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巷 先生祠
從中山東路與護國路的交接路口,往護國路方向行幾十米,往右邊缺口進入,不遠處就能在墻壁上看到藍色路牌:白沙巷。
巷內大段老式磚墻。黑色磚塊,有年代感的排列方式,底部位置則是大石塊的基石,老磚墻中間的舊式小窗,處處透著時代感。在中間一段老墻上長滿青苔和雜草,儼然已是立體植被景觀。
白沙巷不長,緩慢步行也就十分鐘以內的路程。巷子也不寬,電瓶車會車也要放慢速度。走在巷子中,蜘蛛網一樣的電線縱橫交錯,穿著睡衣的行人,站在路邊三三兩兩聚頭聊天,老城街坊里的生活氣息十足。
這里至今保存著一些老式住宅的樣子。在白沙巷3號破敗的房屋,大門位置全是骯臟的生活污水,往里看去是個大雜院,黑暗潮濕,紅磚斑駁,雜草叢生。
而在遠一點的歲月里,這里的標簽是名門大宅。
在白沙巷2號的貴陽市六一幼兒園,是曾經的劉統之先生祠。從外觀看,劉統之先生祠大氣宏美,新近刷成的黃色墻體,鮮艷顯眼。大門是“民國”時代典型圓拱門,中西合璧的風格,門頂位置有刻字:劉統之先生祠,署名為“南海康有為”。整座宗祠布局縝密、雅致美觀,拱形大門,二進二院,配以東西兩廊,組成封閉的四合院,黑墻青瓦。
1917年,這里由時任財政廳長的張協祿所修建,時任貴州省省長的是劉顯世,張則是劉顯世的“四大臺柱”之一。1919年張協祿因政治斗爭失敗服毒自殺,劉顯世將這座私宅轉了過來,為紀念自己的父親劉統之,改名為“劉統之祠堂”。
豪門大院,歷經轉手,兩個家族,幾代人,這個祠堂在貴陽人的記憶里有著很多故事。
劉統之,原籍興義,他是黔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早期辦有團練,更重要的是,他積極發(fā)展教育。他曾捐資重建“筆山書院”,選拔和資助四十余名學子東渡日本求學,向黔西南及貴州乃至全國輸送大量政治家和軍事人才,包括后擔任參議院議員、拒絕曹錕選票賄選的劉顯治;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后策劃護國運動、創(chuàng)辦大夏大學、任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部長的王伯群以及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而如今,曾經的劉家名門老宅,已經變成幼兒園。一直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劉統之,以他命名的祠堂繼續(xù)用于教育,也是“很有意義”。
在白沙巷內,劉統之先生祠外,聽見墻內幼兒笑聲陣陣。曾經的歷史煙云,似乎已經消散在普通老城慢生活中,關于這里的記憶,年輕一點的貴陽人記憶里更為清晰的或許是關于幼兒時代的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