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走走停停。
紅塵里,每個人都在漂泊。
從春到秋,從山到水,從清晨到日暮,從少年到白頭。
歲月無聲
歲月無聲,人間寂靜。
不聲不響,是這世界的模樣。
沉浮與聚散,屬于浪跡其中的人們。
終究,我們只是人間的過客。如詩中所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來的來,去的去,是我們匆忙的身影;聚的聚,散的散,是無從猜測的故事。走在這故事里頭,遇見或離別,歡喜或憂傷,或許都是風景,又或許,只是別人的談資。
所有的心事浮沉,都是自己的花開花謝,與歲月無關(guān)。歲月,向來冷漠。它只是立在那里,冷冷地打量著或清醒或沉醉的過客,欣賞著所有的聚散離合與興衰成敗。
就在這冷漠的眼神里,許多韻味,許多情懷,漸漸成了過往,如唐詩,如宋詞,如衣帶生風的魏晉風流。后來的人們,只能憑借殘存的只言片語,去時光深處尋尋覓覓。然后,回到現(xiàn)實之中,面對生活的繁蕪。
不管怎樣,有過那樣的時代,是歷史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至少,我們知道,在這個狂亂的世界,曾有人那樣活著。
宋詞,讓人愛不釋手,也讓人感慨叢生。這里面,有才子佳人把酒言歡,有將軍志士縱橫四方,有茅廬隱者坐看云起。但是更多的,卻是悲涼的況味。乍看之下,是《清明上河圖》里車水馬龍的盛世華年,轉(zhuǎn)眼之間,已是狼煙四起,萬里河山風雨飄搖。整個時代如此,宋詞也便是如此。這頭是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那頭是陳跡危亭獨倚的惆悵。
柳永,生活在大宋王朝初期。彼時的宋朝,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時期混亂的局面,不能說河清海晏,但至少是百廢俱興、蒸蒸日上的。然而,柳永的詞,卻總有幾分凄涼。大概是因為,他的人生基本是在冷落中度過的。命途坎坷,人生艱難,加上天生的敏感,筆下的詞也就難見歡喜之意。
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覺客程勞,年光晚。異鄉(xiāng)風物,忍蕭索、當愁眼。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消息,斷云遠。
他選擇了放浪形骸,或許有些無奈。但那,又何嘗不是性情的選擇。
流連花間,徘徊月下。他的蕭瑟中,少不了傲岸。
都說人生如戲,生旦凈末,唱念做打,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他扮演的,就是以婉約筆意,寫盡千古風情的詞人角色。人海之中,一襲月色,幾杯濁酒,借著幾分落寞填詞,便是他的才子模樣。
在文字的世界里,他是自己的王,無需誰為他加冕。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yīng)如此。
活在人間,得幾分興味,看幾重風景,簡單地歡喜,便好。
別人如何評說,都是別人的事。我們只需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開花結(jié)果,相聚別離。畢竟,苦痛悲傷,飄零寂寞,旁人不會替我們承擔。
現(xiàn)在,走入那段歷史,走近那個才子,看看他人生的起承轉(zhuǎn)合。
然后,看他在命運的藩籬中,如何看盡楊柳岸曉風殘月。
據(jù)考察,柳永是唐代柳冕的后代。關(guān)于柳冕,《辭海》中有條目:“柳冕,唐代文學家。字敬叔,蒲洲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中,官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主張文章必須闡發(fā)六經(jīng)之道,為韓愈文論的先驅(qū)。撰有《筆語》,已失傳?!度莆摹份嫶嫫湮氖??!?/p>
宋初詩人王禹偁是柳永父親柳宜的至交,他在《小畜集》中有《建溪處士贈大理評事柳府君墓碣銘并序》:“公諱崇,字子高,七代祖奧從季父冕廉問閩川,因奏署福州司馬,改建州長史,遂家焉。奧生誕,誕生瓊,瓊生祚,祚生瞪,瞪于公為顯考。公十歲而孤,母夫人丁氏養(yǎng)誨成人。既冠,屬王審知據(jù)福建,以公補沙縣丞。時審知殘民自奉,人多衣紙……”
自從舉家遷居,福建崇安就成了柳氏的故鄉(xiāng)。崇安,北宋屬建州管轄,當時即是文風昌盛之邦。據(jù)《嘉靖建寧府志》卷四稱:“建州至宋而諸儒繼出,蔚為文獻名邦……家有詩書,戶藏法律,其民之秀者押于文?!庇帧冻绨部h志》載:南宋學者劉子翠贊家鄉(xiāng)崇安之地靈人杰,作歌曰:“屯田詞,考工詩,白水之白鐘此奇,勾章棘句凌萬象,逸性高情俱一時?!痹娭兄吞锛粗噶?考工是指北宋詩人翁挺,二人皆是崇安縣五夫里白水一帶的人。
柳永祖父柳崇,字子高,在當時以儒學聞名。唐末時局動蕩,遍地烽煙彌漫,柳崇在故土隱居讀書,不問世事。朝廷派人數(shù)次請其出仕,都被其婉言謝絕了。
不過,他雖發(fā)誓不入仕途,布衣終老,卻沒有阻止后人們?nèi)胧?。柳崇生有六子,前妻丁氏生柳宜、柳宣,繼室虞氏生柳寘、柳宏、柳寀、柳察,都曾出仕為官。柳宜字無疑,是柳崇的長子,性情耿直,為官清正,頗得南唐后主李煜賞識。任監(jiān)察御史時,柳宜不避權(quán)貴,多次直言進諫。入宋后,先后任山東費縣、任城令,通判全州,贊善大夫,官終工部侍郎。
作為南唐舊臣,柳宜懂得忠孝節(jié)烈,但他清楚,四分五裂不是國家該有的模樣,而大宋王朝,在結(jié)束割據(jù)和戰(zhàn)亂的時候,會還給黎民百姓安樂與太平。所以,在宋太祖趙匡胤勸他降宋的時候,他選擇了順應(yīng)時代潮流。只是,雖然宋太祖許諾過將會厚待南唐舊臣,但作為降臣,柳宜在大宋官場的日子并不好過。而且,他還必須面對自己曾經(jīng)的君王客死他鄉(xiāng)的事實。
李煜,作為君主,他無疑是失敗的。但是作為才子,他配得上青史留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他都有著不淺的造詣。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獨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若不是身為君王,他的人生大概會是完全不同的模樣。但是沒辦法,命運將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只能在春花秋月的輪回里,接受宿命的洗禮。他是個多才的人,也是個仁慈的人,但是在歷史的車輪下,他終于被碾成了塵埃。
其實,在滄桑之前,誰又不是塵埃呢?
