木橋的青年儒生,曾鞏是讀著《大學》這樣的儒學典籍成長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拔锔穸笾粒炼笠庹\,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洞髮W》中的文章,他吟誦過幾百遍,早就倒背如流,先祖的教誨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曾鞏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出生在江西南豐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脈,數(shù)代為官,詩禮傳家。曾鞏自幼機警聰慧,特別喜歡讀書,而且記性好,過目不忘,“讀書百數(shù)千言,一覽輒誦”。他五六歲時就開始讀書,不僅讀詩詞歌賦,還讀古文,通讀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學經義,對司馬遷、韓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愛。那些深刻而樸素的儒家理論如同一塊堅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礎。少年時代,他就以文名聞四方。12歲時能寫策論文章,曾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六論指的是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六道論題,題目一般出自九經、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傳釋中,“以五通為過焉”。也就是說,他12歲時應答科考卷,落筆即成,且用詞偉麗,氣勢不凡。15歲時,曾寫下《上李連州書》,見解獨到,章法謹嚴,很快就傳誦開來,在鄉(xiāng)里傳為佳話。

按照宋代的風俗,男子在15至25歲之間,“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即可舉行“冠禮”,也就是成人禮。儒家將“冠禮”定位于“禮儀之始”。舉行“冠禮”后,就意味著從家庭中無須擔當責任的“孺子”轉變?yōu)榭缛肷鐣某赡耆?,可以婚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承擔各種社會責任。此次進京參加科考,臨行前,父親鄭重其事地請家族長輩為曾鞏舉行了“冠禮”。儀禮雖然簡單,卻讓曾鞏的肩頭沉甸甸的,他常常會好端端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冠禮之后,父親為他取字“子固”。取字也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風俗。男子成人之后,為表示尊重,不便直呼其名,要另取一與本名含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稱呼的。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直呼其名,否則會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稱呼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中國古代特有的“避諱”制度。父親為曾鞏取字“子固”,既與其名“鞏”相關,又與遠祖曾晳的字“子晳”、曾參的字“子輿”遙相呼應,寄托著家族長輩對曾鞏的厚望。

子固啊子固,你可千萬不要辜負了這個名字??!”曾鞏在心中默默地對自己說。他感覺體內有某種東西,像春天的小草一樣,正在血脈中蠢蠢欲動,似乎隨時會吐出嫩綠的新芽來?;蛟S,是那生命深處的儒圣的基因,正穿過一千多年的滄桑歲月,奔向他的人生?!?/p>

曾鞏兀自激動起來,他隱隱約約意識到,冥冥中有一種使命,歷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春風十里,風光正好。大船一路順風順水,不幾日就到了鄱陽湖,入了長江。江面更開闊了,江水奔涌不止,驚濤拍岸,曾鞏的內心也隨之開闊起來。他迎風而立,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向。在茫茫長江的濤聲中,他年輕的心靈,為之風聲激蕩,為之澎湃起伏,為之躊躇滿志。

因為,他的人生志向,不是做大官,不是發(fā)大財,而是成為圣賢!

二、南豐榮親園

曾家是南豐城的名門望族。

話說“天下一曾無二曾”,姓曾的中國人都是軒轅黃帝的后代。相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個兒子昌意是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帝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無效。舜帝繼承堯位后仍命鯀治水,依舊無效。于是,舜殺鯀于羽山,并命鯀子禹繼續(xù)治水。據(jù)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禹自20歲受命后,歷時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以疏導之法終于消除了水患。因其功高,舜禪位給禹,后世尊其為大禹。

在禹的帶領下,部落勢力日益強大,禹年老后禪位給伯益,但禹死后眾多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lián)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伯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zhèn))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

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這便是曾氏得姓的由來。于是,后人尊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对霞易V》中的《曾氏世系歌》中有這樣的記載:

