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圣地亞哥島——佛得角群島的主島

哈佛百年經典(33卷):比格爾號上的旅行 作者:(英)達爾文 著;(美)查爾斯·艾略特 編; 蔣櫓 譯


第一章 圣地亞哥島——佛得角群島的主島

普拉亞港——大里貝拉——含有浸液蟲的大氣中的粉塵——海兔和章魚的習性——圣保羅巖,非火山巖島嶼——罕見的硬殼——昆蟲是島嶼上的最初移居者——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巴伊亞——磨光的巖石——刺鲀的習性——海生的絲藻與浸液蟲——海水變色的原因英國女王陛下的軍艦、十門大炮式的雙桅橫帆船比格爾號,兩次起航皆因西南大風受阻,被迫返航后,又于1831年12月27日,在菲茨·羅伊艦長的指揮下,從德文波特港出發(fā),正式開始了這次遠航。這支探險隊的任務是去完成從1826年到1830年探險隊對巴塔哥尼亞和火地島的測繪工作,進行智利、秘魯海岸和太平洋一些島嶼沿岸的測繪工作,還要進行一系列的環(huán)球精密時計的測量工作。1832年1月6日,我們到達特內里費島。由于害怕帶來霍亂,當?shù)厝司芙^我們上岸。第二天清晨我們遠望太陽從大加那利島崎嶇的輪廓后面升起,突然染紅了特內里費的頂峰,而特內里費島低矮的部分依然籠罩在清晨的薄霧中。這是這次航程中,第一個難忘又愉快的日子。1832年1月16日,我們停靠在佛得角群島的主島圣地亞哥島的普拉亞港。

從海上望去,普拉亞港四圍一片荒涼。過往年代的火山噴發(fā)和酷熱的熱帶陽光,使大多數(shù)地方的土壤不適于植物生長。這里臺地層層相連,點綴著一些圓錐形山丘。遠處,高聳的山峰犬牙交錯。透過薄霧望去,此景極富情致。的確,要是一個人初次登島,第一次漫步在這里的椰子樹林中,定能覺得自己是多么幸運!通常這個島會被認為難以使人產生興致,但對于只熟悉英國風景的人來說,這塊過去可能有很多植物卻遭到破壞的貧瘠的新奇土地擁有別樣的壯麗。寸草不生的火山熔巖覆蓋的原野,竟然還有成群的山羊和幾頭牛艱難地維持著它們的生命。這個地方很少下雨,但是每年有一段較短的時間要下暴雨,雨后很快就有淺的植物從各處巖石的裂縫里生長出來。這些植物很快就會枯萎,而動物就靠這些自然形成的干草來維持生活?,F(xiàn)在這地方已經一整年沒下過雨了。在這座島嶼被發(fā)現(xiàn)時,普拉亞港附近區(qū)域都有綠樹覆蓋,由于這里曾經遭到不顧后果的破壞,就使它也像圣赫勒拿島和加那利群島里的一些島嶼一樣,幾乎變成了不毛之地。寬闊、平坦的谷地覆蓋著濃密的不長葉子的灌木叢,很多河谷一季只有幾天河道里有水。有極少數(shù)的生物棲息在這些河谷里。最常見的鳥是翠鳥,它溫馴地坐在蓖麻的枝頭,從那里突然飛出,撲向蚱蜢和蜥蜴。它有亮色的羽毛,但沒有歐洲的品種那樣漂亮。它在飛行、生活方式和居住環(huán)境方面,也和歐洲品種有著明顯的不同,通常居住在干旱的河谷地帶。

一天,我和兩個軍官一同騎馬到一個位于普拉亞港東面幾英里的村鎮(zhèn)大里貝拉去。沿路一帶呈現(xiàn)出一片毫無生機的景象,在我們到達圣馬丁河的河谷時,這里卻是一片欣欣向榮。因為有一條小河,沿河兩岸就形成了一塊草木繁茂的地帶。走了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大里貝拉,令人驚奇的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廢棄要塞和一座大教堂。在這個小鎮(zhèn)的港口還沒有淤塞前,它是島上最重要的地方,現(xiàn)在它顯得有些凄涼,但仍有著非常獨特的景致。我們找來一個黑人牧師做向導,又請了一個曾參加過伊比利亞半島獨立戰(zhàn)爭的西班牙人來做翻譯,一同去參觀當?shù)氐囊恍┓课?。其中有一個古老的教堂,那兒是島上的總督和司令官死后的埋葬之地,有一些墓碑上面還刻著16世紀的日期。在這個幽閉的地方,只有這些紋章的裝飾物,才會使我們想起歐洲。這個教堂或稱小禮拜堂,構成了庭院房屋的一邊,一大叢香蕉樹生長在庭院中央。教堂對面是一所醫(yī)院,收容著十幾個面容痛苦的病人。

