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直接指揮的兩次軍事行動

段祺瑞傳 作者:彭秀良 著


作為中國新式陸軍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段祺瑞直接指揮的軍事行動卻并不多,但他一直在等待機會,欲在實戰(zhàn)中一展其軍事才華。1902年景廷賓起義的爆發(fā),為段祺瑞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機會。后來,他又在鎮(zhèn)壓白朗的軍事行動中展露了卓越的軍事才華。

廣宗剿“匪”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給中國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除了喪失了更多的主權(quán)以外,更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寫明,中國政府向各帝國主義列強賠款四億五千萬海關(guān)兩,從1902年起到1940年付清,總計本利九億八千二百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海關(guān)兩。如此巨額的賠款,使清政府不堪重負,于是即將一部分款項轉(zhuǎn)嫁給地方,由各地方按畝攤派,引起各地紛紛反抗。

直隸是負擔各種賠款較多的地區(qū),尤其是直隸南部的一些州縣,原本就地瘠民貧,老百姓平日里維持著艱難的生活,現(xiàn)在一下子增加這么多捐稅,其生活的困窘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經(jīng)辦賠款的貪官污吏乘機搜刮民脂民膏,民眾所負擔的實際賠款數(shù)額大大超過了議定數(shù)目。僅就廣宗而言,民眾除負擔清政府所攤派的條約賠款數(shù)額外,還需負擔京錢兩萬串的“教案賠款”。對此,廣宗民眾萬難支付。于是,隨著矛盾的逐步激化,終于爆發(fā)了景廷賓領(lǐng)導的抗捐抗“洋差”斗爭。

景廷賓(1861—1902年),直隸廣宗縣東召村(今屬河北省)人。廣宗縣在河北省南部的黃河故道上,史稱“沙丘”。它東鄰義和團運動的發(fā)源地威縣,西鄰落地梅花拳的第二故鄉(xiāng)平鄉(xiāng)縣。地瘠民貧,擁有土地三五百畝者居少數(shù),百畝上下者最多。民風淳樸善良,勤勞勇敢,急功好義。景家有地800畝,房屋四五十間,男女老幼四五十口。景廷賓從小在私塾里跟父親景福成讀四書五經(jīng),十八歲棄文習武,二十一歲考中了武秀才。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順天鄉(xiāng)試,考中了武舉人,被光緒帝的族叔聘為護衛(wèi)。不久,又升為護從官。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母親去世,回籍守制,在巨鹿堤村集開辦糧店,經(jīng)常與當?shù)孛坊ㄈ嘣谝黄鹆寥?。當時,這一帶并存著三股社會勢力,一是外國教會,二是官辦的團練會,三是梅花拳。在廣宗,有三分之二的村莊活動著兩萬多梅花拳民,信奉孺、釋、道,與洋教發(fā)生對抗

當時,袁世凱已接替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清政府便命他剿滅廣宗“匪眾”。袁世凱當然不會親自帶兵前去剿“匪”,他便派段祺瑞帶兵前往廣宗?!芭晌湫l(wèi)右軍統(tǒng)帶知府段祺瑞、自強軍統(tǒng)帶總兵張騰蛟、新軍馬隊管帶副將吳鳳嶺、右軍馬隊管帶都司王開福、練軍馬隊管帶都司張庭獻等,率領(lǐng)炮馬隊共二千人,由省開往”,“除自強軍外,各營均歸統(tǒng)帶段祺瑞節(jié)制調(diào)遣,并加派營務(wù)處道員倪嗣沖會同布置”?!白詮娷姟笔呛V總督張之洞訓練的新軍,因景廷賓起義軍的活動范圍波及到河南等地,故而有自強軍加入剿匪隊伍。對于段祺瑞在廣宗剿“匪”的具體情形,有一份“閣抄”記錄得比較詳細:

四月二十五日,直隸總督袁世凱奏剿捕威縣土匪情形折。略曰:據(jù)清河道袁大化、大順廣道龐鴻書、營務(wù)處道員倪嗣沖、統(tǒng)帶知府段祺瑞先后稟稱:本月初九日,大化、鴻書據(jù)趙莊洋教士萬其偈面述,聞劫殺教士羅澤普之趙洛鳳父子,現(xiàn)匿居威縣魚堤村內(nèi),請為拿辦。商囑祺瑞派隊前往查緝。當于初十酌撥數(shù)百人由祺瑞親帶馳往,令隊駐村外,派員紳入村開導,勒令交出匪犯,決無株累。村人謂趙洛鳳等實未在村,愿為訪拿,忽有馬弁自村東之李村來報該處聚有匪眾,結(jié)隊剽掠,適南宮縣教諭鄭杰等奉差經(jīng)過,已被劫擄入村,請撤兵暫退,冀可釋放。當以教諭被擄,恐其加害,遂即撤兵。該匪等旋將鄭杰等放出,截留銀兩各件。惟匪眾肆劫,久恐滋蔓,因會商定議十二日仍由祺瑞帶隊前往李村,先令土人入曉利害,但將首犯交出,即可免于深究。乃該匪等,閉門抗拒,置若罔聞。自村北張莊出匪數(shù)百,列陣抬槍抄擊。官軍當即分隊抵擊,斃匪數(shù)百,余眾逃散。因該匪多系烏合,又環(huán)近村落,恐波及良民,遂亦收隊。方冀受創(chuàng)知懼,不料該黨不悛,四出糾脅,兩三日間,集眾約五六千人,稱為景廷賓復仇。正擬進兵查辦,適有章華村良民來軍訴稱,該匪強逼,該村懼被擾害,懇往援救。當有嗣沖、祺瑞、大化、鴻書率兵前進,距李村二里許,匪徒預伏三面,官軍分兵抵御,斃匪三百余名,匪眾不支,仍四面逃逸。各營亦即斂隊,商派印委員紳分路勸諭,以期悔悟解散。乃于十七日早間,忽接寺莊教堂函報該處又聚匪四五千人,謀攻該堂。祺瑞立即督隊往援,遇匪于途,距教堂約三里,匪徒列隊迎敵,異常兇悍,槍炮甚多,但不能取準命中。酣戰(zhàn)兩時之久,僅傷官軍四人,各營奮力沖擊,以馬隊抄襲其后,斃匪四百余名,連斃騎馬匪首數(shù)名,匪始奔潰。奪獲前膛大炮三尊,抬炮八十一具,火槍、旗幟、刀矛二百三十余件。是役該匪意在攻掠教堂,故悉集精銳,多攜槍炮,冀可一逞其志。不圖中途遇兵,兇鋒頓挫,且連日戰(zhàn)北,強壯者大半殄戮,附從者相率膽落,計窮勢蹙,多已悔懼思散,遂即乘此機會,多遣員紳,分赴各村,剴切開導。先使鄉(xiāng)愚不至再受煽惑,誤入迷途,然后設(shè)法購緝首要,自可依次清理。

景廷賓起義的一個打擊對象,仍是當?shù)氐耐鈬鴤鹘淌?,這也是義和團運動的余緒,他們殺死了一名名叫羅澤普的傳教士。羅澤普(1852—1902年),法國傳教士,曾在比司加軍營任醫(yī)官,1884年加入耶穌會攻神學。1889年11月18日來中國傳教。1900年任威縣張家莊教堂本堂神父。嚴格說來,景廷賓起義仍然帶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將對外賠款與傳教活動混淆起來,故而才會有殺害外國傳教士的舉動。

當時有言官彈劾袁世凱濫殺無辜,矛頭直接指向的是段祺瑞,攻擊他在進攻件只村(景廷賓起義軍駐地)時慘殺濫冤。清廷派道員張錫鑾密查,張錫鑾復奏曰:“件只各役,該統(tǒng)帶紀律嚴明,遠近翕服,各委員查復之稟,俱可覆按?!?sup>“該統(tǒng)帶”指的就是段祺瑞。當時有另一份奏報描述剿滅各村莊“匪眾”的情形,內(nèi)曰:“匪眾披靡,死亡相枕。其四散逃竄者,或由西墻縋下,或由南門逸出,經(jīng)馬隊各伏兵截擊追殺,強悍者殄除略盡,老弱者網(wǎng)開一面,其兇頑彪悍抵死不去者,猶復持械巷戰(zhàn),短兵格斗,又歷一時許而后定之?!?sup>其實,在這些言官的背后依然是嚴夷夏之防的觀念,認定凡是外國傳教士皆該殺。