曾氏源流之出處,傳自夏王姒姓禹。

傳至五世孫少康,分封世子烈于鄫。

鄫君曲烈是其名,累世居鄫遂為氏。

歷及春秋繼霸時,列國強弱相吞噬。

至魯僖公十九年,諸侯會好在城南。

是時鄫君不及與,后被外孫莒滅祀。

世子名巫逸之魯,魯復立以為桑梓。

鄫巫因嘆國既亡,遂自去邑為曾氏。

此后,曾姓后代便在魯國及周邊繁衍生息。據(jù)《武城曾氏族譜》記載: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皙,晳生參,參生元、西。晳、參、元、西是曾姓的著名人物,尤其曾參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為儒家“宗圣”,因此后代曾姓都將他作為開派祖先。秦漢時,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曾姓從原本活動的山東、河南一帶,遷移進入了河北、湖南、陜西、江西、廣東等省。西漢末年,為避王莽戰(zhàn)亂,曾元的四世孫曾據(jù)率領宗族千余人,從山東東南遷到了廬陵縣吉陽鄉(xiāng)(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廬陵由此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的第二發(fā)脈地。

曾氏占籍南豐則始自唐代末年。曾據(jù)的六世孫曾略在唐朝官至光祿大夫、節(jié)度使,他率家族從廬陵吉陽遷至撫州南城甘山,成為撫州、南豐、臨川等地開基祖。曾略生子曾煬,煬生詠,詠生筠,筠又生洪立。洪立仕唐,曾任南豐縣令,昭宗時以軍功加授檢校司空、金紫光祿大夫,典南門兵馬節(jié)度使。后來歿于南豐,葬在南豐三十二都二圣山,因此南豐曾氏作譜,都將洪立列為一代祖。而真正定居南豐的,則是曾洪立的兒子曾延鐸。

南豐是一座美麗的小山城。在江西省的東部,以直通南北的旴江為界,東南面有武夷山脈,西北面有雩山山脈,兩山之間的河谷平原上,依旴江而建的便是秀美的南豐城。春秋、戰(zhàn)國時,南豐為吳、越、楚之屬地,漢時為南城縣屬地,隸屬于豫章郡。三國時期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劃出南城南部置縣,因縣境內常產一莖多穗之稻,所以初名豐縣;后因徐州已有豐縣,于是改稱南豐縣,別號嘉禾,屬臨川郡。隋唐時,南豐縣與南城縣屢并屢分,至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升南城縣為建武軍,軍治設在南城縣,南豐則隸屬之。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改建武軍于建昌軍,治所不變,南豐隸屬于建昌軍。

曾延鐸將家族定居南豐后,曾家進入了中興時期。曾延鐸官至檢校右散騎常侍,死后就葬在南豐十三都洪坪白石嶺。他的兒子曾仁旺,即是曾鞏的曾祖父,官至水部員外郎,后追贈為太師沂國公。不過,曾延鐸、曾仁旺都不算有名,南豐曾氏家族的崛起是從北宋初年曾鞏的祖父曾致堯開始的。

宋朝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實行州(府、軍、監(jiān))、縣二級制,全境有近400個州(府、軍、監(jiān)),下設1200多個縣。一般來說,在體制較尊的地區(qū)設府,比如首都、陪都等;在軍事重鎮(zhèn)或要沖設軍;監(jiān)則設在一些主要的工礦牧鹽等重要物資產區(qū)。宋朝行政區(qū)劃特別之處,是“路”的發(fā)明。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州(府、軍、監(jiān))的一級監(jiān)察區(qū),各路分設安撫司(負責兵民之政)、轉運司(負責財政)、常平司(負責救濟)等,其長官稱為“使”,一般任期三年,期滿后調任他地。而且,“路”并非“州”的上級,州也直屬中央管轄,“知州事”這一官名就代表是被皇帝派到地方管理事務的,含有中央政府官職的意思。統(tǒng)治地方的官僚在制度上屬于中央官僚,這是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進行的制度改革,甚至宰相有時被派到重要地方任知州都不算是降職,這對朝廷統(tǒng)治滲透到地方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大宋全境共分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西、廣南東、廣南西15路,后析為18路,又析為23路。江南路即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為江南東、江南西路。江南西路置9州、4軍,68縣,除東部婺源縣等地隸屬于江南東路外,今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均隸屬于江南西路。宋時,南豐縣隸屬于江南西路建昌軍。