我們回到當?shù)匾患衣灭^吃晚飯,這時一大群皮膚極黑的男人、婦女和小孩聚集在一起觀望著我們。我們的同伴十分高興,無論我們講什么話或做什么事情都會引來他們熱烈的笑聲。在離開小鎮(zhèn)前,我們去參觀了那里的大教堂。那個大教堂看起來還沒有小教堂那樣富裕,卻有一臺小風琴可以夸耀,它能發(fā)出非常不協(xié)調的聲音。我們贈送黑人神父幾個先令,而那個西班牙人則輕拍著他的頭,非常直率地說,他認為膚色已經不再使他們之間有什么差別了。隨后我們就策馬盡情飛奔,返回了普拉亞港。

又有一天,我們騎馬來到了圣多明戈村,它位于這個島的中心地帶。在我們經過的一處小平原上,長著幾棵矮小的金合歡樹。它們的樹尖已經被年復一年的信風吹彎了,都向著同一個方向,有些樹尖甚至彎曲到和樹干成直角了。它們的樹枝都朝著東北偏北和西南偏南的方向,這些天然的風向標表明了信風的主導方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行人留下的痕跡很少,以至于我們就在這里迷了路,一直走到了芬蒂斯——直到我們到達芬蒂斯后才發(fā)覺這件事。但隨后,我們反而因為走錯了路感到高興。芬蒂斯是一個漂亮的村莊,周圍小河環(huán)繞,這里的一切都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事實上也有一個例外,這里的黑人小孩完全赤身裸體,看起來非常可憐。他們正拖曳著一捆捆的木柴,那些木柴捆足有他們半身子大小。事實上,這里的居民應該更加富裕一些。

在靠近芬蒂斯的地方,我們看見一大群珍珠雞,數(shù)目有50-60只。它們是一種非常警覺的鳥,人們無法接近。它們躲著我們,像是松雞在9月的下雨天那樣,仰起頭奔跑著,要是我們再繼續(xù)追趕,它們就會拍著翅膀迅速高飛。

對比全島其他地方的荒涼,圣多明戈的風景美得出人意料。這個村子位于一個山谷的底部,由層次分明的熔巖圍繞著。黑色的巖石和翠綠的植物形成鮮明的對比,植物沿溪流在兩岸延伸,溪水清澈。我們碰巧遇到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整個村子里都聚滿了人。在回去的路上,我們遇上了一群年輕的黑人姑娘,她們約有20個人,穿著別有韻味的衣裳,黑色的皮膚和雪白的衣裳襯托著花頭巾和大披巾,顯得非常美麗。當我們走近她們身旁時,她們突然轉過身來,披巾飛揚,熱情奔放地高唱起一支山歌,用手掌在大腿上敲擊出拍子。我們擲給她們一些錢,她們就用一陣陣笑聲來接受這些銅幣。在她們又唱響的悠揚的歌聲里,我們離她們遠去了。

一天早晨,天空一碧如洗,遠處的景物也異常清晰。遠處的群山輪廓分明地投映到深藍色的背景上面,這種景象和英格蘭的情形很像,我由此推測這里的空氣飽含水分,濕度很大。但是,實際情況截然不同,溫濕度的差數(shù)是29.6℉。這個差數(shù)要比我在前幾天早晨所觀測到的數(shù)字幾乎大一倍。這種不尋常的空氣濕度,和接連不斷的雷雨有關。在這種天氣狀況下,能夠看到這樣的空氣明朗度,難道不是一種罕見的現(xiàn)象嗎?

通常這里的天氣總是多霧,這是難以覺察的細粉塵造成的,有人發(fā)現(xiàn)這種微細的粉塵會對天文儀器造成輕微的損傷。在我們到達普拉亞港的前一天早晨,我曾收集了一小包這種褐色的粉塵,這種粉塵顯然是隨風吹來,被桅桿頂端風向標的薄紗布過濾出來的。賴爾先生曾經送給我四包粉塵,這種粉塵是降落在離這些島嶼北面幾百英里以外的一艘船上的。我把這5包粉塵交給埃倫貝格教授,他觀察到這種粉塵主要由一些硅質貝殼的浸液蟲和硅質組織的植物所構成。在我送給他的5包粉塵里,他已查明至少有67個不同的有機體類型!除了兩個海生種以外,其余全部是淡水生物。我看到過至少有15個不同的粉塵報告,全部來自遙遠的大西洋上的艦船。根據(jù)這種粉塵降落時的風向和降落時間來判斷,我們有把握說這種粉塵全部是熱風從非洲吹來的??墒?,這里有一個異常的情況,雖然埃倫貝格教授知道很多非洲特有的浸液蟲種,卻沒有從我送給他的粉塵中找出一種非洲的浸液蟲來。相反,他卻從這種粉塵中找到兩個他所知道的迄今只生長在南美洲的浸液蟲種。這種粉塵沉積的數(shù)量大得把船上的所有物品都弄污了,并且還弄傷了人的眼睛,甚至有船只因為塵霧昏暗而發(fā)生過擱淺。在離開非洲海岸幾百英里甚至1000多英里的地方,在南北600英里的范圍內,也常有粉塵降落到船上。在一艘離非洲大陸300英里的船上所收集到的粉塵里面,我十分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一些超過千分之一平方英寸的石頭顆粒,它們和更細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在親眼見到這個情況后,就不會對隱花植物非常輕小的孢子能夠通過空氣傳播感到驚奇了。