風流恣肆,煊赫疏狂,終有結(jié)束的時候。
只是,沉在夢里的人們,總是不愿醒來。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封違命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
關(guān)于他的死,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他是帶著無比的悲涼和絕望離開的。那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絕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萬里月明,江山不在。身為階下囚的他,有太多的理由去愁苦和悲傷。他說,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他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就這樣感傷著,走向了凄慘的歸程。
幾十年以后,同樣感傷的,換成了那個叫柳永的詞人。他們身份懸殊,一個是江山淪喪的君主,一個是流連風月的文人,但是性情相似,感傷也相似。世事變幻,時光匆忙,柳永這般感嘆: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
總在想,他們?nèi)裟芟喾?,定會把酒臨風,帶著幾許感傷,笑看雪月風花。然而,這畢竟是癡想,柳永出生的時候,李煜已經(jīng)離開人世六年。紅塵陌上,他們無緣相見,只能以同樣婉約的詞句,隔著時光對酌。
我們該慶幸,千年前的大地上,曾有過他們。
不管命運如何,至少,筆下有著無比的風采和情意。
或許,這喧鬧的人間,配不上他們的風雅。
初見紅塵
來的時候,如塵埃;去的時候,如落葉。
這就是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生都是從寂靜到寂靜的旅程。
花開的時候,開花;雨落的時候,聽雨。漫長的路上,所見皆是風景。但仔細想想,所謂的風景,不過是心境的平上去入??赐革L景,我們終會回到寂靜。
柳永生平,不曾顯赫,但無疑是風流恣肆的。他有他的蕭瑟,亦有他的疏狂。不管結(jié)局如何,世人如何評說,他的人生足夠精彩。只因,他活得真誠。有詩酒,有紅顏,有風花雪月,雖然寂寥,卻不曾讓那至真的性情遺落。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柳永出生。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柳宜隨“江南偽官”降宋,最初為山東雷澤縣令。期間,他與詩人王禹偁相識,并且成了至交好友。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柳宜移任山東費縣縣令,柳永就出生于這里。那年,父親柳宜四十六歲,母親劉氏四十四歲。
關(guān)于柳永的生辰,歷來存在爭議,研究者說法不一。根據(jù)多種資料推斷,柳永中進士時年已五十,按景祐元年(1034)中進士算,柳永的生年應(yīng)在984年左右。根據(jù)詹亞園先生《柳永事跡補正》,唐圭璋先生《柳永事跡新證》等研究資料,柳永也大約生于此年。那年,王禹偁三十歲,楊億十一歲,林逋十七歲,李煜已去世六年,溫庭筠已去世十八年。
就像所有人,來時如花開陌上。他呱呱墜地的時候,柳家上下歡喜不已。
至于此后的人生,是悲是喜,是長是短,無人知曉。
生命本就如謎,許多事都在迷蒙之中。
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看偶然的風景,歷必然的塵緣。
這個初至人間的生命,還不叫柳永。父親為他取名三變,字景莊,因家族中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多年以后,他改名為柳永,取字耆卿。盡管,柳三變這個名字,他用了大半生,但在本傳里,統(tǒng)一用柳永這個名字。
柳宜給兒子起名“三變”,取義于《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眱罢?,意為莊重。《詩·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儼?!薄峨x騷》:“湯武儼而致敬今,周論到而莫差?!?/p>
父親如此取名,大概是希望,兒子能長成圣人眼中的君子模樣:遠觀嚴肅不茍,接近則溫和坦蕩,言談莊重有節(jié)。自然地,父親也希望他飽讀詩書,考取功名,成為朝廷的股肱之才。柳永最終讓父親失望了,他雖然詩才滿腹,但在科舉的路上,卻多次折戟。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在為功名而跋涉。
于是,孤傲的他,只好帶著失落,將自己流放在秦樓楚館。
幸好,還有月光伴他醉臥花間,還有紅顏為他添香捧硯。
幸好,還有文字,讓他安放自己。
關(guān)于柳永的出生,傳說有三件奇事。首先是,柳永出生前后,屋頂有顆明亮的星辰,人們都說是文曲星,柳家人都認為,柳永是文曲星轉(zhuǎn)世。
其次,柳永出生前夜,祖上留下的一架古琴不彈自鳴,柳宜走到琴房去看,發(fā)現(xiàn)琴蓋并未打開,琴聲卻清晰可聞。
第三件奇事。太平興國五年(980),柳永的祖父柳崇聽說次子升官,高興之余,渡江到濟州去看柳宣和柳宜,沒料到,到濟州官舍后,竟然患病身故,葬于濟州郊野。兩年后,風水先生認為安葬之處于柳家子孫不利,建議另擇墳地。柳宜便與五位兄弟商議,決定將父親的墳?zāi)惯w往自己任職的忻州費縣。尋覓數(shù)日,終于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卻發(fā)現(xiàn),下面是一塊大石板,無法挖下去。
柳宜認為此非吉兆,詢問風水先生。先生卻認為,那是玉帶纏腰的征兆,建議想盡辦法將石板打開,以便安放棺木。石板打開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下面竟然是一汪清水,水中有條魚游來游去,眾人都驚訝不已。安葬父親后的次年,柳永出生。后來,說起這件事,柳宜和柳宣認為,那條魚是柳永降生的征兆。
這些傳聞,不過是人們的臆想。
只因柳永才名遠播,人們便不免對其生平多加揣測。
肯定的是,柳永其人,生前身后,都是荒涼的。
