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仰的“當代儒家”(代序)
信仰,又作仰信。信,是指可相信,可依賴,可信奉;仰,是指仰望,仰慕,崇拜,敬畏。
信仰的前提是信任,而當信任變得極端化時就形成了信仰。信仰屬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jù)。信仰貫穿于人的世界觀之中,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是人的心靈被某種主張、說教、現(xiàn)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從而在意識中自覺建立起來的一套人生價值體系。
一 “當代儒家”是一種信仰
聞達在《大學中庸評釋》一書的序言中提到了“當代儒家”,這一概念首先是對中國傳統(tǒng)儒學、無數(shù)先賢的理論與實踐的繼承,同時,亦有聞達個人的見解和闡發(fā)。這些新的探討都是在科學和理性原則下進行的。聞達在文首對信仰這一概念做了簡單的界定,而“當代儒家”的內(nèi)涵與外延均符合其原則和標準。
聞達認為,“當代儒家”既是一種哲學信仰,也是一種人生信仰,還是一種社會信仰。但是,她絕不是一種宗教信仰。
(一)“當代儒家”的哲學體系
“當代儒家”繼承于中國傳統(tǒng)儒學,其哲學體系與傳統(tǒng)儒學一脈相承。對此,在全新的時代,“當代儒家”亦有在科學和理性原則下的新的理解和踐行?!叭诵陨茞骸?,是先秦儒家最關(guān)注的命題;“仁義本質(zhì)”,是孔孟最關(guān)注的命題;“理欲關(guān)系”,是宋代理學家最關(guān)注的命題;“知行分合”,是明代心學家最關(guān)注的命題?!爱敶寮摇弊鳛橐环N哲學信仰,直接繼承了先賢“人性善惡”、“仁義本質(zhì)”、“理欲關(guān)系”和“知行分合”的哲學體系,研究、探討的正是這些哲學命題。當然,時代在發(fā)展,就上述命題,聞達也有一些自己新的見解和闡發(fā)。這些內(nèi)容散見于已經(jīng)出版的《大學中庸評釋》、本書及即將出版的《孟子評釋》中,聞達亦有專文論及,此處囿于篇幅,不展開。
(二)“當代儒家”的人生信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多作“兼濟”),是“當代儒家”的人生信條。
“當代儒家”的范圍廣闊,而簡略說來,其用功所在,可用“修己安人”一語概括;其最高目的,可以“內(nèi)圣外王”一語概括。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致,就是“內(nèi)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致,就是“外王”。而其修持的條理次序,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是修己及內(nèi)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當代儒家”認為,“獨善其身”是根本,它既可以是“兼善天下”的基礎(chǔ),因為,其身不善,則無以濟世;也可以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內(nèi)圣”是基礎(chǔ),“外王”是功用,但二者并非絕對的遞進關(guān)系,“內(nèi)圣”者不一定“外王”;但“外王”者必定“內(nèi)圣”。在這里有一點必須說明,“當代儒家”所認為的“外王”(“兼善天下”),沒有絲毫政治含義,它和“內(nèi)圣”(“獨善其身”)都是人生境界,與政治無涉。
(三)“當代儒家”的社會原則
“絜矩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是“當代儒家”的社會原則。
所謂“絜矩之道”,絜是測量的意思;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絜矩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原則,與推己及人、以己度人的“恕道”非常接近。同時,又與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相似之處。
所謂“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天道,恕是人道;忠實則無妄心,是恕之所以行于忠的原因;忠是體,恕是用,是大本和達道。忠恕是因果關(guān)系,因為“忠”(恪盡自己的至誠),所以“恕”(推己及人)。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按照“忠恕之道”去做,其實就是在踐行“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過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爸杏怪馈币欢缺唤忉尀楹褪吕泻拖∧嗟恼壑兄髁x。所謂折中主義,是“把矛盾雙方不分主次地并列起來,把根本對立的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混同起來的思想和方法”。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則性。那么,“中庸之道”是這樣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庸就是中和,這個“中”不是折中,不是以犧牲原則性為代價,對兩端的遷就,而是剛性的原則,是唯一的正確,“不及”和“過”兩端都是錯誤,都是偏頗,都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說,如果兩方面有不同意見,應該使它能夠中和,保留其對的一面,舍棄其不對的一面。說白了,就是依據(jù)客觀的規(guī)律和事實,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善于運用“中庸之道”,而走偏鋒,鉆牛角尖兒的倒比比皆是?!安黄疄橹?,不易之為庸”,為人處世之道首在“正直”,堅守道義,剛正不阿,矢志不渝,不搞邪門歪道,不見利忘義。為人處世也好,治理國家也罷,只要能“中”,自然就“和”,則天地萬物各安其位,天下太平。
因此,“絜矩之道”、“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這三種理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表里的關(guān)系。簡單地說,“絜矩之道”就是自己能做到的再要求他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也不強加于人,而這樣的德行具有極大的示范作用;“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就是始終堅持唯一正確的原則,“過猶不及”。就此三種理論,聞達在《大學中庸評釋》和本書正文中有更詳盡的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爱敶寮摇敝哉J為“絜矩之道”、“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是社會至高的原則,是因為這三點可以涵蓋人類全部的正義訴求,包括法律的、政治的、道德的,等等。