這個島的地質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在這個港口入口處的海崖面上,可以看到有一條完全水平的白色帶子沿著海岸延伸了好幾英里,它位于水面上45英尺的高度。經檢測,這個白色地層是由含有石灰質的物質構成的,地層里埋藏著無數(shù)軟體動物的貝殼,現(xiàn)在它們中的極大部分仍舊生活在附近海邊。這個地層覆蓋在古老的火山巖上,在它的上面還有玄武巖的巖漿流覆蓋著,大概就在白色的貝殼石灰?guī)r層伸入海底時,這種玄武巖層就流入了海底。追蹤這些變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上層極熱的火山熔巖覆蓋到這種疏松的物質上面時,就使下面的疏松物質發(fā)生變化,這種疏松物質有一部分轉變?yōu)榻Y晶的石灰?guī)r,另外一部分則轉變?yōu)橹旅艿挠邪唿c的巖石。在石灰?guī)r被巖漿流下面的石渣碎片圍住的地方,它就轉變成一團團美麗的、呈輻射狀分布的纖維,看上去很像霰石。熔巖層抬升成連續(xù)的略微傾斜的平地,一直到它的內部,這里正是熔巖的洪流最初流出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在圣地亞哥島上還沒有火山活動的跡象。在很多紅色熔渣山丘罕有火山口的形狀,但是在海邊還能夠辨明一些較近時期流出的熔巖層,它們形成了懸崖,低于較早流出的巖層,但是伸入海里要遠一些,因此就可以根據(jù)懸崖的高度來粗略估計熔巖流出的年代。

在停泊期間,我觀察了幾種海生動物的習性。巨大的海參是最常見的海生動物。這種軟體動物約有5英寸長,身體是暗淡的黃色,帶有紫色的紋理。它的身體兩側和足的邊緣,長著寬大的皮質褶襞,它們有時似乎有著換氣扇的功用,讓水流經背鰓或肺部。它食用柔軟的海藻,這些海藻生長在混濁的淺水區(qū)的巖礁中。我曾在它的胃腔里發(fā)現(xiàn)幾粒小鵝卵石,就像在鳥的胃里一樣。當這種海參受到驚擾,就會分泌一種很鮮艷的紫紅色的液汁,把周圍一英尺范圍內的水都染上這種顏色。除了這種防護方法,它全身都覆蓋著一層辛辣的分泌物,類似僧帽水母所產生的分泌物,能使其他動物產生強烈的刺痛感。

有幾次,我?guī)е鴺O大的興致觀察了章魚或烏賊的習性。盡管這些動物通常陷在那些退潮后所存留下來的水坑里,但要捉住它們并不容易。依靠它們的長觸手和吸盤,它們能把身體縮進非常狹窄的巖石縫隙里,一旦它們縮進去固定好身體,就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它們拖曳出來。在其他時候,它們就尾部向前,以箭一樣迅速的速度,從水坑的一邊竄向另一邊,同時立刻釋放出黑色的墨汁把水變混濁。這些動物還有一種極不尋常的掩人耳目的能力,就是能夠像變色龍一樣改變它們身體的顏色。它們似乎能依所經過地方的環(huán)境特點改變皮膚顏色:在深水里,它們的色澤一般是褐紫色,但在海底的沙灘上或淺水里,這種暗黑的膚色就變成淡黃綠色了。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淺灰色,呈黃綠色是因它的身體上有無數(shù)細小的鮮黃色斑點:淺灰色的強度在發(fā)生著變化,而細小的鮮黃色斑點則交替地出現(xiàn),有時完全消失,有時又再次顯現(xiàn)出來,就像是有很多云塊不斷地通過它們的身體,這些云塊的顏色在從風信子紅到栗褐色之間變化著。它們身體的任何部分,在遭受到微弱的電流沖擊后,就會變成黑色。在用針去撓劃它們的皮膚時,也會有同樣的結果,只不過程度要淺一些罷了。換句話說,這些變幻著的云塊就好像是臉部的顏色變化一樣。據(jù)說這是由于經常交替地擴大和收縮那些細小氣泡而產生的,氣泡中含有各種不同的有色液汁。