段祺瑞治軍是很嚴格的,對于軍紀要求很嚴,不允許士兵騷擾百姓。這不僅是北洋新軍訓練中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段祺瑞治軍的一個特點。辛亥年,段祺瑞剛接替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tǒng),在信陽火車站遇到了士兵爭搶物資的事情,這伙士兵甚至動起了槍。段祺瑞馬上懲罰了統(tǒng)領(lǐng)那群士兵的管帶,然后又將那些士兵就地正法。此后,信陽一帶的駐軍開始規(guī)矩起來,不軌行為大有收斂。散兵游勇們都說:“段合肥到信陽啦,小心腦袋吧!”

段祺瑞剿滅景廷賓起義軍后,袁世凱立即上了一道奏折,稱:

再留直補用道段祺瑞,此次派令統(tǒng)帶武衛(wèi)右軍前往廣宗剿辦逆匪。該道建議夤夜深入,直搗巢穴,不得旁攻村落,多殺裹脅愚民,卒能將件只村一鼓而平,余匪瓦解,謀定后動,識略堪嘉。又,威縣匪徒蠢動,聲為景逆復仇。段祺瑞與倪嗣沖移軍往御,連日三捷。迨匪徒潰散,戒士卒不許追擊,尤不許一卒一騎入村搜捕,保全甚多,匪畏民懷。合無仰懇天恩,將二品銜直隸補用道段祺瑞,賞戴花翎,并加勇號。

段祺瑞就這樣由正三品知府升為正二品候補道,朝廷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鞍蛨D魯”在滿語中是勇士的意思,有清一代用作稱號,賜給作戰(zhàn)有功的將領(lǐng)。這一次加官進爵,使得段祺瑞在晚清軍界嶄露頭角。

鎮(zhèn)壓白朗起義

段祺瑞直接指揮的另一次軍事行動,是鎮(zhèn)壓白朗起義軍。白朗(1873—1914年),字明心,河南寶豐縣大劉村人,以其身材高瘦,腿長行快,故因其名諧音而綽號“白狼”。農(nóng)民出身的白朗,青年時代曾投巡防營當兵,槍法頗精,雖目不識丁,而膽略頗壯,后因“犯律潛逃”回鄉(xiāng)。民國初年,河南農(nóng)村連年荒旱,加上河南都督張鎮(zhèn)芳自1912年3月上任后,橫征暴斂,專務(wù)搜括,物價暴漲,民不聊生。人禍天災(zāi),交相煎迫,因而社會上饑民流離失所,乞丐成群,鋌而走險者日眾,出現(xiàn)了“丐與盜滿河南”的現(xiàn)象。豫西一帶民情向稱強悍,窮人求生不得,便糾眾打家劫舍,俗稱“拉桿”,為首的稱“桿首”或“架桿”。

1911年10月,白朗不堪官府之欺凌,組織起一支二十多人的隊伍,開始了武裝斗爭。袁世凱得到白朗及其他農(nóng)民造反的報告,立即命令河南駐軍痛剿。1912年4月,會辦汝南剿匪事宜的陸軍第六師師長李純派遣大批軍隊前往郟縣、寶豐、魯山,圍剿四個多月,但白朗避其鋒芒,躲入大山,隊伍很快發(fā)展到二三千人。9月,白朗軍進入湖北棗陽,圍攻縣城,并抓走十三名外國傳教士。他們“將大商號的銅錢滿街拋散,讓群眾搶,同時開倉濟貧,把糧食分給群眾。商店布匹、綢緞等值錢貨物,也讓群眾隨便拿”。擄掠外國傳教士,并隨意搶劫商店、糧倉,確實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一點是不會見容于統(tǒng)治者的。

對于白朗軍的活動情況,作為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肯定是詳細了解的。1913年10月17日,邱國翰、駱繼漢在致段祺瑞的函中陳奏:“悍匪白狼、白瞎子等在豫、鄂交界處聯(lián)合會匪,招集游勇,聲勢洶涌,遐邇周知。去歲至今,出沒無常,鄧、新被破,唐邑兩陷;今又攻破棗陽……而兩省附近軍隊不能剿滅,推厥由來,則無專司。雖上憲屢頒剿辦之令,防堵者畛域為懷,漫不盡力,以致星火燎原,不可向邇。”“防堵者畛域為懷”道出了白朗軍猖獗的原因,官軍各部各自為戰(zhàn),缺少配合,又怎么能夠徹底剿滅白朗軍呢?