二 作為信仰的“當代儒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信仰都有其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代儒家”也不例外。聞達以為,“當代儒家”的世界觀是“樂天知命”、“天人合一”;其方法論則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樂天知命”,語出《周易·系辭上》。孔穎達疏:“順天道之常數(shù),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薄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朐缭谙惹貢r期就已產(chǎn)生。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董仲舒,董仲舒將“天人合一”發(fā)展成為一種哲學思想體系?!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柕谌濉罚骸疤烊酥H,合而為一?!蓖瑫蛾庩柫x第四十九》:“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p>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象傳》,“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卦·象傳》。
(一)“當代儒家”的世界觀
如何理解“樂天知命”?聞達認為亦當與時俱進。首先,“樂天知命”不是安于現(xiàn)狀,更不是宿命論,而是了然于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并身體力行,依據(jù)規(guī)律而行?!疤烀保缑献铀f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即:一切都是事實的自然演變,沒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自然演變有其科學規(guī)律,有的人漸漸知曉了其中的道理,有的還不知曉。但一切都有定數(shù),有規(guī)律,而非雜亂,更非偶然。這不是宿命論,其實質(zhì)是客觀規(guī)律與人主觀能動性的統(tǒng)一。人的生命與宇宙自然原是統(tǒng)一且通徹無阻礙的,只是因為有了私意才出現(xiàn)隔礙。無私意便無隔礙,任天而動,天理流行,這即是“樂天知命”。而“樂天知命”的結(jié)果則是坦然無憂。當然,這個“無憂”并不是絕對的“無憂”,比如“憂道不憂貧”;這種“憂”不妨礙其樂。憂而不礙其樂的原因,是天理昭然流行而無凝滯??鬃幼约阂舱f:“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本褪沁@個意思??鬃舆€說“五十而知天命”,則是其人生學識閱歷到五十之年,其生命與宇宙自然已息息相通。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其實,“天人合一”與“樂天知命”異曲同工,同樣是強調(diào)人生要遵從于各種客觀規(guī)律。在此要做個說明,“當代儒家”并不認為“天人合一”僅僅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更不是“生態(tài)和諧”這般狹義,她還包含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疤烊撕弦弧奔仁怯钪嬗^,又是社會法則和人生理想。從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看,相當于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zhì)或意識與存在等之間的關(guān)系;從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而論,類似于個體與群體、感性與理性或私欲與公德等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言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等的和諧統(tǒng)一關(guān)系?!疤烊撕弦弧笔墙沂尽叭恕迸c“天”、“人道”與“天道”、人文與自然、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關(guān)系??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天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萬物,其生長也是自然而然的。細而論之,自然界,無論是天體的運行,還是植物生態(tài)、動物生態(tài),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嚴格按規(guī)律進行的。人不能違背這些規(guī)律,違背了就要受到懲罰。相反,只有按這些規(guī)律行事,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才能在這種和諧的環(huán)境中受益。社會生活中,無論是經(jīng)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日常生活、人的思維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律可循。人只有按這些規(guī)律做事,才會一順百順,事半功倍;反之,就要處處碰壁,事倍功半。比如說在人類社會中,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guān)系,生產(chǎn)關(guān)系反作用于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chǔ)。這兩個基本矛盾的狀況如何,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狀況。生產(chǎn)關(guān)系適應生產(chǎn)力、上層建筑適應經(jīng)濟基礎(chǔ)的時候,社會就和諧;不適應的時候,就要進行改變;對立嚴重時,就會爆發(fā)沖突。人們只有按照這個規(guī)律,審時度勢,因時變革,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社會
進步。
綜上,“樂天知命”、“天人合一”就是了解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依據(jù)規(guī)律,規(guī)律就是真理,就是“中庸”,就是自然、社會、人生中唯一的正確。
(二)“當代儒家”的方法論
要達到“樂天知命”、“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其方法和途徑有二:即“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
如何理解“自強不息”?“當代儒家”認為,生命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但人生又充滿坎坷與艱辛,我們必須有一往無前的氣概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人生路漫漫,路途是坎坷還是平坦?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不同的人選擇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未知的事物:有的人選擇全力以赴去挑戰(zhàn),不管前面是機遇還是危機,勇敢面對,自強不息,用生命描繪奮斗的軌跡,用圓滿為人生畫上成功的句號;有的人為外界事務所迫,半推半就中去應付,結(jié)果事倍功半,苦不堪言;有的人選擇逃避,想方設(shè)法逃避一切未知事物。殊不知人生路上必有挑戰(zhàn),即使你逃避了這次,也會有另一次等著你,總有一次無路可逃,為什么不用自強不息的精神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zhàn)?