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家夫子王昌齡

唐詩趣談 作者:王士祥 著


說起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我們腦海里馬上會浮現(xiàn)出高適、岑參的名字。這兩個人物在當時確實是寫邊塞詩的高手,后來的文學(xué)史家還干脆把盛唐邊塞詩派稱為“高岑詩派”。但是我們不能只知高、岑二人,不知其他,因為在邊塞詩歌創(chuàng)作中還有一位“大佬”級人物,也是唐代詩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就是王昌齡。

王昌齡在當時是屬于學(xué)習(xí)好的“學(xué)生”,因為他不僅考上了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科,而且還考上了開元二十二年(734)的博學(xué)宏詞科,相當于“雙學(xué)位”。要知道進士科并不好考,考中博學(xué)宏詞科的更是鳳毛麟角。王昌齡的詩歌在當時絕對數(shù)得著,要不也不會被圈內(nèi)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憑這句話就能想象王昌齡的詩歌成就了。唐朝有個殷璠,編了一本《河岳英靈集》,王昌齡的詩他選了16首,數(shù)量上排第一位,這也說明了王昌齡的詩歌成就。與高適和岑參擅長古體詩不一樣,王昌齡主要擅長絕句,所以他又被稱為“七絕圣手”。

既然是“七絕圣手”,咱們就來看一首他的七言絕句吧。《出塞二首》(其一)被人譽為“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也就是七言絕句中最好的作品。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超越時代的控訴戰(zhàn)爭、呼喚和平的具有人文關(guān)懷的詩歌。第一句話從修辭方法上叫互文見義,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山,不僅勾畫出一幅邊關(guān)冷月的景象,而且告訴人們戰(zhàn)爭一直都沒有消停過。明月高掛夜空,在見證著人類歷史上的戰(zhàn)爭災(zāi)難,不禁讓人想到那首民謠:“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人民流離失所,這便是戰(zhàn)亂帶給人們的災(zāi)難。

為了不使“幾家飄零在外頭”的悲劇重演,當時那些“最可愛的人”一批批一代代毅然走向了戰(zhàn)場,用他們的生命在為家人爭取著和平。他們雖然戰(zhàn)斗在那“遙望玉門關(guān)”的孤城,忍受著“大漠風(fēng)塵”的域外荒寒,經(jīng)受著“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的艱難困苦,但依舊發(fā)出“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四)]的豪言壯語。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戰(zhàn)士走向戰(zhàn)場也就等于走向了死地,就像高適在《燕歌行》中說的那樣,“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像古樂府詩中所說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幸運者是極少的,所以王翰在《涼州詞二首》(其一)中才說“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昌齡所發(fā)出的“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慨嘆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抗敵御侮任用將領(lǐng)方面,這位“七絕圣手”王昌齡有話要說,他覺得所用邊將不得其人,所以才會出現(xiàn)外敵入侵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本來該很牛的大將結(jié)果是“菜鳥”。假如讓當年的“飛將軍”李廣來鎮(zhèn)守邊關(guān),可以肯定的是敵人連侵犯的想法都不敢有。為什么這么說呢?李廣是漢代的大將,威震匈奴,簡直是匈奴的克星。陰山就在今天內(nèi)蒙古的中部,漢朝時的匈奴要想侵犯中原必須越過這座陰山。如果李廣將軍在,敵人連陰山都不敢越過,那就意味著不敢有侵犯的想法,沒有戰(zhàn)爭了。不僅王昌齡這么說,高適也是這么認為的,他在《燕歌行》結(jié)尾中說:“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鼻迦松虻聺撛凇墩f詩晬語》中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sup>⑦但是,從王昌齡“但使”這個詞語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氣上我們能夠感受出來,這只能是一種浪漫的假想。既然李廣不再,也就意味著“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人間悲劇還要繼續(xù)上演。所以我說這首詩是小文體表現(xiàn)的大問題,超越了一時一事一地的局限,具有跨時代的人文關(guān)懷,表現(xiàn)出了歷代人們對和平共同的心聲。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從軍行七首》(其一)],既然有戰(zhàn)爭,就會有走向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也必然會因此出現(xiàn)獨守空閨的思婦。王昌齡在女性心理表達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人們把這種詩歌叫作“代言體”。比如他寫的一組《長信秋詞》,就非常細膩地刻畫了被皇帝疏遠的班婕妤內(nèi)心的苦悶,而且怨而不怒,分寸拿捏得很好。在這類詩中,那首《閨怨》寫得讓人感慨萬千: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里的女主人公開始心里挺沒數(shù)的,一點也不知道發(fā)愁,在春光大好的日子,她濃妝艷抹登上高樓。她要干嗎呢?欣賞外面的大好春色。和《詩經(jīng)》里那位“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女子比比,這里的“女一號”確實有些不著調(diào)。女為悅己者容,欣賞她的人不在眼前,還把自己打扮得跟那花大姐似的,真是夠自戀的。不過,糾結(jié)馬上來了。當她看到外面花紅柳綠,游人往來如織的時候,特別是看到那些在夫君的陪伴下出來游春的女子時,她感到了孤獨寂寞,于是才有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反思和感嘆。