柳氏家族,自唐以來便是書香門第。柳永的祖父柳崇,雖終生不仕,卻是“以行義著于鄉(xiāng)里,以兢嚴治于閨門?!逼渌?,皆曾為官。
柳宜,仕南唐,官監(jiān)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柳宣,仕南唐,官大理評事,入宋后,以校書郎為濟州推官,后為大理司直、天太軍節(jié)度判官;柳寘,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柳宏,咸平元年中進士,知江州德化縣,天圣年中,累遷都官員外郎,終光祿世卿;柳寀,官至吏部侍郎;柳察,十七歲舉應(yīng)賢良,侍詔金馬門,官至水部員外郎。
柳永兄弟三人,也都是進士及第。長兄三復(fù),為真宗天禧三年(1019)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次兄三接,與柳永同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都官員外郎。柳氏三兄弟皆才華不菲,號稱“柳氏三絕”。而后輩之中,柳淇、柳悅都是進士,皆有史實可查。
出生于這樣的門庭,柳永有機會飽覽群書,培養(yǎng)其驚世才華。也正因如此,在科場多次敗北之后,他仍能憑借無與倫比的才情,以詞之名,傾倒眾生。
他的人生,無疑是蕭瑟的。
卻也可以說,那樣的人生,是絢爛多姿的。
尋常之人,過不了那種人生。蕭瑟中盡情綻放,并非誰都可以。
柳永周歲時,家里舉行抓周,以預(yù)測他的前程。在他面前,各色器皿里放置了果木、飲食、官誥、筆硯、樂器、書卷、算盤、經(jīng)卷、胭脂等物,他先是抓起了胭脂,柳宜心里不大高興,擔心他長大后在脂粉堆里廝混,有客人趕緊圓場說,這預(yù)示著他將來會娶個才貌雙全的妻子。
其后,柳永才如父親所愿,拿起了筆硯和書卷。作為社會習俗,抓周之事雖無依據(jù),但柳永的人生,的確不曾離開筆墨和書卷。只是,曠世的才華,未能換得人生完滿。
許多年,浪跡人海,他只能焚字取暖。
這世上,多的是殘缺,少的是圓滿。
所謂圓滿,很多時候,不過是無奈的自圓其說。
當然,柳永也不曾離開紅顏。難得的是,在那些滿是脂粉氣的地方,他竟以才華與性情,換得了幾許真情??梢?,煙街柳巷并非只有虛情假意,只是去那里的人們,總是走馬觀花或者逢場作戲罷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柳永三歲。柳宜由費縣移任濮州任城縣令。父母帶著柳永去了任城,幼小的他,開始了人生的旅程。此時的他,尚不知紅塵路遠,更不知世道艱難。他只知道,在父母身邊,有無盡的溫暖和歡喜。
對這個幼子,父母的確是疼愛有加。他不僅長相俊秀,而且天生靈氣十足,可謂人見人愛。父親對他期望甚高,盼著他習得孔孟之道,躋身官場,光耀門楣。所以,早早地開始教他認字。母親劉氏雖然也希望他長大后出人頭地,卻又只愿他快樂地成長。劉氏擅長彈琴吟唱,時常唱些小曲給柳永聽。
外面,是遼闊而厚重的齊魯大地。那里,安放著柳永的幼年時光。原本,他也是喜歡那里的。只是后來,他去了別處,遇見了江南,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最愛的,不是齊魯山川,而是江南云水。
到底,他的生命里,更多的是靈動和婉約。
他鐘情的,是云水相依,是煙雨朦朧。
此時,他還在齊魯大地上,肆意地歡樂著。這幼小的生命,不知道漂泊的味道,也無需知道。那樣的味道,在后來的歲月里,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品嘗。
人間輾轉(zhuǎn)
清如鏡,明如水。
云淡天高,風斜雨細。
童年大抵是這般模樣。見底的是清澈,不見底的是快樂。
往往是這樣,在那樣不識愁滋味的年歲,我們卻總是渴望著長大,長成足以承擔風雨的模樣。而真正長大后,我們又忍不住回味少年時光。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曲折和離亂、紛擾與彷徨。多年以后,懷念著從前的純粹與天真,卻發(fā)現(xiàn),再也找不到了。
人生,都說漫長,其實何其匆忙!
來不及將春花采下贈予光陰,就已是秋月無言了。
柳永的童年,是無比快樂的。有書香墨香,有琴聲雨聲,還有無論陰晴雨雪都不曾離開的呵護備至。大概上天知道他會經(jīng)歷多年寥落,所以為他備了這樣的童年。在這里,他愛上了許多事物,春的花,秋的月,窗前的清風,埂上的落日。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是流水落花的美麗。
那些年,柳永的父親柳宜,雖有晚年得子的喜悅,但總的來說,是不甘和憤懣的。作為南唐降臣,他在大宋朝廷并未得到重用。他在南唐已官至監(jiān)察御史,但在大宋,很多年過去了,他仍舊只是個縣令。
更讓他無奈的是,大宋朝廷對江南偽官,在服侍上也有限制。宋朝官員,按照級別高低,服侍顏色從綠到朱,再到紫色,從顏色很容易分辨官階和資格。但對于江南偽官,無論官職高低,服侍皆為綠色。無疑,這是對降臣們在政治上的歧視。對柳宜來說,那身綠色的官服穿在身上,幾乎與囚服無異。他有著不俗的才學,降宋后卻久居下僚,心里的不甘可想而知。
雍熙四年(987),好友王禹偁來訪,兩人把酒閑談,說起自己在朝廷的境遇,柳宜不勝感慨,王禹偁只好盡力勸慰。若干年前,他們在雷澤相識,雖然相差十四歲,但因性情相投,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時常詩酒往來。
王禹偁,字元之,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出身寒微,據(jù)《邵氏聞見后錄》記載,其父開了個小磨坊,以此為生。王禹偁自幼聰穎,七歲能聯(lián),八歲能詩,九歲能文,被譽為神童。據(jù)說,當時畢文簡(畢士安,后入相太宗)為郡從事,讓王禹偁作《磨》詩,他不假思索地吟道:“但存心里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zhuǎn)身時?!?/p>
畢文簡見他聰明,便將他留于子弟中講學。某天,太守席上出詩句:“鸚鵡能言寧比鳳”,在座無人能對,王禹偁略加思索對道:“蜘蛛雖巧不如蠶”。畢文簡很驚奇,稱贊他有經(jīng)綸之才,必將名滿天下,還贈他貂袍,以“小友”稱呼。
王禹偁性情孤傲,喜歡臧否人物,非儒雅者不交。鄰郡鄆州須城人梁顥,因仰慕其才華,前來求教,竟被他拒于門外。梁顥從此發(fā)奮讀書,后來又來求教,王禹偁大加贊賞。但就是這個耿介傲岸之人,卻與柳宜一見如故,可見后者絕非庸常之人。