在游動和靜伏在海底時,章魚都表現(xiàn)出和變色龍一樣的能力。我對一條章魚使用不同手段來偽裝自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它似乎完全意識到了我在觀察它。它一段時間一動不動,接著又悄悄地前行一兩英寸,就像躲著貓的老鼠一樣。它不時地變幻著自己的顏色,慢慢移動,直到到達深一些的水域,就飛一般地逃離,在身后放出一股暗色的“墨汁”來遮掩住它鉆進去的洞口。

在觀察這些海生動物的時候,我在離水面約兩英尺高的巖石海岸邊垂下頭去,不止一次被噴射出的水流擊中,同時還伴有輕微的摩擦聲。最初我不清楚那是怎么一回事,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原來是那條章魚在噴射水流。雖然它隱藏在洞里,但它噴射的水流能命中我的臉。毫無疑問,章魚擁有噴射水流的能力,在我看來它能做出相當準確的瞄準動作,是直接使用了位于身體下側的管子——虹吸管。這些動物無法做出抬頭的動作,也沒法在陸地上爬行。我觀察了一條我放進船艙里的章魚,它能夠在黑暗中發(fā)出微弱的熒光。

圣保羅巖——2月16日早晨,在橫渡大西洋的途中,我們停泊在圣保羅巖島嶼附近。這個由巖礁聚集而成的島位于北緯0°58′、西經29°15′。圣保羅巖離美洲海岸540英里,離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350英里。這個島的制高點只有海拔50英尺高,全島的周長還不到四分之三英里。這一小塊陸地是從大洋的深處陡峭地上升到海面上的。它的礦物構成也不單一,有些地方的巖層是石英質的,另一些地方的巖層則是長石質的,包含有蛇紋石的稀疏紋理。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就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里所有遠離大陸的小島,除塞舌爾群島和這個陡峭的小島外,我認為都是由珊瑚蟲或火山噴發(fā)物構成的。這些島嶼的火山性質顯然是相同的原因所導致,結果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存的活火山,或分布在海岸附近,或坐落在大洋之中的島嶼上。

圣保羅巖的巖石從遠處看起來呈光亮的白色。部分原因是大群海鳥糞便的反光,部分原因則是有一層堅固地附著在巖石表面上有的涂層,這個涂層有珍珠光澤。用放大鏡來檢測這一涂層,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由無數(shù)極薄的層次所構成的,它的總體厚度約為十分之一英寸。涂層里包含很多動物性物質,無疑它的產生是鳥糞受到雨水或水霧作用的結果。在阿森松島和阿勃羅爾霍斯群島上的一些海鳥糞下面,我曾發(fā)現(xiàn)一些鐘乳石狀的分支體,它們也像這些巖石上面的白色薄層一樣,以相同的方式形成。這些分支體在整體外表上很像珊瑚藻科植物的某幾個種(屬于堅硬的石灰質海藻的一科),以至于在不久前我草草地查看自己的標本時,都沒有覺察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支體的球形端部呈珍珠般的質地,就好像牙齒上的琺瑯質一樣,但它堅硬到能夠劃傷玻璃板。

順便提一下,在阿森松島海岸上的一處地方,有一個很大的貝殼沙土堆積地,在海潮能夠達到的崖石上面,海水沉積出一層結殼,它的形態(tài)很像木版浮雕呈現(xiàn)出的樣子。我們還常??梢栽诔睗竦难卤谏峡吹侥承╇[花植物,它們的葉狀體表面美麗光滑,暴露在光照下的部分顯現(xiàn)出一種墨黑色,而處在崖石突出部分下面的陰暗部位只是顯現(xiàn)出灰色。我曾把這種結殼的樣品送給幾個地質學家看,他們竟然都認為那是火山噴發(fā)出的物質或者是火成的物質!按照這種結殼的硬度與透光性和它的光滑程度來看,它等同于海生榧螺屬的最美麗的貝殼。按照它發(fā)出的惡臭和在吹管作用下褪色的情形來看,它跟現(xiàn)代海生軟體動物的貝殼十分類似。此外,眾所周知,在海生貝殼類軟體動物的身上那些通常由腹部外套膜覆蓋著和遮蔽著光線的貝殼部分,要比完全暴露在光線下的部分蒼白一些,這就跟上面所說的結殼的情形一樣。當所有動物的堅硬部分,像骨頭和貝殼,都含有鈣元素,無論是磷酸鹽或者是碳酸鹽,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理學上的情況: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物質要比牙齒的琺瑯質堅硬些,其有色的表面跟活的軟體動物的貝殼一樣光滑,它們通過無機方法再造了死的有機物,在外形上還模仿了幾種低等植物的形態(tài)。

