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橋 陡峽峭壁架彩虹 誰敵諸君當年功
烏當下壩鄉(xiāng),距離貴陽中心城區(qū)約三十公里。
下壩大山村,是普渡橋的所在。
從村里一個新建“天籟普渡”的特殊牌坊下,向著峽谷底部去,幾乎到了道路的盡頭,是一座水泥橋,而在水泥橋下不遠,一座已經(jīng)被水淹沒只剩兩邊護欄的石橋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普渡橋。
和烏當橋相比,普渡橋很難被形容為宏偉壯觀。
與其說是橋,更像是水塘中的一道堤岸,被它隔成兩邊的水烏黑渾濁,水面上漂浮著殘枝敗葉。由于橋下水顏色較深,看不到橋墩和橋洞,難以辨見橋的整體形態(tài)。橋面上更是已經(jīng)成為淤泥潭,發(fā)出惡臭味。用樹枝插入淤泥中,其深度可超過腳背。
普渡橋橋面長超過二十米,寬七八米,從淤泥淺處可見,均為大石鋪就。橋的兩邊護欄也都是石材,是石板和石柱相間的排列方式,每個石柱上都有石雕,石雕石柱連為一體,石雕形態(tài)不一,有多面體形,猴頭、南瓜、海螺、桃子,還有官帽,造型生動,保存完好。
因為前幾年這條河上修了電站,水位被抬高,普渡橋就被水淹沒,已經(jīng)沒有橋的作用,現(xiàn)在都靠旁邊那座水泥橋。而橋面上的淤泥和垃圾就是豐水期留下的,水漲水落,橋面上就成了囤積淤泥的地方。
原先未被水淹的普渡橋相當?shù)暮陚?,單孔石拱橋,如彩虹架在峽谷兩岸峭壁上,很有雄偉之勢,頗有天塹變通途之感。
如今橋已不如當初,但兩岸的風景還在。
橋的兩端,峽谷兩岸,都是郁郁蔥蔥的竹林,景致上好。而在竹林中,從兩岸橋頭開始,石階向上延伸,直往密林深處。石階靠河岸一邊還有石塊豎立成扶手,粗糙簡單,卻頗有古風。這里曾是古驛道,如今雜草叢生,和普渡石橋一樣,古驛道也鮮有人走。
倒是水泥橋兩邊都停有車輛,水泥道路連接兩岸,還算熱鬧。
功用上可能大不如前,但普渡橋的價值卻更在別的層面上。
在橋頭有“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在石碑旁邊,有四塊大石碑并排豎立著,石碑上都刻有文字,這些文字除了邊緣處有磨損,其他位置字跡還較為清楚,記錄普渡橋修建過程。普渡橋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仲冬月,距今234年。原為凈跨20米,高17米,連接兩岸峽谷的石拱橋。
最右一塊居中位置寫著“為善最樂”四字,日期是“大清宣統(tǒng)二年二月”,碑文中寫到捐資建橋的過程,寫到曾經(jīng)普渡橋兩岸天險,“使往者徒慮其艱難,來者頻嗟其苦楚”“是以邀集樂善諸君,捐資相助及沿途”。從確實可辨的字詞中,有“重修”二字,“書諸公之芳名于左,以垂不朽”。余下的兩塊碑文均是姓名。
最后一塊都是詩文,寫普渡橋建成對兩岸的作用,因不少字句難辨清,筆者難以從碑文中恢復出完整內容。但依然可見“千里長河”“鎖虹”“諸君第一功”“諸君濟世才”等字句。
捐資建橋,將天然造就的裂縫用橋架連,這在古人眼里,是功德無量。
名為普渡,是因為原來竹林頭(古驛道)有一普渡廟,橋便為普渡橋。
“普渡”二字,從字面直接的意思和延伸的深意,都在這座普渡橋上得以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