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這位女主人公的夫君去干什么了,但既然是“覓封侯”,應(yīng)該不是讀書人的常規(guī)路徑,因為李賀在《南園》中說“若個書生萬戶侯”,怎么樣才能封侯呢?李賀的答案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看來應(yīng)該像岑參說的那樣,“功名只向馬上取”了。萬一再遇到一位“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夫君,“少婦城南欲斷腸”還不知道何時結(jié)束;即便是夫君歸心似箭,一旦遇到“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的情形,恐怕也只能是“征人薊北空回首”了。

王昌齡有才,詩歌寫得好我們不能否認,因為詩歌寫得好,所以他認識的人也都是當時詩壇上的大腕,比如王之渙、孟浩然、李白,哪一個都是響當當?shù)娜宋铩L貏e是孟浩然,就是拿生命與這位“七絕圣手”交往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被貶官,路上經(jīng)過襄陽,他就順道去拜訪了圈內(nèi)的好朋友孟浩然。有朋自遠方來,孟浩然自然很高興,陪著王昌齡連吃帶喝??墒撬忸欀睦锔吲d嘴上痛快了,忘了自己不能這樣。原因是他患有疽病,背上長了個瘡,這種病不能吃發(fā)物,不能生氣。其實,孟浩然的病馬上就要痊愈了,結(jié)果王昌齡這一來,孟浩然不管三七二十一陪著他胡吃海喝,吃了很多海鮮,結(jié)果疽病復(fù)發(fā),一命嗚呼。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孟浩然多么看重王昌齡,從這件事我們又可以感覺到王昌齡不注意細節(jié),他對孟浩然的病難道就一點也不知道?

正史記載,王昌齡確實不注意細節(jié),比如《舊唐書·王昌齡傳》中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不注意細節(jié)也就算了,還不長記性,不知道吸取教訓(xùn),所以多次被貶。有一回被貶為龍標尉,李白聽說后還給他寫了一首詩寄了過去,就是那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自己的好朋友被貶到遙遠的地方,李白寫下這首詩寄過去表達自己對朋友的關(guān)切之情。杜鵑鳥的叫聲已經(jīng)很悲切了,正好襯托出自己聽說朋友被貶時的壓抑悲憤之情,再加上如煙似霧飄飛的柳絮,更讓人心生悲涼。

好像悲涼一直在伴隨著王昌齡,這個小小的龍標尉王昌齡也沒有干多長時間,離任之后迂回到了亳州,結(jié)果就死在了刺史閭丘曉的手中。 《唐才子傳》中是這樣記載的: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暗痘鹬H”就是戰(zhàn)亂時期,也就是“安史之亂”期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閭丘曉動了刀子,辛文房沒有講,不過一個“忌”字卻讓人浮想聯(lián)翩。后來,代理宰相張鎬按察河南,替王昌齡報了仇。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張巡在商丘被安史叛軍大將尹子奇圍困,張鎬命令閭丘曉發(fā)兵救援。因為閭丘曉平時對部下很苛刻,因此大家都很討厭他,就壓著公文沒有及時上報給閭丘曉看。這就是故意整他呢,不過這樣可坑了當時商丘的老百姓和張巡了,結(jié)果商丘被攻陷,張巡也死了。這下閭丘曉就攤上大事了,因為沒有及時救援犯了軍法。

張鎬對閭丘曉恨得牙根癢癢,就把閭丘曉判了個死刑。開刀問斬之前,閭丘曉說家里有80歲的老母需要奉養(yǎng),希望張鎬能夠饒自己一命。張鎬一聽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那意思是說:“你殺王昌齡的時候想沒想過王昌齡的母親由誰來奉養(yǎng)?。扛嬖V你,我殺你是二罪歸一,一是觸犯軍法延誤軍機導(dǎo)致商丘失陷,二是你嫉賢妒能殺害王昌齡?!彪m然張鎬有點借自己之公報王昌齡私仇的味道,但畢竟王昌齡可以瞑目九泉了。我們從這件事可以說,這位“詩家夫子王昌齡”通過詩歌樹立了特有的人格魅力。

注釋

①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華書局1987年5月版,第258頁。

②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1444頁。

③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1444頁。

④ 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版,第97頁。

⑤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版,第365頁。

⑥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1605頁。

⑦ 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注》第二卷,中華書局2007年6月版,第274頁。

⑧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1444頁。

⑨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1446頁。

⑩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4月版,第4401頁。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5月版,第5050頁。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9月版,第661頁。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華書局1987年5月版,第257頁。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華書局1987年5月版,第257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