我們在圣保羅巖上只發(fā)現(xiàn)兩種鳥類——海鵝和白頂黑燕鷗。前者是塘鵝的一個個種,而后者是燕鷗的一個個種。這兩種鳥性情溫馴、腦力遲鈍,而且對旅行者沒有戒備心,以至于我可以用自己的地質錘輕易打死它們。海鵝直接把蛋產在裸露的巖石上,而白頂黑燕鷗則用海藻筑成很簡陋的巢。在很多鳥巢旁邊堆放著小飛魚,我想這些魚是雄鳥銜來給自己的伴侶吃的。我們把老鳥驚擾走,趁機很快地偷走鳥巢旁邊的小魚,那情形真是有趣。W·西蒙茲爵士是曾來這里旅游過的少數(shù)人之一,他告訴我他曾看到那些藏在巖石縫隙里靈活的巨蟹,會把雛鳥從鳥巢里拖曳出來并吞食下去。

沒有一株植物、甚至沒有地衣生長在這座小島上,然而這里還是居住著一些昆蟲,還有一些蜘蛛。這個島的陸生動物區(qū)系我全部列舉了出來:時常飛集在海鵝周圍的一種蠅;可能是被鳥類攜帶到這里來的一種寄生扁虱;屬于食羽屬的一種褐色小飛蛾;一種甲蟲和一種土鱉蟲;最后還有無數(shù)的蜘蛛,我想它們就是以捕食上面提到的一些昆蟲作為食物的。太平洋里的珊瑚島形成后,起初會有偉岸的棕櫚樹和其他名貴的熱帶植物,此后是鳥類,最后是人類來占據(jù)這些島嶼——這種說法或許不那么準確。這些食羽毛及糞便的昆蟲、寄生蟲和蜘蛛應該是大洋里新生陸地上的最初居住者,我很擔心我的這種說法會破壞這個故事的詩情畫意。

在熱帶海洋中,最小的一個巖礁也給了無數(shù)種海藻以及群棲動物們一個生長的基地,同樣地,它也維持了大量魚類的生活。為保住一大批已經被漁網(wǎng)圍住的獵物,我們的水手乘上小船要去和鯊魚持續(xù)戰(zhàn)斗。我聽說百慕大群島附近的一塊巖礁,位于遙遠的深海里,而且位于相當?shù)纳疃戎?,起初就是因為有人觀察到很多魚類棲居在它的周圍而被發(fā)現(xiàn)的。

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2月20日——我們只在這里停留了幾個小時,在此期間我所能觀察到的就是這個島是由火山熔巖形成的,不過它大概不是在近期形成的。它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有一個大約1000英尺高的圓錐形山峰:圓錐的頂部極其陡峭,并且有一個側面一直向下懸垂到山腳邊。它的巖石是響巖,被分成不規(guī)則的巖石柱。在看到這些孤立的大巖石的外形時,我起初傾向于認為它是突然以一種半流質的狀態(tài)從地底被推送出來的。然而在來到圣赫勒拿島后,我發(fā)現(xiàn)有些近似于這種形狀和構造的尖塔形巖石,卻是由于熔巖灌注進了比較松軟的地層所形成的,這些松軟地層就成了澆鑄這些巨大的方尖柱的模具了。在整個島上都覆蓋著森林,可是由于氣候干燥,島上的植被并不茂盛。在半山坡上,有幾個巨大的柱形巖石塊被一些月桂樹樣的樹木遮蔽著,還有一些土地上長著盛開的粉紅色花朵和沒長葉子的樹木,這些柱形巖石和這些植被結合起來形成的景色給人一種愉快的感受。

巴西,2月29日——今天過得非常高興??墒牵谩案吲d”這個字眼來表現(xiàn)一個自然學家第一次在巴西的一處森林里獨自漫步時所產生的感覺,那就太單薄無力了。綠草的典雅、寄生植物的新奇、花卉的美麗、樹葉的青翠,以及植物的繁茂景象,使我對此充滿了贊美之情。聲響和寂靜這最矛盾的混合體彌漫在森林里的濃蔭之地。昆蟲的喧囂聲如此響亮,以至于在離海岸幾百碼遠的地方停泊的船上也能聽到。然而,在森林的隱秘之處,依然籠罩著普遍的寂靜。對一個熱愛自然史的人來說,這一天所帶來的深切的愉悅心情以后再也難以經歷到了。在漫步了幾個小時后,我就轉身向登岸地點走去。但還沒走到登岸地點,就遇到了一場熱帶暴雨。我設法找到一棵樹躲在下面避雨,這棵樹的葉蓋如此濃密,普通英倫三島的雨水絕不會穿透的。但在這里,就幾分鐘的時間,一股小奔流就沿著樹干直瀉了下來。雨勢如此兇猛,正是這里森林茂盛、遍地綠茵的原因。和寒冷的地區(qū)相比,這里的雨水大部分會被土壤吸收,或在還沒有到達地面之前就被蒸發(fā)掉了。目前我不打算描寫這個宏偉港灣的華麗風景,因為我們在返航時還要造訪這里,那時我還有機會談論它。

