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形式上的辭格
關(guān)於辭格的分類,衆(zhòng)説紛紜[1],分歧很大,其中以黃慶萱修辭學(xué)分爲(wèi)“優(yōu)美形式的設(shè)計”和“表意方法的調(diào)整”兩類爲(wèi)較佳,黃慶萱之分類,實在是將辭格分爲(wèi)“形式類”和“內(nèi)容類”兩種,近日出版之《修辭學(xué)研究》第二輯,中有潘曉東之《辭格大類劃分芻議》一文,亦主張此分類法,本文亦從此分類。
本節(jié)所討論的形式上的辭格,包括:對偶、排比、層遞、頂真、回文、倒裝、錯綜、反復(fù)、省略、疊字等十種,現(xiàn)分述如下:
一、對偶
兩句句子,字數(shù)相等[2],句法相似,稱爲(wèi)對偶。
對偶句子的産生,是源于自然事物的相對,正如劉勰所謂:
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爲(wèi)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中國文學(xué),一字一音,形體方正,最適合做對偶句,是以形式優(yōu)美的對偶句,在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處處可見,此爲(wèi)中國文學(xué)獨有之特色,爲(wèi)他國文學(xué)所不及者也。
由於漢語適合做對偶句,因此對偶這一種修辭手法,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悠久的歷史,無論詩、詞、曲、文,均有對偶句子出現(xiàn),詩人墨客之喜歡對偶,實遠超其他辭格之上。
對偶句子的優(yōu)點,是文句整齊,聲律和諧,給人平衡、圓滿的感覺。片言隻字,實語焉不詳;偶語駢聯(lián),則理充詞足,如同紅花緑葉,相映成趣。
對偶的分類,《文心雕龍》分爲(wèi)四:
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爲(wèi)易,事對爲(wèi)難,反對爲(wèi)優(yōu),正對爲(wèi)劣。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麗辭》)
《文鏡秘府論》則分爲(wèi)二十九:
一曰的名對,亦名正名對,亦名正對;二曰隔句對;三曰雙擬對;四曰聯(lián)綿對;五曰互成對;六曰異類對;七曰賦體對;八曰雙聲對;九曰疊韻對;十曰回文對;十一曰意對。
上十一種,古人同出斯對。
十二曰平對;十三曰奇對;十四曰同對;十五曰字對;十六曰聲對;十七曰側(cè)對。
上六種對,出元兢《髓腦》。
十八曰鄰近對;十九曰交絡(luò)對;二十曰當(dāng)句對;二十一曰含鏡對;二十二曰背體對;二十三曰偏對;二十四曰雙虛實對;二十五曰假對。
上八種對,出皎公《詩議》。
二十六曰切側(cè)對;二十七曰雙聲側(cè)對;二十八曰疊韻側(cè)對。
上三種,出崔氏《唐朝新定詩格》。
二十九曰總不對對。(東卷“二十九種對”)
近人黃慶萱《修辭學(xué)》分爲(wèi)四:
對仗的名目雖多,但從句型上分類,不外乎“句中對”“單句對”“複句對”“長對”四種。(第二十三章“對偶”)
以上三種分類,以後者爲(wèi)佳,因?qū)ε紝凫秲?yōu)美形式的設(shè)計,故宜從句型上分類,近世學(xué)者亦多主後一説[3],本文亦不例外。
論語中的對偶句子很多,現(xiàn)分録如下:
(一)單句對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學(xué)而》)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爲(wèi)政》)
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爲(wèi)政》)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wèi)政》)
5.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爲(wèi)政》)
6.言寡尤,行寡悔。(《爲(wèi)政》)
7.大車無輗,小車無軏。(《爲(wèi)政》)
8.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
9.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10.無適也,無莫也。(《里仁》)
1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12.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3.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14.乘肥馬,衣輕裘。(《雍也》)
15.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
16.一簞食,一瓢飲。(《雍也》)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1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
20.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
21.不憤不啓,不悱不發(fā)。(《述而》)
22.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述而》)
23.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25.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26.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
27.啓予足!啓予手?。ā短┎罚?/p>
2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2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30.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泰伯》)
31.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罕》)
32.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33.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ā蹲雍薄罚?/p>
34.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鄉(xiāng)黨》)
35.上如揖,下如授。(《鄉(xiāng)黨》)
36.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鄉(xiāng)黨》)
3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xiāng)黨》)
38.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先進》)
39.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先進》)
40.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顔淵》)
41.近者説,遠者來。(《子路》)
42.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子路》)
4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4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46.羿善射,奡盪舟。(《憲問》)
47.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ā稇梿枴罚?/p>
48.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4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憲問》)
50.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憲問》)
5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52.古之學(xué)者爲(wèi)己,今之學(xué)者爲(wèi)人。(《憲問》)
53.不怨天,不尤人。(《憲問》)
54.深則厲,淺則揭。(《憲問》)
55.言忠信,行篤敬。(《衛(wèi)靈公》)
56.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衛(wèi)靈公》)
57.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
5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wèi)靈公》)
5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wèi)靈公》)
6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
6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wèi)靈公》)
62.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季氏》)
6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64.既來之,則安之。(《季氏》)
65.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季氏》)
6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季氏》)
67.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季氏》)
68.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季氏》)
69.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季氏》)
70.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季氏》)
71.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
72.君子有勇而無義爲(wèi)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wèi)盜。(《陽貨》)
7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74.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微子》)
7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
76.言中倫,行中慮。(《微子》)
77.身中清,廢中權(quán)。(《微子》)
78.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子張》)
79.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子張》)
80.尊五美,屏四惡。(《堯曰》)
(二)隔句對
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學(xué)而》)
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爲(wèi)政》)
3.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里仁》)
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泰伯》)
5.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鄉(xiāng)黨》)
6.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先進》)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憲問》)
8.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
9.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衛(wèi)靈公》)
10.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陽貨》)
