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至正六年 丙戌(1346) 三十七歲
正月十七日,母陳賢時(shí)卒,終年六十三。三月窆于白石山,潛溪西十里。
據(jù)《黃譽(yù)刻輯補(bǔ)?先母夫人陳氏墓表》(P2139)。
秋,作《行路難》。
見《蘿山集》卷三,又見《胡刻輯補(bǔ)》(P2205)。詩題旁小注:“丙戌秋作。”
十月二十日,宋濂筑室于浦江青蘿山下。
《潛溪前集》卷九《先夫人木像記》(P105):“又三年,君自金華遷浦陽,妾與母從之來?!?/p>
《芝園后集》卷一《蘿山遷居志》(P1356):“余世居金華孝善里之潛溪,其地在縣東七十里禪定院側(cè)。溪之東,即入義烏境。元重紀(jì)至元元年乙亥正月十五日,授經(jīng)浦江義門鄭氏。久之,以其家九葉同居,乃愿卜鄰焉。相地于仁義里孝門橋之上,其地直縣東三十里,有山曰青蘿。至正六年丙戌十月二十七日,于山趾建寢室三楹間,繚以周垣,前敞小門?!?/p>
《萬歷金華府志》卷四“浦江縣山”:“青蘿山:縣東三十里,元至正三年,宋濂筑青蘿山房,自金華徙家于此,所著有《青蘿山雜言》?!?/p>
或于是年,從弟景清自金華來問學(xué),處之青蘿山書室中。
《潛溪前集》卷九《送從弟景清還潛溪序》(P106):“……景清乃囊書襆被,不遠(yuǎn)一百里謁予于東明山,具言其狀,予為之驚喜。乃與之坐,而語以孟軻氏夜氣之說,而悲世俗傾躓于利害之途,莫能自拔。予言頗懇側(cè),景清聞之輒蹙額斂容,似欲泣者。予知其可教,乃處之蘿山書室中。蘿山,予新遷居地也,距東明僅三里。日稍昃,景清則挾策而來,反復(fù)詰難。一字不解,輒沉思良久,期必通乃已。至曛始罷去,日以為常,行跡蓋可數(shù)而待也。予間歸蘿山,則又見其獨(dú)坐,夜將半,猶聞讀書聲不休?!?/p>
作《送陳彥正教授之官富州》。
見《胡刻輯補(bǔ)》(P2213)。參見至順三年系年。
冬,黃溍蒙恩受召,除翰林直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guó)史、同知經(jīng)筵事,進(jìn)階中奉大夫。次年出發(fā)抵京,同門友王袆與陳基一同北上。
是年,吳全節(jié)卒,年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