同時,“當代儒家”也強調(diào)“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個性人格,崇尚“舍生取義”的道德標準、“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zhì)彬彬”的禮儀文化?!白詮姴幌ⅰ蓖瑯泳哂猩羁痰默F(xiàn)代意義。人生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是天才,勤奮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不是天才,勤奮也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人手中。只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就一定能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只要持之以恒,就會有所收獲。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如何理解“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指以高尚深厚的德澤惠人利物。“厚德”即“大德”、“高德”,即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說,想要載物,必須有厚德。做人必須要強調(diào)進德、厚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增加了內(nèi)涵,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學識,踐行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才能成為君子,才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夠關(guān)心人,愛護人,以正直和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兼容并蓄?!洞髮W》在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苯又謱懙溃骸拔锔穸笾粒炼笠庹\,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兩段名言的實質(zhì)就是講“厚德載物”:以“修身”為界,此前是有關(guān)“厚德”的問題,其后則是有關(guān)“載物”的問題。《大學》還強調(diào),厚道待人不會適得其反,薄道待人不會有好結(jié)果,以鼓勵人們?yōu)閷嵺`“厚德載物”的原則而努力奮斗?!爱敶寮摇弊非蟆昂竦隆钡木尤烁瘢?、悌、忠、義、禮、信、誠等諸多道德于一身,為現(xiàn)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論模式?,F(xiàn)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著人們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們具有廣博的愛心,樂善好施;要有道義感,見義勇為;要有道德操守,講誠信;要正確處理義利關(guān)系,見利思義;要有承擔責任與苦難的勇氣,等等?,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表明,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智力因素,而且還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特別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為、成大器者,無不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進取心、自信心,熱愛祖國、關(guān)心他人、勇于奉獻等品質(zhì)。一個內(nèi)心缺乏道德精神或道德意志不堅定的人,很容易在物欲洪流中隨波逐流、腐化墮落。欲立事,先立人。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人格,不僅有益于個體的自我完善,而且有益于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厚德載物”督促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進個人幸福?!爱敶寮摇闭J為,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視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精神維度,主張向內(nèi)尋求生命的根據(jù)和快樂的泉源。只有精神的充實和道德的追求,才能體驗由內(nèi)而外的快樂與幸?!,F(xiàn)實社會中,當傳統(tǒng)道德被市場經(jīng)濟沖擊時,功利、庸常、浮躁成為一些人的生活寫照,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們領(lǐng)悟到生活不只是為滿足物質(zhì)享樂而忙碌,還應有一種精神追求的樂趣。道德能夠讓人有尊嚴地生活,感受到人際和諧和受人尊重的欣慰。“厚德載物”思想能夠培養(yǎng)人們的仁愛之心,使人克制欲望、減輕自私自利之心,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有此修養(yǎng)的人,才會在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助人為樂、勇?lián)熑?。道德高尚、胸懷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發(fā)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就像《中庸》上所說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三 小結(jié)
“當代儒家”是聞達多年研習及人生閱歷的一點小小心得。時代播遷,歷史、社會、人生的洪流浩浩湯湯,其中的得失、寵辱似乎清清楚楚;但之間的是非、對錯往往湮沒在種種繁華之中。為什么在繁華背后有著許多苦楚?為什么在昌盛背后有著許多無奈?我們奮力前行,好像一往無前,但在前進中,是不是忽略了最根本的東西—我們自己內(nèi)心最本真的初衷?我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我們時時刻刻都顧念的得失、寵辱,究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否就如當今社會所崇拜的那樣,權(quán)勢,財富,依托權(quán)勢和財富的任性?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一靜,停一停,想一想。聞達從不認為道德可以解決一切,但肆無忌憚更加可怕。作為一種信仰,“當代儒家”有的,只是發(fā)自內(nèi)心最本真的敬畏—因良知而衍生的“不忍之心”。當然,這種修持是最為艱難的,因為沒有任何外力的助推,單單要靠修持者自身的信念。也正因為此,“當代儒家”作為信仰,與宗教和政治無涉。這一進程是充滿荊棘的,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正是“當代儒家”最真實的心聲。
本文篇幅所囿,有一些問題不便展開,而就“當代儒家”的主要內(nèi)容和當代現(xiàn)實意義,聞達將在即將出版的《孟子評釋》一書的序言中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