沿著巴西至少有2000英里長的海岸,海岸上也包括相當廣闊的內陸地區(qū),堅實的巖石隨處可見,它是花崗巖結構的。大多數(shù)地質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區(qū)域由那種在高壓下受到高溫作用而結晶的物質所構成,這種情況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巨大反響。這種現(xiàn)象是不是也曾在幽深的大洋深處發(fā)生過呢?或者是花崗巖先前曾被其他的巖層所覆蓋,隨后這些巖層又被沖刷去了呢?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無論有怎樣的力量,只要它不是無窮大地長期起作用,就能夠在成千上萬平方里格面積的地面上顯露出花崗巖來呢?

在離城市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在此流入大海,我觀察到一個情況,這和一個曾被洪堡討論過的主題相關。在奧里諾科河、尼羅河和剛果河等巨大河流的急水灘上黑花崗巖的表面覆蓋著一層黑色物質,看起來像是被石墨擦亮了一樣。這層黑色物質相當薄,據(jù)貝爾澤里烏斯分析它是由錳和鐵的氧化物所構成的。在奧里諾科河上,它出現(xiàn)在那些受到洪水定期沖刷的巖石上,并且只發(fā)生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或如印第安人所說:“在河水泛白的地方,巖石是黑色的?!痹谶@里,巖石上的覆蓋層是深褐色的,不是黑色的,似乎只是由一些含鐵的物質構成。那些采集到的標本沒能提出關于這些磨光后能在日光下閃光的褐色巖石的合理的觀點來。它們只發(fā)生在海潮波浪所能達到的范圍內,又因為這種小河是在緩慢地向下流動,這種海潮波浪必須能提供出大河流上激流的沖刷拋光力量。與之相類似的是,海潮的漲落可能也等同于河水的定期泛濫。于是,在這些表面上不同而實際上情況相似的條件下,它們就產生了同樣的結果。但是,我們還尚不明白這些看似固結在巖石上的金屬氧化物覆蓋層是如何形成的,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它們的厚度總是相同。

有一天,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觀察了刺鲀的習性,它是在游近海岸時被抓住的。眾所周知,這種皮膚松軟的魚擁有把自身脹大到近于球形的特異能力。把它從水里撈出來一會兒后,接著又把它放進水里去,它就會用嘴吞吸進大量的水和空氣——也說不定是用鰓孔吞吸進的。這個特異能力是通過下面兩種方法來實現(xiàn)的:它把吞吸到的空氣驅進體腔里去,通過肌肉的收縮運動阻止空氣排出體外——這從它的外表就能看出。但是,它卻讓嘴大張著、一動不動,使水經過嘴像細流一樣流進自己的身體里去,因此,后面這個動作是靠吸入完成的。它的腹部皮膚要比背部皮膚松弛得多,所以在身體膨脹時,它的下表面就比上表面膨脹得大得多。因此,這種魚就以背部倒翻向下的方式來游動。居維葉懷疑刺鲀在這種姿勢時是否能游動,可是這種魚不僅能夠用這個方法向前直線游動,而且也能向左右兩邊轉彎。它的轉彎動作是單靠胸鰭來完成的,它的尾部軟塌無力,不可使用。由于它的身體充滿大量空氣向上浮起,鰓孔就露出水面,但是用嘴吸進去的水流則不斷地經鰓孔流出。

刺鲀在保持脹大狀態(tài)一會兒后,通常就以相當大的力氣把空氣和水經過鰓孔和嘴排出體外。它能隨意排放一定量的水,因此,很可能它吸進水是為了調節(jié)自己的比重。這種刺鲀擁有幾種防衛(wèi)方式。它可以兇猛地撕咬,還能夠把水流從嘴里噴射出一段距離,同時磨動自己的雙頜發(fā)出怪聲來。由于身體的膨脹,布滿皮膚表面上的乳突也變得豎直和銳利。但是,最古怪的情形是用手去觸摸它時,它腹部的皮膚就會分泌出一種漂亮的深紅色絲狀物質來,這種顏料用來給象牙和紙張染色,能保持鮮艷色澤長久不變。我對這種分泌物的性質和用途知之甚少。我曾從福雷斯城的阿倫博士那里聽說他經常在鯊魚的胃里發(fā)現(xiàn)刺鲀,它在鯊魚的胃里漂浮并活著,讓自己的身體膨脹。而且他還知道,有幾次刺鲀不僅把鯊魚的胃壁刺破,還把鯊魚的腰部咬穿,鯊魚就這樣被咬死了。誰能夠想象一條柔弱的小魚竟能殲滅巨大而兇猛的鯊魚呢?

