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四書》淺說

四書通讀 作者:薛振東


《四書》是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而成?!洞髮W》與《中庸》原存于《禮記》之中,宋代理學家朱熹將其析出,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故《四書》雖成書很早,但合編為《四書》卻始于宋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人,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理學的集大成著稱于世,繼承并發(fā)展了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學術成果,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

朱熹一生致力于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研究,他曾說:“熹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生用功,粗有成就”。他所編著的《四書集注》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南宋時代,科舉考試以《四書》為主要內容;元代恢復科舉制度后,仍以《四書》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明代的科舉考試,以《五經》與《四書》同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所謂《五經》,即《易》、《書》、《禮記》、《詩經》和《春秋》五種書合編而成。清代的科舉考試,則仍以《四書》為主要內容。由此可見,從南宋朱熹編定《四書集注》直至清代滅亡,千百年來,《四書》一直是中國讀書人必讀之書,是讀書人走上仕途的必修之課,足見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之大和深。這種影響,有其負面作用,那就是把中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禁錮在《四書》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在民眾中的傳播、生根、發(fā)芽起了積極的作用。換言之,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道德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以至“五四運動”以來,一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們,由于思想的偏激,一次一次地掀起“打倒孔家店”的運動,企圖全盤否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理念,卻無法消除根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理念。這和《四書》的深刻影響分不開的。

(一)《大學》是一本怎樣的書?

按照朱熹的排列,《四書》的第一書是《大學》。《大學》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大學,原為學校之名。古代學制,八歲入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這樣的學校,被稱之為小學。到了十五歲,經過選拔,可以進大學。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孔子逝世之后,將孔子教學中的屬于大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和闡述,編輯成書,名為《大學》,存于《禮記》之中。宋代朱熹以畢生之精力,從事《四書》的研究和編輯工作,遂有今天的《大學》章句。孫中山先生對《大學》一書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中國的政治哲學”,謂其為最有系統(tǒng)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大學》開篇即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大學之道,在于清除存在于人身上的私欲,雜念等各種不良的東西,讓被掩蓋著的人生所固有的最高尚的品德重新明朗起來,不再為私欲、雜念所污染。不僅如此,還要幫助社會人清除舊的不良的東西,以達到“親(即新)民”的目的,把“明德”和“親民”做到最佳境界,任務才可終止,即“止于至善”。

怎樣才能“明明德”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p>

怎樣才能使天下之人都崇尚并實行最高尚的道德品質呢?首先要治理國家。只有把國家治理好,清除腐敗和一切丑惡的東西,積極宣揚并實行高尚的品德,所有的人才會以高尚的品德作為努力的目標,才能達到“明明德于天下”的偉大目標。

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呢?“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之于國家,猶如人體的細胞于人的身體,所有的細胞都很健康,人體必然很健康。全國各家各戶,都管理得很好,遵道講理,有仁有義,全社會和諧,國家豈不是治好了么?

怎樣才能“齊家”呢?“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管理好家庭,首先要管好自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只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治家自然不成問題。

怎樣“修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里的“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指人的思想意識。一個人要修身,首先要思想意識上端正自己。因為一個人的所有言行,都是受大腦指揮的。只有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能有正確的言行。修身,就是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怎樣才能“正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要“正心”,首先要“心誠”。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首先要誠心誠意地學習,誠心誠意地鍛煉自己,任何弄虛作假都是行不通的,都是徒然的。任何事,只有“誠”才能做好,誠是首要的。

怎樣才能“意誠”呢?“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一個人對某一事“意誠”,即全心全意地去從事某一件事,不遺余力,鞠躬盡瘁,這個人就必須對這件事有著全面徹底的認知。只有對事物有透徹的認識,才能產生無窮的力量,把事情誠心誠意地進行到底。

怎樣才能“致知”呢?“致知在格物”。即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

《大學》的主要內容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起點,是根本,修身方能齊家,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而修身的起點則是“格物致知”,就是要學習和探求,即學習前人留下來的知識,探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類事物的本質,學習做人的知識。可見,學習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二)《中庸》是一本怎樣的書?

《中庸》也是儒學之經典,據(jù)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原存于《禮記》中,宋代朱熹將其析出,編入《四書》,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庸者,平常也,不變化,不新奇,順其自然而已。

儒家學說認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敝杏怪溃侨耸篱g至高無上的哲學原理,天地間中和,四季如常,風調雨順,將會萬物生育生長。人世間若崇尚中庸,凡事不急不緩,不爭不斗,順其自然,自會天下太平??傊?,只有奉行中庸之道,國家才能治理好。

但是,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人能做到的??鬃诱f:“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君子為什么能中庸呢?孔子說,是因為“君子而時中”,即君子有道德,有修養(yǎng),分是非,明事理,因此在任何時候,遇任何事,都能夠措之有度,無過無不及,適中而已。而小人何以不能中庸?孔子說,是因為“小人而無忌憚也”。即小人不明事理,無視法規(guī),任意而行,無所忌憚,遇事措之或過或不及,往往不合常規(guī)。

奉行中庸之道,要求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應保持心態(tài)平和?!熬铀仄湮欢?,不愿乎其外”。意思是說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就安于什么,其行為、心態(tài)都與所在的位置相適應,不與人攀比。在富貴的位置上,就行富貴之事;處在貧賤的位置上,就安于貧賤之事??傊?,順乎自然?!霸谏衔?,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永保心態(tài)平和。