曾鞏的祖父曾致堯,字正臣,是曾仁旺的長子,生于南唐李璟保大五年(公元947年),在南唐后主李煜時曾中進士,卻不就仕,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復舉進士,是北宋以來南豐縣的第一位進士。初任符離(今屬安徽宿縣)主簿,歷任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秘書丞、兩浙和京西轉運使,還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后追贈太師密國公。他位列《宋史》人物傳,是南豐曾氏入國史的第一人。

曾致堯是個有個性的官員,敢于言事,敢于碰硬。太宗皇帝很欣賞他,曾賜給他緋魚袋。緋魚袋是指緋衣和魚符袋,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佩戴魚符袋,宋代沿襲這一做法。皇帝賜予魚符袋和緋衣,表示對該官員的器重。諫議大夫魏庠在蘇州任知州時,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曾致堯上書彈劾。太宗聽從了曾致堯的意見,罷免了魏庠。還有一次,太宗召見曾致堯并一起用膳。席間,太宗說起國庫充足,頗為自喜。當時正值江南地區(qū)遭遇旱情,曾致堯當即站起身,很認真地對太宗說:“不如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碧诼牶?,為之動容。后來,南豐曾氏就有了“秋雨名家”之稱。

曾致堯任地方官時,體察百姓疾苦,對有違法制的苛捐雜稅給予減免或廢除,所到之處,頗有政聲。他去壽州當知州時,壽州地區(qū)素有難治之稱。這里離京城很近,富豪巨商與權貴相勾結,欺民斂財,侵犯百姓利益,曾致堯鐵面無私,打擊不法,很快就把壽州治理好了。一年多后,曾調離壽州時,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他只好單騎帶著兩個隨從,悄悄離開壽州。

曾致堯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曾留下“榮親園”的故事。說的是他在梁州任官時,放假回家,為母親周氏賀壽,在南豐城東一園子里宴請親戚族人。曾致堯衣著十分樸素,所騎的馬也很羸劣,于是席間就有人竊竊私語,譏誚他過于寒酸。母親周氏是臨川人,知書識禮,深明大義,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說:“我兒子當了官還這么樸素,這是給曾家爭氣,我覺得很光榮。如果他鮮衣怒馬,滿載金銀財寶而歸,那就辜負了我當年教育他的一番苦心,是我絕對不愿意看到的!”以廉為榮,以貪為恥,這是曾母對兒子的期許,也是曾氏家族世代相襲的家風。于是,南豐人都把那地方稱為“榮親園”。

真宗即位(公元998年)后,曾致堯為主客員外郎、三司鹽鐵判官,因為常常在奏章中言辭激烈批評朝政,得罪了不少權臣,所以屢遭降職或調任州郡外任。后來真宗“終感其言”,想要把他召回京師,他又呈遞了奏章,“語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齟齬終”。

曾致堯雖然一生從政,卻喜好纂錄,長于詩文,著作豐富,多達178卷,且當時都刊行于世。《全宋文》收錄有他的文章4篇,《宋詩紀事》《江西詩征》中也存有他的詩作。

日后,曾鞏在《先大夫集后序》中,以崇敬的心情追述了祖父曾致堯的生平:

宋即平天下,公始出仕。當此之時,太祖、太宗已綱紀大法矣,公于是勇言當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當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憂憐百姓、勞心萬事之意。而推大臣從官執(zhí)事之人,觀望懷奸,不稱天子屬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難言,則人有所不敢言者。雖屢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禍福動其意也。

曾致堯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去世,享年66歲。其時,曾鞏尚未出生。雖然曾鞏無緣生活在祖父身邊,得到祖父的愛撫,聆聽祖父的教誨,然而,祖父對曾鞏的影響卻不可謂不深遠?!安灰岳Φ湼悠湟狻保柺沁@樣理解祖父的,更是這樣要求自己的。這也成為他一生做人做事做官的準則。

到了曾鞏的父親曾易占,雖然仕途不顯,然而曾家祖?zhèn)鞯闹艺\耿直的倔脾氣卻絲毫未變。

曾易占(字不疑)是曾致堯的第五子,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少時勤奮好學,以文章名世,起初蔭補太廟齋郎,先后擔任了宜黃和臨川兩縣縣尉。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36歲時方才得中進士,改任鎮(zhèn)東節(jié)度使推官,又改武勝軍節(jié)度掌書記、崇州軍事判官,但他都沒有赴任。后升遷為太子中允、太常丞、太常博士,先后出任了泰州如皋、信州玉山兩縣知縣。