太平興國八年(983),王禹偁中進士,其后仕途很是順遂,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入朝拜右司諫、知制誥,次年任大理寺評事。
王禹偁在任時曾明確提出政治改革主張,其主要內(nèi)容與后來范仲淹慶歷新政差不多,可見是個很有見識的人。文學上他主張恢復(fù)唐代詩文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詩歌上他學習白居易,是“白體詩”的領(lǐng)袖人物。王禹偁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詩集》等傳世??梢哉f,王禹偁的高潔品格和文學創(chuàng)作實績,開宋代文學之風氣,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qū)。
王禹偁走后,柳宜仍在考慮自己的前途命運。要擺脫窘境,他有兩條路可以走。首先是參加科舉,成為宋朝進士。與他同為南唐舊臣的鄭文寶,與王禹偁同年中了進士,后來仕途較為通達。而柳宜,許多原因,使他錯過了數(shù)次科考。
于是,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叫閽上書”這條路了。所謂“叫閽上書”,是指官員因冤屈等原因向朝廷申訴。但因為朝廷對江南偽官處處壓制,他擔心因此得罪上級。到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初,朝廷下詔,撤銷對江南偽官服侍顏色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對降臣的態(tài)度有所改觀。
柳宜馬上決定走“叫閽上書”的道路,他帶著三十卷文章去了汴京,上書乞試。這次上書驚動了朝臣,宋太宗聽聞后,命新任宰相呂蒙正召試,后者對滿腹經(jīng)綸的柳宜很是欣賞。最終,柳宜上書成功,被派往荊湖南路全州(今廣西全州)做通判。在那個時代,憑自己的才學得到升遷,無疑是件榮耀的事。
柳宜回到任城,全家都為他的升遷而欣喜不已。按照宋朝制度,包括川峽西路、廣南東西路、福建路、荊湖南路在內(nèi)的八路之地,不許官員攜帶家眷前往,否則將會受到重罰。柳宜去全州任職,只好先送妻子劉氏及柳永等家小回福建崇安五夫里(今福建武夷山市上梅鄉(xiāng)茶景村,茶景村原叫白水村)。
少年柳永,對于齊魯風物,頗有些戀戀不舍。
但那些熟悉的物事,注定要成為他身后的風景。
人生,本就是不停的輾轉(zhuǎn),從此處到彼處,從花開到花謝。
七歲的柳永,對讀書非常感興趣。雖然年歲很小,卻已知曉了不少典故。他遺憾未曾去過太白樓,父親問他原因,他給的答案是,想去看看,當年李白和賀知章飲酒賦詩的地方。接著,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他就背誦起了李白的《贈任城盧主簿》:
海鳥知天風,竄身魯門東。
臨觴不能飲,矯翼思凌空。
鐘鼓不為樂,煙霜誰與同。
歸飛未忍去,流淚謝鴛鴻。
幾天后,柳宜帶著家眷離開了任城。因他為官清正,深得民心,臨走這天,任城百姓紛紛來送行。對柳宜來說,那些年雖然低落,但能受到如此擁戴,也算大慰平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他做到了,所以走得坦然。
離開任城后,柳宜繞道去看了二弟柳宣。此去全州,不知何日能重逢,兄弟兩人十分不舍。但是,身在人間,即使是兄弟手足,也總是各有前程。不愿告別,也總要告別。
只是沒想到,這次離別,竟然是永別。
世事無常,許多事如夢如幻。后會無期四字,往往是經(jīng)不起風雨的。
于是,所有的離別,都帶著幾分絕望。
別了柳宣,柳宜已無牽掛,一路曉行夜宿。在汴京,他受到了故友王禹偁的款待。席間,王禹偁對柳永三兄弟贊賞有加,尤其是對器宇不凡的柳永,格外喜歡。
閑談之時,說到了柳宜將要前往的全州。宋朝時,全州屬荊湖南路,治所在清湘(今廣西全州)。當時,荊湖南路府帥為魏羽,是柳宜的頂頭上司。他也是南唐舊臣,在南唐時,為雄遠軍判官,官職低于柳宜。多年以后,地位與從前相反,所以說起這個話題,柳宜難免有些尷尬。
世間之事,正因為難測,才顯得玄妙。
起落浮沉,循環(huán)往復(fù),有了這樣的變幻,才叫世界。
臨別前,王禹偁寫了篇《送柳宜通判全州序》贈給了柳宜:
河東柳無疑,江左之聞人也。在霸國時,褐衣上疏,言時政得失,李國主器之,累遷監(jiān)察御史,多所彈射,不避權(quán)貴,故秉政者尤忌之。既出為縣宰,所在有理聲。皇帝平吳之明年,隨偽縣官得雷澤之令。
雷澤,仆之故里也。始與之交。逮今幾十五載,連尹三邑。州縣之職,困于徒勞,居低催窮辱之中,有死喪疾病之事,旅鬢生雪,朱衣有塵,知其氣業(yè)者共惜之。
淳化元祀,始以任城宰來抵闕下,攜文三十卷,叫閽上書,且請以文筆自試。天子壯之,下章丞相府。翌日,召試,且舉漢時以粟米為賞罰事析而論之。無疑援筆剖判,燦然成文,吾君吾相,皆以為識理體而合經(jīng)義也。故改官蕓閣,通倅湘源。其官尚卑,其郡亦小,然由文藝而取,故有識者榮之。與夫諂權(quán)媚勢、奴顏婢色、因采風謠司漕運者言而得之者,遠矣……
汴京,對于柳永來說,算是個傷心地。這里的輝煌與煊赫,都是別人的。他有的,是多次折戟科場的失落。他自詡白衣卿相,聽來驕傲,其實滿是苦澀。
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不管后來的人生如何曲折悲寒,至少,此時的他是快樂的。汴京這個地方,來和去,他都是歡喜雀躍的。擦肩而過的人們,絕對想不到,那個被叫做柳三變的少年孩童,未來會成為讓天下人折服的詞人。如今的柳永,還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他將去往南方,在那里繼續(xù)與書為伴。
無需播灑,童年自有云淡風輕。
他的性情,將在南方長成。
少年不見秋涼
我們在時間的琴弦上流浪,聽它莫名彈出的悲傷和歡喜。
世界很大,我們很小,怎么走都走不出滄海桑田。
柳永隨著父親離開了停留未久的京城。那里的繁華與喧嚷,在他身后漸漸沉默。幾番回首,是他對那座城市最初的留戀。他知道,那里有無數(shù)才子佳人在臨風把酒。但他不知道,所有的沉醉與歡顏里頭,都有寂寥。
他要去的,是他的故里福建崇安,那個他未曾踏足的地方。此后的許多年,他將在那里長成我們熟悉的模樣。他的才華,他的孤傲,他的年少輕狂,都會在靜默的日子里,來到生命中。