11.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12.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三)長對
1.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爲(wèi)政》)
2.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4.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耍岵坏枚娭?;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保ā妒龆罚?/p>
5.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6.譬如爲(wèi)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wèi)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爲(wèi)貴。(《子罕》)
8.舜有天下,選於衆(zhòng),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zhòng),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顔淵》)
9.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顔淵》)
(四)句中對
1.敏於事而慎於言。(《學(xué)而》)
2.亡而爲(wèi)有,虛而爲(wèi)盈,約而爲(wèi)泰。(《述而》)
3.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泰伯》)
4.危言危行。(《憲問》)
寛式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xué)而》)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xué)而》)
3.《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顔淵》)
5.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
6.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
7.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衛(wèi)靈公》)
8.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子張》)
9.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里仁》)
10.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
11.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滨幫硕鴮W(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禮,無以立?!保ā都臼稀罚?/p>
12.君子三年不爲(wèi)禮,禮必壞;三年不爲(wèi)樂,樂必崩。(《陽貨》)
13.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子張》)
二、排比
用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法,表出同範圍、同性質(zhì)的意象,叫做排比。排比可説是對偶的擴大。
排比與對偶相似,唐鉞云:
排比和儷辭大同,不過後者兩句字數(shù)要相等,前者不一定要相等;後者只含兩句,前者兩句或兩句以上都可以。(《修辭格》)
唐鉞提及排比句數(shù)的問題,後人多有爭辯。有些修辭學(xué)家認爲(wèi)排比是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構(gòu)成[4];有些修辭學(xué)家則認爲(wèi)排比是由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句子構(gòu)成[5]。他們之所以産生歧見,是因爲(wèi)由兩句句子組成的排比,跟對偶很相似,容易混淆,所以一些修辭學(xué)家爲(wèi)了便於區(qū)分起見,便主張排比必須是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組成。對於這個問題,王力有以下的看法:
對偶是平行的、長短相等的兩句話,排比則是平行的,但是長短不相等的兩句話,或者是兩句以上的、平行的、長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話。(《略論語言形式美》)
此種見解實與唐鉞之説法相若,本人認爲(wèi)排比也可以是兩句的,是兩句不整齊之句子,不宜稱爲(wèi)對偶,稱爲(wèi)排比則可。本篇所説的排比,亦從此説。
至於排比的分類,各家亦不一[6],本人認爲(wèi)排比是一種形式美,宜從形式上分類,本篇分類參考鄭頤壽《比較修辭》,分爲(wèi):(一)詞的排比;(二)句的排比;(三)段的排比。
《論語》中的排比,不可謂少,現(xiàn)分録如下:
(一)詞的排比
1.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玻壢缫?,繹如也,以成。(《八佾》)
2.巧言、令色、足恭。(《公冶長》)
3.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4.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5.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泰伯》)
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8.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鄉(xiāng)黨》)
9.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鄉(xiāng)黨》)
10.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鄉(xiāng)黨》)
11.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先進》)
12.閔子侍側(cè),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
13.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
1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
1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顔淵》)
1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顔淵》)
17.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憲問》)
1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19.不逆詐,不億,不信。(《憲問》)
20.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憲問》)
2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
22.友直,友諒,友多聞。(《季氏》)
2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季氏》)
24.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季氏》)
25.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季氏》)
26.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
27.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28.恭、寬、信、敏、惠。(《陽貨》)
29.《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
30.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陽貨》)
31.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子張》)
32.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子張》)
33.謹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堯曰》)
34.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堯曰》)
35.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
(二)句的排比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2.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3.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學(xué)而》)
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學(xué)而》)
5.信近於義,言可復(fù)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xué)而》)
6.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爲(wèi)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爲(wèi)政》)
8.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爲(wèi)政》)
9.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爲(wèi)政》)
10.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爲(wèi)政》)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爲(wèi)政》)
12.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爲(wèi)政》)
13.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爲(wèi)政》)
14.揖讓而升,下而飲。(《八佾》)
1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
16.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八佾》)
17.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wèi)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八佾》)
18.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19.居上不寬,爲(wèi)禮不敬,臨喪不哀。(《八佾》)
20.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wèi)可知也。(《里仁》)
2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
2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23.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2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
2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
27.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泰伯》)
28.任重而道遠。仁以爲(wèi)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