曾易占治理地方事務自有獨到之處??h尉是縣衙中負責治安和抓捕盜賊的官員,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縣公安局局長。他在臨川任縣尉時,“不威而令惡人之豪帥其黨數(shù)百人,皆不復為惡”。到如皋任知縣伊始,當?shù)匕l(fā)生了嚴重的饑荒,他親自上州衙,向知州請求“越海以糴”,到鄰近地區(qū)購買糧食以救災民,救活了數(shù)萬饑民。第二年,年成稍好一點,上級要求正常收取賦稅,鄰縣都唯命是從,只有他堅決抵制,并向上級陳情說:大災剛過,瘡痍尚未平復,請求暫緩一年征稅,以緩解民困。后來,鄰縣因賦稅照征,民眾又有逃亡,唯獨如皋百姓得以保全。他還在如皋創(chuàng)建學宮,“諷縣人興于學,海隅咸知弦誦”。在玉山任上,曾易占也多有善政,“既除其大惡,而至于橋梁廨驛無所不治”。他既鏟除當?shù)氐暮缽姁喊?,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橋梁、道路、馬廨、驛站等一一進行修葺,還重視文化教育,“興學校以盡善,興官寺以臨眾”,建孔廟,辦官學,做了不少好事。

曾易占官不大,不過是個七品知縣,卻心憂天下,喜議論時政,常有不凡見解。他曾上書仁宗,批評朝廷的對外妥協(xié)政策。只可惜,他生不逢時,仕途不得志,家庭生活也不遂意。他的第一任妻子周氏生下長子曾曄后不久就病逝了,第二任妻子吳氏是臨川人,知書達禮,24歲時嫁給曾易占,“于大人得輔佐之宜,于族人上下適其分”,深得婆家喜愛。曾鞏系吳氏所生,是曾易占的次子。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曾鞏出生時,曾易占正在離家不遠的臨川縣擔任縣尉。后吳氏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生下曾牟,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生下曾宰。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生下曾鞏的長妹后,吳氏不幸病逝,終年僅35歲。曾易占和吳氏生活了11年,情感甚好,而今又遭喪妻之痛,傷心不已。當時,曾鞏年僅8歲;兩個弟弟一個6歲,一個5歲;妹妹還在襁褓之中;兄長曾曄年紀大一點,也不過才18歲。曾易占無奈之下,又于次年繼娶了第三位妻子朱氏。朱氏比易占小22歲,她出身名門,家中是揚州的官宦大族,從小就跟著母親讀經寫字,談古論今。嫁到曾家時,她年方才17,卻能親自操持家務,任勞任怨,孝敬長輩,悉心照顧曾鞏兄妹幾個。曾鞏兄妹受益良多,因此雖然朱氏只比曾鞏大8歲,曾鞏卻對她非常孝順。

曾氏家族儒學底蘊深厚,世代詩禮傳家,重忠義,重孝廉,重教育,藏書、讀書、著書、苦學氛圍濃厚。父親曾易占非常重視曾鞏兄弟的教育,對曾鞏尤其寄予厚望,親自給予教導。曾鞏14歲時,曾易占到如皋任知縣,把曾鞏帶在了身邊。隨任三年間,曾易占每天給曾鞏制定讀書計劃,批閱作文,還時常帶著他去田間地頭,了解民間疾苦,讓他從一個貪玩調皮、懵懂無知的少年成長為一名行為方正、胸懷理想的青年儒生。曾鞏后來在《學舍記》中回憶道:“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于是銳意欲與之并。”正是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曾鞏領略到了六經與古文中有著超越常人的見解,真正懂得讀書的好處,從此立下雄心,希望將來能與古今作家并駕齊驅。