小住數(shù)日,柳宜領(lǐng)了各項文書之后,便帶著家眷離開了汴京。王禹偁送至東水門,然后與他揮手作別。柳家人所乘的驛船,順汴水而東,有兵丁護衛(wèi),很是熱鬧。柳永三兄弟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在船上跑來跑去,十分熱烈。
離開北方,所見物事,漸漸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韻。對柳永來說,屬于南方的典雅與溫柔,是最入心的。以往他只是聽說,南方風景秀美,如今身臨其中,終于知道,那樣的明山凈水,是值得終身流連的。
終于,他們回到了崇安五夫里。崇陽溪、武夷山,都已等了很久。崇安在閩西,屬建寧府,本來是唐代建陽縣地,五代時偽閩從建陽分出置溫嶺鎮(zhèn),南唐時又改為崇安場。應(yīng)該說,崇安是個鐘靈毓秀之地,周圍有十六山、十五溪、十灘??h南有武夷山,北有黃石山,西有三髻山、百丈山,東有寨山、仙洲山。
位于閩贛邊界的武夷山,素以“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的獨具景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而聞名于世?!叭闼迦缬瘢娣宕洳逄臁?,“有聲欲靜三三水,無勢不高六六峰”的詩句,就是對武夷山水全景式的大寫真。
相傳,遠古的時候,武夷山原本是一片洪荒,處處濁浪橫流,妖獸肆虐,哀鴻遍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后來,彭祖率領(lǐng)彭武、彭夷兩子,以夸父逐日之悲壯,披星戴月,餐風飲露,揮起大鋤治山治水,終于把這蠻荒之地造成一方人間仙境。彭武、彭夷去世后,當?shù)匕傩諡榱思o念這對開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們倆的名字命名此山,稱這碧水丹山為“武夷山”。
武夷山風景區(qū)方圓七十平方公里,有武夷宮、九曲溪、天游峰、桃源洞、天心巖、水簾洞、虎嘯巖、蓮花峰等風景。區(qū)內(nèi)萬千峰巒凝紫疊翠,古木相間,翠竹掩映,整個巖石走向呈昂首向東之勢,如萬馬奔騰,場面極為壯觀,無不給人以恢宏的氣度。
同時,武夷山還是座文化名山。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有詩云:“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被歷代朝野所推崇,道家稱其為第十六洞天。許多禪家名士、文人墨客千里迢迢紛至沓來,在此悟道賦詩。
山在那里,水在那里。風雅亦在那里。
柳永的靈性與才情,都將在這里被深情滋養(yǎng)。
被滋養(yǎng)的,還有他骨子里的率真與狂傲。
在崇尚儒學的崇安五夫里,書香門第柳家頗受當?shù)厝司粗?。柳宜帶著家眷回到故鄉(xiāng),受到了鄉(xiāng)民們的熱情迎接。而柳永,則在那樣的殷勤中,隱隱地感受著入仕帶給人的榮耀感。何為功名,何為利祿,此時他并不懂得。他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會讓人迷惘。他還太小,不曉得榮耀背后的苦楚和寂寞。
這天,是南唐后主李煜離世十二年的忌日,柳宜安排香案,擺好祭品,點起蠟燭,祭奠了自己的舊主。回想這些年的遭遇,不知不覺已是淚眼模糊。
這時柳永悄然走了進來,看到了香案上的那條素絹。素絹上寫著的,是李煜那首《虞美人》。七歲的他,認字不少,但從前所見,都是五言或七言的詩,從未見過這種長短交錯、似詩非詩的文體。父親告訴他,這叫詞,是能上口演唱的詞章,又叫詞曲小令。
次日,柳宜給柳永講了詞,柳永雖然懵懂,卻聽得饒有興趣。
詞這東西,長短平仄,其實都是人生。
縱然深情唱出,也難免在世事悲歡里陷入沉默。
與詞相遇,大概是柳永的宿命。人生起落,風雨飄零,后來的他,都將訴諸詞中。這個叫做長短句的東西,容得下世間所有聚散離合。自然地,也容得下柳永的悲喜。
幾日后,柳宜別了家人,往全州赴任去了。臨行前,他格外囑咐劉氏,要對柳永嚴加管教和培養(yǎng),促其苦讀詩書,劉氏點頭。此后的那些年,她的確做到了,對柳永的教導(dǎo)不曾有絲毫松懈。
聰慧的柳永,也沒讓父母失望。他喜歡讀書,只不過,與所謂的圣賢書相比,他更鐘情的,還是詩詞之類的東西。后來,溫庭筠、李煜等人的詩詞,他讀了又讀,總是愛不釋手。漸漸地,他學會了寫詩和填詞。于是,有了這首《讀史懷今》:
金風送爽入吾廬,緬憶前賢九月初。
借得少陵大手筆,墨香重彩繪新圖。
隔著迢遞山水,遙遙地想念父親,他也會有模有樣地填詞:
登山臨水望春暉,屈指算來數(shù)月離。
閩江水漲鯉魚肥。盼爺歸,菽水承歡媛庭闈。
在私塾里,柳永也因為聰穎和刻苦,最得先生歡心。與同齡孩子相比,他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他喜歡寫詩填詞,自然也喜歡對對子。老師出上聯(lián):“嶺上古松,仰著龍頭望月”,他對下聯(lián):“園中新柳,鉆出鳳尾朝天”;老師出上聯(lián):“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他對下聯(lián):“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偶爾,回到家里,母親也會試他的天賦。就像那日,母親出了個上聯(lián):“風吹鐘聲花間過,又香又響”,柳永想了片刻,便對出了下聯(lián):“月照螢燈竹邊明,且亮且涼”。
在母親的熏陶下,柳永還學會了樂理和識譜。劉氏的外祖父是唐代著名樂師雷海青之后,她從小就隨舅舅學習音樂知識。她不僅教柳永樂理,還教會了他吹笛。崇安是樂曲盛行之地,婚喪嫁娶都要奏樂。柳三變經(jīng)常觀看,受到熏陶,由識譜進而學會了記譜和自創(chuàng)新聲。
都說命運是羈絆,其實,命運也是公平的。
它給你風雨,或許是為了讓你看見風雨中的美麗。
它給你春花,或許是為了讓你體會落花時節(jié)的凄涼。
對柳永來說,愛上填詞是幸運的,他可以在那些長長短短的字句里,安置許多東西,比如情深,比如緣淺,比如古道殘陽。但別忘了,因為填詞,他的人生默然間,步入了荒野?;ㄔ轮拢瑸榧t顏填詞作曲,聽來風流瀟灑,心底的無奈,只有他自己清楚。此時,他只是單純地愛著填詞這件事。
柳宜時常寄回家書,詢問柳永三兄弟的學業(yè)情況。劉氏在回信中,將柳永鐘情于詩詞的情況據(jù)實以告。柳宜很擔心,詩詞雖被許多人喜愛,也是怡情悅性之事。然而,對于科舉,詩詞幾無用處。他希望柳永才華橫溢,但他更希望,這個天性聰穎的孩子,能夠笑傲科場,在仕途揚帆。