3月18日——我們從巴伊亞出發(fā)航行。幾天以后,我們航行到距離阿勃羅爾霍斯群島不遠的洋面上,海水紅褐色的外觀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用放大鏡觀察這種海水時,好像全部水面都覆蓋著一塊塊兩端呈鋸齒形的細碎干草。這些是微小的圓柱形絲藻,它們成捆狀或筏狀,每小捆或者每小塊有20~60個絲藻。伯克利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海藻布滿在紅海海面,紅海的名字才由此得來。它們的數(shù)目多得無窮無盡,我們的船穿過了幾個布滿著這些藻類的地帶。其中有一個地帶約有10碼寬,而根據(jù)略帶混濁的水色來判斷,至少有兩英里半長。幾乎每次遠航都有這些絲藻的記述,在澳大利亞附近的海域尤為常見。在離開盧因角時,我發(fā)現(xiàn)了和這種絲藻同屬一個系的海藻,但它的尺寸較小些,明顯是不同的個種。艦長庫克在他的第三次航行里記述,水手們把此現(xiàn)象叫作海木屑。

在印度洋里的基林環(huán)礁附近,我曾觀察到很多面積約幾平方英寸的絲藻小團塊,它們是由極細的圓柱形長絲構成的,肉眼很難看見。它們和其他尺寸略大、兩端呈圓錐形的海藻混合在一起。在上面的附圖里,繪出了兩個互相連接在一起的絲藻體。它們的長度在0.04~0.06英寸,有的甚至長到0.08英寸,直徑則是在0.006~0.008英寸。圓柱形部分的一端通??梢钥匆娋G色的橫膈膜,它是由顆粒狀物質構成的,中部很粗。我認為它是漿狀物質構成的很柔和的無色液囊的末端,這種液囊的外膜在身體里擴展開來,但沒有達到圓錐形的尖端。有幾個這種標本的體內,一些小小的正球形的淡褐色顆粒物質代替了這些膈膜。我觀察到了產生它們的稀奇過程:起先,內膜的漿狀物質突然聚合成細絲;有些細絲采取一種從一個公共中心出發(fā)的射線形狀,此后它們就繼續(xù)做不規(guī)則的、迅速的收縮運動,全部物質在一秒鐘以內聚合成為很小的正球體;這個球體就停留在薄膜完全中空一端的橫膈膜位置上。任何偶然的傷害,都會加速顆粒狀球體的形成。我附帶補充一下,這些藻體時?;ハ噙B接成為一對,如附圖中所繪,它們用有橫膈膜一端的圓錐面彼此互相連接起來。

這里,我再列舉幾個由于有機體原因使海水變色的觀察結果。一天,在智利的海岸邊,離康塞普西翁北部幾里格的地方,比格爾艦穿越大片混濁的洋面,極像洪水泛濫時期河流的情形。又有一天,在離瓦爾帕萊索南邊一度、離海岸約50英里的洋面上,又遇到了同樣的現(xiàn)象,它的范圍更大。把這種水盛到玻璃杯里,就會發(fā)現(xiàn)海水呈淡紅色,在顯微鏡下面觀測,可以看到水里擠滿了極小的微生物,它們正向四周翻跳著,身體快速裂變。但是,要仔細地檢測它們卻很困難,因為幾乎沒有靜止的時候,甚至在它們正通過顯微鏡的視場時,它們的身體就爆裂開了。有時從身體兩端同時爆裂開來,有時則只從一端爆裂開,還噴射出大量粗糙的淡褐色的大顆粒物質。在爆裂發(fā)生前的一剎那,這種生物的身體突然膨脹到它正常尺寸的一倍半,它們先是迅速運動,然后停止約15秒,之后就會發(fā)生這種爆裂現(xiàn)象。有少數(shù)情形,它們的身體在爆裂開之前還發(fā)生一種短時間的環(huán)繞身體縱軸的自轉運動。這些生物靠震動的纖毛的幫助,利用細長的端部向前移動。它們極其細小,肉眼根本看不見,它們每個個體身體所占有的空間只有千分之一平方英寸。它們的數(shù)目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在我能分離出的最小的水滴里就容納了許許多多。有一天,我們穿越了兩片這種染色的水域,單單一處可能就蔓延了幾平方英里。這些細小的生物簡直多得不可計算!從遠處望去,海水的顏色就像流經紅土區(qū)域的河流的顏色,但是在船身一側的陰影里它就像巧克力一樣黑了。紅色和藍色兩種海水交匯的界線輪廓清晰分明。以前幾天這里天氣平靜,所以這種生物就以一種非同尋常的密度塞滿了這片大洋。