如今近千年過去了,如皋城中還保留有曾鞏父子的遺跡。相傳,當年曾鞏跟隨父親一起在如皋中禪寺里讀書,常在寺旁的水池中清洗墨缽,后人便將那池稱為“洗缽池”。又傳如皋城北水繪園內的“六朝松”古檜落地盆景,乃是曾鞏與其父曾易占當年親手所植。歷經千年的風霜浸染,古檜仍然蒼翠如昔,風骨依然。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曾易占奉詔調任玉山縣知縣,17歲的曾鞏又跟隨父親去了玉山。在玉山,曾鞏留下了游記散文《游信州玉山小巖記》,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曾鞏最早的一篇文章。該文記述了曾鞏與叔父、弟弟、仆從等人一起,去玉山城外小巖山游玩時觀山石、探洞穴的情景。

其石之異,有重碧聳翠,崛然本于下而起者;有勢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鱗疊羽綴,委其旁而列者;有壁峭刃攢,繚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瑋奇怪,與珉瑊甚遠。探其穴,犬牙交峙;視其形,若圭璧聯(lián)植。致若瞻浮云,枝偃葉麗,錯置旁列乎空曠;駭若窺武庫,巉然見戈甲,叢委并擁乎王府。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比喻,以大膽的想象、排比和夸張,把山景和巖洞寫得奇崛不凡、撲朔迷離,顯示出了青年曾鞏高超的文字技巧。

曾家歷經幾代,日益成為南豐數(shù)一數(shù)二的家族,“在南豐稱名家必曰曾氏也”。自曾致堯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舉進士起,77年間曾家出了進士19位,其中致堯輩7人,其子易占輩6人,其孫鞏輩6人,在江南一帶被傳為美談。

齊魯家聲遠,南豐世澤長。

如果說,遠祖曾子的儒圣基因是曾鞏生命中的一粒種子,那么,曾氏家族數(shù)百年的文化積淀、孝廉家風則是哺育這粒種子破土生長、拔苗吐綠的陽光和雨露。如此深厚的家學淵源,讓曾鞏受益終生。

三、意外落第

11世紀的北宋都城汴京,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

公元955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騎著一匹駿馬,從皇城南面的朱雀門出發(fā),一路往正南方向疾馳,一口氣跑到馬兒精疲力竭方才停下。據(jù)說,駿馬駐足的位置離朱雀門足有兩公里遠。周世宗下令,將那個位置作為都城新的邊界。他征召了10多萬人修建了27公里長的新城墻,城墻上有21個門,其中9個門是建在河流上的。擴建后的新皇城,面積比之前增加了4倍。

五年之后,公元960年二月,趙匡胤在皇城東北大約20公里的陳橋驛站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史稱宋太祖。趙匡胤仍舊將后周的皇城,這座他曾經跑馬圈地、曾經守衛(wèi)和建設過的城市作為了自己的都城。這便是北宋的都城東京,即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又稱作汴京、汴梁、汴州。稱作“東京”,是因為北宋有東、西、南、北“四京”,東京開封府是首都,是皇上坐朝理政的地方;而西京河南府在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在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則在河北大名,這三京分別由朝中退休且德高望重的大臣留守。

公元1036年,曾鞏進京的這一年,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之前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代七十余年的發(fā)展,東京城已經成為一座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多功能都市中心,氣勢恢宏,富甲天下,繁華得足以令全世界目眩神迷。當時,東京城的面積約49平方千米,人口約有130萬,每1000平方米內就居住著50或更多的人。而250年后的中世紀的巴黎,3.78平方千米的地面上居住著5.92萬人,每1000平方米僅僅約有16人。與之相比,東京城的面積是其13倍,人口密度是其2~3倍。所謂“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繁華的東京稱得上是北宋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19世紀前,都沒有被世界上其他城市超越。

東京城分宮城、老城、新城三重。宮城在老城的西北部,是皇帝居住和坐朝理政的地方,老城東北部和新城東部是人口密集區(qū)。汴河是隋代時開挖的一條大運河,它從新城東南的兩個水門流入,穿過老城后,再從新城西邊的兩個水門離開,既連接了南方的大運河及淮河,也溝通了北方的黃河。汴河是京城的生命線,每天有大量的商品和人員通過汴河進入城里,城里數(shù)量巨大的垃圾和廢棄物也從汴河運出城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