柳宜知道,若要在科場功成名就,就必須認真學習儒家典籍。他寫信告訴劉氏,要嚴厲管束柳永,讓他專心攻讀經(jīng)史子集。于是,劉氏找了位尹先生做西席,悉心教導(dǎo)柳永三兄弟。善于思考的柳永,總喜歡問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孔子既然是圣人,為何不能將魯國治理好;比如,顏淵那樣好學,為何會短命而亡;比如,窈窕淑女,為何君子好逑,又為何輾轉(zhuǎn)反側(cè)。他的聰慧,讓先生欣慰;但他所提的問題,卻讓先生頭疼不已。
閑暇之余,柳永也會隨幾位叔父去游山玩水。崇安的山水草木,與這少年燦然相逢,彼此都不陌生。山的厚重,水的清澈,風的靈動,雨的跳脫,被這少年銘記于心。他恨不得,將崇安的十六山十五溪,連同武夷山的三十六峰,盡數(shù)游遍。
故事里,楊柳依依,流水脈脈。
少年時節(jié),不見秋涼。
生命自有來去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柳宜以贊善大夫調(diào)往揚州任職。
隆冬時節(jié),赴揚州任職的柳宜路過崇安與家人團聚。期間,問起三個兒子的志向,柳永先說要做個詞人,然后才說,要考取功名,光耀柳家門楣。
按照規(guī)定,去揚州任職是可以攜帶家眷的。不過,劉氏這年已經(jīng)五十四歲,不愿再四處漂泊,最終決定,柳宜帶著三復(fù)和三接前往揚州,柳永因為年歲小,留在崇安陪伴母親。對于揚州,對于江南,柳永神往已久。在前人的詩里,他無數(shù)次與江南面對面。只是,他雖想同往,但父母既已決定,他也不能違拗。
臨行前,長兄三復(fù)買了支簫,次兄三接買了支笛,送給柳永。他們知道,這個弟弟喜歡填詞度曲,簫笛是必不可少的。柳宜則嚴肅地告訴柳永,要飽覽群書,認真學習經(jīng)史百家典籍,寫詩填詞只能當做閑暇之趣。
此前,弟弟柳宣去世。所以,柳宜是帶著傷感前往揚州的。他沒想到,幾年前那次離別,竟然是訣別。歷經(jīng)世事變幻的他,心里很清楚,生老病死,離合聚散,都是必然的事情,誰也沒有辦法。但是,胞弟離世,他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淡然視之。
到了揚州,遇見了溫婉的江南,他的感傷消減了不少。
是個春天。鶯飛草長,染柳煙濃。
雖然在官場混跡多年,但柳宜畢竟也是文人,面對秀色江南,他也有些欣喜。偶爾,行走在山間水湄,他也會吟幾首詩,聊慰平生。
更讓他欣喜的是,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故友王禹偁來到了揚州。原來,淳化元年(990),送柳宜赴全州之后不久,王禹偁就因抗旨為友人辯護,于次年秋天被貶外任,降為商州(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
淳化四年(993),王禹偁移官解州(今屬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隨即召回,任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學士,后以謗訕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次年改知揚州。
故友重逢,自是相見甚歡。此時,把酒閑話人生,倒是王禹偁有更多的感慨。這時期,柳宜請僧人神秀為自己畫了像,托人帶回故鄉(xiāng),以慰母親倚閭之思。王禹偁為畫像寫了《柳贊善寫真贊并序》:
河東柳宜開寶末以江南偽官歸闕下,于后吏隱者二十年,年五十有八矣。堂有母思見其而,而不得歸,浮圖神秀為寫其真,使其弟持還,以慰倚門之望,又從予乞贊。
贊云:好君好道,氣形于貌。鶴瘦非病,松寒不槁。赤紱熒煌,白須華皓。秀師援毫,寫于霜縞。杜口慎微,虛心養(yǎng)浩。寄獻高堂,足慰親老。
至道三年(997)初,柳宜由贊善大夫遷殿中省丞,由揚州赴京任職,王禹偁贈他《寒食詩》,稱他為殿省柳丞。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太子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五月,真宗召求直言,王禹偁在揚州上疏陳冗官冗兵之弊。同月前后,因真宗始政,新皇御極,舉國稱賀,因此柳宜又遷國子博士。這期間,王禹偁有和柳宜《賀國子柳博士喜晴見贈》詩。同時,應(yīng)柳宜之請,為其父柳崇撰《墓揭銘》。
霖霪為害正憂農(nóng),昨日陰云散碧空。
潑刺退灘魚失水,啁啾高樹鳥知風。
洗開霽月嬋娟色,放出秋花菡萏紅。
勞寄新詩曲相賀,由來災(zāi)異系三公。
現(xiàn)在,遠在福建崇安的柳永,還在書海中暢游。
風清月近,紙香墨飛。他還是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年。
外面的世界,晴好或風雨,明媚或黯淡,似乎都與他無關(guān)。
他記得父親的教誨,知道父親對他期望甚高,所以對學業(yè)不敢有絲毫懈怠。尹先生對柳永的教導(dǎo),亦是十分上心,唯恐誤人子弟。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柳永父母對這個幼子寄予厚望,還因為柳永天資很高,而尹先生是個惜才之人。
尹先生告訴柳永,柳家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講究的是正統(tǒng),科舉取士講究經(jīng)史策論,所以作為讀書人,必須博學,多讀經(jīng)史。
他說,作為文人,要涉獵廣泛,博古通今,更要有顆正直和慈悲之心。自然地,他也告誡柳永,詞這東西,只適合偶爾怡情,不能太過沉湎,更不能沉迷于韓偓、溫庭筠等人的香奩詩詞之中。
尹先生對柳永的期望是,既要做個博學正統(tǒng)的文人,考取功名,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能精于詩詞,取百家之長,開詞壇新風。那些年,柳永在熟讀經(jīng)史的同時,對《漢書》中的《藝文志》和《樂府雜錄》反復(fù)鉆研,對音樂的愛好與日俱增。