以白朗起事為主題的年畫

另一方面,白朗軍與革命軍密切聯(lián)絡(luò),更加劇了圍剿的困難。1913年3月,白朗急需與武漢革命黨人聯(lián)系,革命黨河南支部派人到漢口找到武漢革命組織負責人鄒永成,委任白朗為“湘鄂豫三省聯(lián)軍先鋒司令”,希望他與南方革命軍一致討袁,卡住河南這個戰(zhàn)略要地,牽制北洋軍后方。7月,黃興致信白朗:“足下占領(lǐng)鄂、豫之間,相機進攻,可以窺取豫州,若能多毀鐵道,使彼進路阻礙,為功實匪淺鮮?!?sup>“二次革命”中,“贛、皖二省反抗中央,該匪亦隨聲附和,謬假‘二次革命’之說,互相號召”。白朗軍與革命軍密切聯(lián)絡(luò)的情況,也被不斷地報告到段祺瑞那里。陸軍少將、京師稽查長王天縱于1913年8月22日報稱:“南方派去運動員赴各處聯(lián)絡(luò)鼓吹,意圖大舉,所標旗幟上書‘南軍大都督’字樣。自豫軍隊調(diào)赴南方而后,該匪等亦無忌憚,聲言起‘二次革命’,肆行坑殺,所過輒墟?!?sup>同年10月1日王又密報:“有亂黨劉天樂、于華慶二人,前由豫匪白狼派赴日本,運動孫、黃作介紹人,向日本購辦快槍三千支、子彈若干粒,擬由日本游緝隊押送至漢口劉家廟地方。”有了革命黨人的幫助,白朗居然能夠向日本人購買軍火。

白朗軍的節(jié)節(jié)勝利,袁世凱不得不考慮走馬換將。他將剿匪不力的河南都督張鎮(zhèn)芳撤職,派段祺瑞兼代河南都督,時在1914年2月13日。段祺瑞上任后,親自率領(lǐng)王占元的第二師進駐信陽,與駐守確山縣的白朗軍形成對峙之勢。他還召開了豫鄂皖三省剿辦會議,制定了“不在急擊使散,要在合圍聚殲”的計劃,調(diào)集了兩萬多北洋軍主力,采取步步為營、逐漸推進的策略,派幾路官軍圍攻并數(shù)次擊退意欲突圍的白朗軍。白朗軍被迫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將隊伍分成幾路,逃出包圍圈西進。袁世凱認為大局已定,遂于1914年4月3日將段祺瑞調(diào)回北京,改派田文烈為河南都督。但是,直到3個月以后,白朗軍才最終被撲滅。

周俊旗對段祺瑞在剿滅白朗軍中所起的作用給予了很高評價:“剿滅白朗軍的作戰(zhàn),是段祺瑞親臨指揮后才使北洋軍有了轉(zhuǎn)機,使白朗軍開始陷于被動的,這充分表現(xiàn)了段祺瑞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和軍事部署的才能?!?sup>筆者認同周俊旗的評價,同時又想到,段祺瑞直接指揮的這兩次軍事行動,是不是對他后來堅持武力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理想有所啟發(fā)呢?

  1. 賈熟村:《袁世凱與景廷賓起義》,《殷都學刊》2007年第1期。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5頁。
  3.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1—13頁。
  4. 賈熟村:《袁世凱與景廷賓起義》,《殷都學刊》2007年第1期。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頁。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頁。
  7. 季宇:《段祺瑞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74頁。
  8.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4頁。
  9. 王留現(xiàn)等:《白朗起義始末》,《河南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
  10. 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頁。
  11. 張顯明、余進倉:《白朗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
  12. 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頁。
  13. 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頁。
  14. 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27頁。
  15. 杜春和:《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28頁。
  16. 周俊旗、汪丹:《段祺瑞真?zhèn)鳌?,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