在火地島周圍的海里,離海岸不太遠的地方,我看到一些鮮紅色的狹長海水帶,這是由于這里匯集了無數(shù)的甲殼綱動物,這些動物的形狀有點類似大對蝦。獵捕海豹的人把它們叫作“鯨食”。鯨是否以它們?yōu)槭澄也磺宄?,但是在有些沿海地方,燕鷗、鸕鶿和大群巨大而笨拙的海豹的主要食料就是這些浮游蟹。水手們總是把海水變色歸咎于魚卵,但是因為魚卵而變色的情況我只看到過一次。在離加拉帕戈斯群島幾里格的海面上,我們的軍艦通過了三條狹長的呈灰暗的淡黃色或者泥色的水帶。這些水帶有幾英里長,但只有幾碼寬,它們被一條蜿蜒曲折而又輪廓分明的邊緣與周圍海水分離。這種顏色是由無數(shù)的膠狀小球體所引起的,這種小球體的直徑約有五分之一英寸,它們的體內育有無數(shù)細小的球形卵子。它們有兩個不同的品種,一種顏色淡紅,形狀也和另一個品種不同。我不能推測這兩種動物是什么種屬。艦長科爾奈特談論說這種現(xiàn)象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十分常見,這種有色水帶的方向能指示洋流的方向。但是,上面所描述的情況里,這種水帶的方向是由風引起的。我留意到唯一有別于其他情形的就是在海面上有一層油狀薄膜,它呈現(xiàn)出虹彩一樣的顏色。在巴西沿岸的大洋里,我曾看到一個相當大的水域都被這種薄膜所覆蓋,水手們把這歸因于可能在不太遠的地方有鯨的浮尸腐爛而造成的。在此處我不再談論這些分散于各處水域的細小膠狀顆粒,今后還要再講到它們,因為它們的數(shù)量還不足以豐富到對海水的顏色產生變化。

在上面的報告里有兩個情況值得注意:第一,那些構成有色水帶的各種小生物怎么會生活在一起呢?上面所講到的對蝦形狀的蟹,它們的移動跟一大隊兵士一樣整齊。但是,卵或絲藻就不能去進行這種有意的動作,這種現(xiàn)象對于浸液蟲也同樣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第二,這種有色水帶的狹長形狀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這種現(xiàn)象類似于我們在每一條激流里所見到的情況,在那里水流把匯集在旋渦處的浮沫拉引成長帶,因此我把這種水帶也歸咎于氣流或者洋流的作用而形成的。根據(jù)這種推測,我們可以認為這些不同的有機體起初在某些它們適宜的地方發(fā)育起來,后來被風或者海水帶離了那些地方。但是我承認,很難想象這些億萬數(shù)目的微生物和絲藻會在某一個地點生長出來,這些胚芽是從何處降落到這些地點的呢?——它們的母體已在廣闊無垠的大洋里被風和海水所分散開了。但是沒有別的假設能讓我理解它們的線狀聚集。我還可以舉例斯科斯比的觀察,在北冰洋的某一海域,綠色的海水里總是聚集著成群的深海動物。

  1. 我是根據(jù)第芬巴赫博士所譯的《考察日記》的第一版德文本來作的陳述。
  2. 1英里相當于1.6093千米。
  3. 佛得角群島是1449年被發(fā)現(xiàn)的。這里一位主教的墓碑上面刻寫著1571年的日期,而手持短劍的頂飾上面則刻著1497年的日期。
  4. 1英鎊等于12先令。
  5. 華氏溫度,與攝氏度的換算公式為℉=1.8×攝氏度+32。
  6. 這位著名的自然學家檢測了我運回來的很多標本,因此我得借此機會對他的善舉表達我對他的感謝。我已在1845年6月把這種粉塵降落的詳細報告送交給地質學會了。
  7. 纖毛蟲綱的原蟲也稱浸液蟲。全身被細纖短毛覆蓋,有大核和小核。水生,種類極多,部分寄生。
  8. 1英寸相當于約0.025米。
  9. 1英尺約為0.3米。
  10. 請參看《解剖學與生理學辭典》里的頭足綱這一條目的相關內容。
  11. 霍納先生和戴維·布儒斯特爵士曾描述過一種奇異的“類似貝殼的人造物質”。在盛水的容器內側,當迅速轉動一塊事先浸有膠水和石灰的布片時,這種物質最后就沉淀下來,呈透明狀的、非常光滑的褐色薄層,具有特殊的光學性質。比起阿森松島上的天然結殼,它更加柔軟、透明,含有更多的動物性物質。但是我們在這里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碳酸鈣和動物性物質能形成一種固體物質,并結成貝殼。
  12. 1碼相當于0.9144米。
  13. 古老的測量單位,相當于4.8千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