尹先生雖然不茍言笑,但是對詩詞和音樂都頗有造詣。他見柳永喜好詞曲,并且有極高的悟性,便在閑暇時悉心指點。如此,柳永的詞曲創(chuàng)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當時的崇安,屬建州管轄,那里可謂文風昌熾,《嘉靖建寧府志》記載:“建州(今福建閩江流域)至宋而諸儒繼出,蔚為文獻名邦……家有詩書,戶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睋?jù)唐圭璋先生《兩宋詞人占籍考》記載,兩宋詞人有籍歷可考者七百余人,其中福建就有九十多人,僅次于浙江和江西。柳永生于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從小養(yǎng)成功名用世之志,自然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古代的讀書人,除了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似乎也沒有其他路可走。只不過,因為仕途險惡,處處可見曲意逢迎和爾虞我詐,總有人在歷經(jīng)宦海浮沉之后,漸漸淡了功利之心,選擇了退隱。
在讀書這件事上,柳永是很刻苦的。據(jù)說,他幼年每晚燃燭夜讀,后來當?shù)厝司桶阉x書處附近的山命名為蠟燭山、筆架山。那時候,他立志功名。后來的幾十年,始終不曾放下。
他想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亦想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他深信,某年某月某日,黃金榜上會有他的名字。就像許多天賦超群的少年,讀著詩書,帶著幾分輕狂,遙望自己的未來。十幾歲的柳永,滿身的書卷氣,走在人群中,是令人側(cè)目的翩翩少年。課讀之余,柳永仍會與同齡的少年們,或幾個表兄弟,暢游故鄉(xiāng)山水。骨子里,他是喜歡自由,不喜拘囿的。山間林下,竹石泉流,都讓他流連忘返。應(yīng)該說,每個人都喜歡無拘無束,如果可以,誰都不愿身在樊籠之中。
但這世界,并沒有絕對的自由。
紅塵萬丈,以及日日流走的光陰,本就是無法逃出的囚籠。
世事阡陌,名利是非,更是讓人難以自拔。
其中,只有少數(shù)人放下,大多數(shù)人越陷越深。
柳永的母親劉氏信佛,常在柳永的陪同下去中峰寺燒香禮佛。中峰寺在中峰山之麓,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中峰山有“一峰奇秀,特出眾山之表”之美譽。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柳永再游中峰寺,寫了首《題建寧中峰寺》。
攀蘿躡石落崔嵬,千萬峰中梵室開。
僧向半空為世界,眼看平地起風雷。
猿偷曉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檻來。
旬月經(jīng)游殊不厭,欲歸回首更遲回。
就這樣,在平平仄仄之間,在經(jīng)史子集里頭,少年柳永流放著時光。漸漸地,時光將他雕琢成了才子模樣。每寸光陰,他都不曾虛度。光陰也不曾辜負這少年,給了他爛漫,給了他清淺,還給了他日暖風和。然而,后來的歲月里,光陰給他的,卻是荒煙蔓草,和滿懷的蕭索。許是因為,星月少年時,光陰給他的太多。
我們,敵不過光陰,只好學著與之溫和相處。
其實,光陰從未與我們?yōu)閿?。青春散場,年華老去,都是必然。
生命自有來去,時光只是雕刻。
詞里人生
柳永的人生,煙云多于清朗,寂寥多于自在。
他在梗上筑夢,又在人海漂泊。那場旅行,走得凄涼。
終于發(fā)現(xiàn),閱盡詩書,也未必能躍過龍門;看透云煙,也未必能守得月明。世間之事,如意者少,失落者多。很多時候,苦心的尋覓,不過是為了對自己有個像樣的交代。
他大概會慶幸,愛上了那種叫詞的東西。悲傷與落寞,都可以交給筆墨,落在紙上成為詞句。想必,填詞的時候,他是帶著幾分歡喜的。因為,他可以與詞中的自己,把酒言歡。因為是詞人,縱然落花滿地,人生也不會蒼白。
詞是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形成于隋唐,五代十國后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diào)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平仄上都有規(guī)定。
詞最早來自民間。據(jù)記載,民間產(chǎn)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在唐代,民間的詞大都反映愛情相思的題材,所以在文人眼中難登大雅之堂,被視為詩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shù)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偶爾寫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自然風格。
唐末和五代時的詞,大都脂粉氣濃厚。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題材比較狹窄,以綺麗閨閣為主,常被稱為艷科。溫庭筠是首位大力填詞的文人,存世的詞約七十首。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尤其是被俘后的詞,開拓了新的深沉的藝術(shù)境界,給后世詞人以強烈的感染。
詞入宋,發(fā)展到鼎盛狀態(tài),成為一種完全獨立并與詩體相抗衡的文學形式。北宋詞的主流依然是沿襲晚唐五代,吟風弄月,注重詞的抒情性與音樂性,如晏幾道、張先等。但北宋還有些詞人,如柳永、蘇軾等,從詞風詞境入手,著意詞體的變革。
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漁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筆淋漓,墨濃意酣,詞調(diào)慷慨蒼涼,境界開闊悲壯,感情抑郁深沉,揭開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的序幕。