奉行中庸之道,正確處理好五種人倫關系,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中庸》)。君臣有義,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父子有親,即父子之間要有親情,父慈子孝;夫婦有別,相敬如賓;昆弟之向,要長幼有序;朋友之交,要朋友有信,要講究信義,彼此尊重,彼此信任。這五種倫理關系處理得好,社會就和諧了,中庸之道也得以發(fā)揚廣大。

中庸之道是以誠為前提的。無誠無以為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若要真實無妄,就要學習,就要明白事理,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三)《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整理的孔子言論的匯編。

《論語》共有10卷,20篇,每篇有目錄,從《學而第一》到《堯曰第二十》。

《論語》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人生的各個方面。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學習?!墩撜Z》中記載了孔子對學習的精辟見解??鬃诱J為學習要講究方法,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只有“時習之”,才能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他主張學習要動腦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如果不用腦子,所學的知識就會模糊不清;但是如果不讀書學習,成天空想,那就什么也學不到了,結果將是很危險的。

人生在世,必須學會做人。對于怎樣做人,《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許多論述。孔子主張人要自立,要“求諸己”,而不是“求諸人”;孔子還告誡人們,與人相處,要“周而不比”,即和周圍的人要和睦相處,相互幫助,而不相互勾結,結黨營私,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對人要寬容仁愛,孔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關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愛;你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中記載,孔子認為:做人首先要“主忠信”。要忠于祖國,忠于事業(yè),忠于朋友。要經常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要講信用,不能言而無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要經常反省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中還記載了孔子對如何做人這個問題的論述。對于怎樣做人的諸方面的問題,在《論語》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論語》中,孔子對于怎樣辦教育、怎樣盡孝道、怎樣治國等重大問題,都有論述。甚至對怎樣吃飯、怎樣穿衣、怎樣睡覺這些生活上的具體事項,也有所涉獵。《論語》可算是一本人生的百科全書。

(四)《孟子》是一本怎樣的書?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內容包括了孟子的弟子們記錄的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動,及他們的政治、哲學、倫理等學說。南宋大學問家朱熹將其編入《四書》。

孟子名軻,鄒國人。孟子少時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遷其家的故事,世人皆知。孟子崇尚孔子,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學習儒學。孟子曾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弊哉J是孔子的忠實信徒。

《孟子》共七篇:

《梁惠王章句》,主要記載孟子在梁國、齊國、滕國等國的活動,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的談話。孟子宣揚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孟子在這里還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把“義”和孔子的“仁”并列,他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ā睹献印罚?/p>

《公孫丑章句》,公孫丑是孟子的學生,這一篇主要記錄公孫丑請教孟子,孟子教導公孫丑的言論,涉及到修身、治國諸方面的內容。著名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哲理就在這篇中。

《滕文公章句》,主要記載孟子和滕文公的談話及孟子在滕國的活動,內容涉及治國、倫理、禮儀等方面。其中有一段議論流傳甚廣,對中國人影響極深。即:“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印罚?/p>

《離婁章句》,離婁是古代目力特強的人,能見百步外的毫末之物;公輸子是巧匠,建筑大師。但是,即使以離婁之明,公輸之巧,若不以規(guī)矩器械,仍制不成方或圓之物。即使有堯舜那樣的高尚品德,若不施仁政,仍管理不好國家。仁政是治國的根本,“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彼裕巳硕紤撘匀首鳛槁杉旱牡赖聹蕜t。名句:“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本驮谶@一篇里。

《萬章章句》,萬章,孟子門人。據(jù)《史記》載,孟子在七十歲以后,便不再出游,“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梢姡f章是參與編定《孟子》的人。這一篇里,記載了萬章請教從堯帝到春秋時代的名人的有關問題,孟子一一作了解答,表明了孟子的觀點。譬如萬章問孟子:堯將天下讓給了舜,這個說法對么?孟子說:不對。是天給了舜的。堯死后三年,舜有意避開堯的兒子,離開朝廷居于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不去朝覲堯之子,而去朝覲舜,是天與之也。孟子認為:只有獲得百姓諸侯的真心誠意的擁戴,才能登上帝位。

萬章還問了很多問題,諸如交朋友應有何原則?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本褪钦f,交朋友以德相交,不能依仗自身的富貴貧賤。萬章問孟子,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應有怎樣的心態(tài)?孟子說:“應該心存恭敬?!?/p>

《告子章句》,孟子主張人性善?!叭酥酰员旧?。”而告子不同意,他認為,人性既不善也不惡。于是二人爭論起來,告子認為人性如流動的水,你掘開東面,水向西流,你掘開西面,就會向東流,水本身并無東或西的屬性。孟子也以水作比喻說人性,他認為,水是沒有東或西的屬性,但是水都有向下流的屬性。人性之善就如水性向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一個有作為的人所必備的品德和才干。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本驮谶@一篇里。

《盡心章句》,所謂盡心,孟子說:“心者,人之神明?!边@里的心,不是實指人體的器官——心臟。也不單指“用心”的心,即思維。這里的心所包含的內容極廣,包括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動及品德修為。因此,孟子在這篇里,講了人的修身、做人等?!暗弥?,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泵洹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就出自此篇。體現(xiàn)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名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賤”,也出于此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