南渡后的詞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tài)度與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為宋詞的繼續(xù)發(fā)展發(fā)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親身經(jīng)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生活際遇、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巨變,詞也由明麗清新變?yōu)榈突层皭潯⑸畎牍?,但詞的本色未變。后來,辛棄疾和姜夔等人,又創(chuàng)造了宋詞新的繁榮時期。經(jīng)歷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詞這種文學形式重又繁榮,出現(xiàn)了納蘭性德、陳維崧、朱彝尊等詞人。
寫詩填詞,或許只適合消遣。
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雕蟲小技。
的確,寫千首詩,填萬闕詞,也未必能換得功名利祿。但那又怎樣?風前月下,一壺酒,幾行詩,寫人生滋味,敬歲月無聲,也算是浮世清歡。
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我以為,有情懷,有滋味,才算是活著。
如此,縱然身在塵埃,亦能寂靜歡喜。
柳永鐘情于填詞,很簡單,很純粹。他喜歡將自己放置在平仄與韻律之中,看云來云去。只不過,少時的他,很多時候只是將所見之物,或磅礴,或清淡,或絢麗,或幽雅,記之以文字。雖然不失美感,細讀之下,卻只是泛泛之作,總覺得少了些味道。
蹙破眉峰碧,纖手還重執(zhí)。鎮(zhèn)日相看未足時,忍便使,鴛鴦只。
薄暮投村驛,風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
這是宋代無名氏所寫的《眉峰碧》。據(jù)王弈清《歷代詞話》卷四記載,柳永少年讀書時,將這首詞寫在墻壁上,反復(fù)吟誦,后悟體詞章法。一妓向人道云:“柳三變于此并頗變化多方也?!比凰斐伞巴吞秕鑿健?。
據(jù)說,柳永詞名遠播后,將這首詞吟誦給相好的歌妓。后來,這個并未在柳永風流故事中出現(xiàn)的女子,將此事告訴了他人。很快,這則軼事就在坊間流傳了起來?!睹挤灞獭繁臼浅绨伯?shù)氐拿裰{小曲,就這樣一夕之間傳遍大街小巷。甚至,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還曾派人去尋訪這首詞出自何人之手。
不論柳永是否因此詞而領(lǐng)悟作詞章法,反正后來他終于懂得了,詞之所以美,是因為有情感在其中。反之,文字再華美,格律再工整,典故再豐富,讀來仍是索然無味。愛與恨,悲與喜,訴諸字句,所填之詞方能有翩然風情。
大約在咸平三年(1000)前后,柳永游覽了武夷山的九曲溪。九曲溪發(fā)源于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經(jīng)星村鎮(zhèn)由西向東穿越武夷山,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而得名。
九曲溪碧波蕩漾,清澈晶瑩;時而平緩,時而湍急,有的地方淺至腳踝,有的地方則深不見底。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的景致。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既可聽溪聲,又能觸清流。歸來之后,興之所至,柳永寫了幾首《巫山一段云》。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穩(wěn)破非煙,何處按云軒。
昨夜麻姑陪宴,又話蓬萊清淺。幾回山腳弄云濤,彷佛見金鰲。
清旦朝金母,斜陽醉玉龜。天風搖曳六銖衣,鶴背覺孤危。
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guān)齊閉。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茅。
蕭氏賢夫婦,茅家好弟兄。羽輸飆駕赴層城,高會盡仙卿。
一曲云謠為壽,倒盡金壺碧酒。醺酣爭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這幾首詞,雖是寫景之作,盛贊武夷山水猶如神仙境界,但是融入了神話傳說,頗顯得飄逸清致。其中,那些波詭云譎的想象,甚至有韓愈和李賀的味道。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云:“詩有游仙,詞亦有游仙。人皆謂柳三變《樂章集》工于閑帳淫蝶之語,羈旅悲怨之辭,然集中《巫山一段云》詞,有飄飄凌云之意,人所未知也?!睘榱思o念柳永,這幾首詞如今刻于武夷山幔亭峰下。
縱情山水,吟風弄月,這是柳永最喜歡的。當然,出身仕宦之家,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雖迷戀填詞,卻時刻不敢忘記父親的教導(dǎo)和期許。他每日穿梭于百家典籍,學習經(jīng)史,只為他日皇榜高中。他天性狂放,不似追名逐利之人,但他,必然要帶著這樣的重量上路。
咸平元年(998),柳永的叔父柳寘和柳宏秋闈得中,同登進士榜。后來與柳永為忘年之交的孫何,其胞弟孫僅也在這年進士及第,兩家從此有了交往。
這年,王禹偁因預(yù)修《太祖實錄》,直書其事,被當時宰相彈劾,次年被貶出知黃州。臨行,柳宜冒著得罪權(quán)臣的危險,將故友送至汴京東水門。兩年以后,王禹偁改知蘄州(今湖北蘄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柳宜悲痛欲絕。
南方,少年柳永仍在苦讀詩書經(jīng)史。對他來說,宦海、滄桑這樣的字眼,還太陌生。遙望遠方的時候,他想的更多的,是春風得意,是笑看關(guān)山。
他只是,偶爾走出去,到山水之間。
偶爾,臨著風,填幾首詞。
簾下清歌簾外宴。雖愛新聲,不見如花面。牙板數(shù)敲珠一串,梁塵暗落琉璃盞。
桐樹花深孤鳳怨。漸遏遙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腸先斷。
愛上填詞,于是紅塵鬧市,他有了寄身之所。
很多時候,可以讓我們停泊的,不是廣廈華宇,不是小徑香園。
或許只是,半畝心田,一蓑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