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皖地風

中國隨筆年度佳作2016 作者:耿立


皖地風

潘小平

走進安徽,就走進了沒完沒了的絮叨;走進安徽,就走進了可以化成萬物的希望所在;走進安徽,也就走進了我生活四十多年的地方。小時候,我知道安徽只有懷遠,懷遠只有我家門前的荊山與淮河。我還知道一點點關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曾渡過淮河,登上涂山,拜謁禹王廟,帶回圣泉水。后來,我在那座叫懷遠的小城讀書且慢慢長大。長大后我才知道,安徽這片土地是多么神奇而壯美。它的北部,是一望無際的淮北大平原;中部,是起伏跌宕的江淮丘陵;南部,則是逶迤的皖南群山。長江、淮河從這片土地上橫穿過,世界都為之傾倒的黃山,高高聳立在安徽的東南。

夢想去飽覽黃山的奇松、怪石、溫泉、云海,去感受“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但一直到了將近四十歲,我才第一次有機會登上黃山。此后的幾年我走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對她的土地和歷史,也有了自以為比較深刻的了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在中國古文字中,“徽”也是“美”的意思。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家鄉(xiāng)安徽,是多么富饒和闊大,而且盡善盡美。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這已成為滲透在人們骨子里的難以改變的觀念,我也未能脫俗。所以,在標榜人杰地靈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炫耀安徽這方哺養(yǎng)我的神奇土地。

徽·皖

大地早就存在了,一如我們頭頂的藍天。

但“安徽”二字見諸文字,卻是在1667年,康熙六年。這一年七月,親政不久的康熙大帝,擺脫了權臣鰲拜的控制,雄心勃勃地干了幾件大事,詔設安徽省建制,即是其中的一件。這是采取跨江而治的辦法建立起來的行政區(qū)域,有著政治和軍事上的雙重因素。在這里,“安”是安慶,“徽”是徽州,它們合并代表該省所轄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廣德、滁州、和州三州,共五十三個縣的廣大區(qū)域,省會設在安慶府城。由此可知,當時的安慶和徽州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安徽簡稱“皖”,是因為境內有古皖國。古皖國即是今天的潛山縣,春秋時稱皖。皖山,也就是天柱山,以雄、奇、靈、秀而著稱,在《史記》中就有了漢武帝封天柱山為南岳的記載。丁丑年春,我曾隨《皖賦》攝制組前往潛山尋找安徽的源頭,于落日輝煌之中,看見春季的皖水泗漫無邊,繚繞著從皖山下流過。

其時三皖大地,美得無以訴說。

文化·圈

如果我們打開地圖,從北向南有序地排列,首先進入安徽版圖的,是一望無際的皖北大平原。平原緩緩推移,至淮河以南,漸成起伏跌宕的丘陵。這里是平原向高山的過渡,丘陵如波濤般奔涌而至,仿佛一種敘事的節(jié)奏。終于,大別山脈在安徽的西部隆起,而偉大的黃山山脈,也逶迤于安徽的東南。

這片土地上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有大小六百多條河流?;春?、長江、新安江是三條大水系,此外,還有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巢湖。在長江與淮河之間,有一條狹長而平坦的原野,俗稱江淮地帶。這條狹長地帶之南和之北,分別被人們叫作皖南和皖北。在這里,河流是一種有力的劃分,它最終形成文化圈的概念?!拔幕Α笔且压蕦W者歐遠方的提法,他認為,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點,安徽境內形成了淮河、皖江和新安三大文化圈。在圈內,人們有著相近的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習俗、脾性,甚至使用相同的語言——方言。

這就是文化,以及文化輻射出去的“圈”。

結識一方土地,須以虔敬的心靈融入一方文化。認知安徽,必在心靈的世界里感受歐老所說的淮河文化圈。

英雄·謀略

但真正讓亳州名揚天下的,還是三國時期的曹操。三國是一個出將入相、風云變幻的大時代,各路英雄和奸雄、志士與謀士,都紛紛登上歷史舞臺。但你不得不承認,笑到最后的,是那個名叫曹操的人。

曹操逐鹿中原,爭霸天下,一直是以他的家鄉(xiāng)為后方基地,因此在亳州,有關他的遺跡有很多。東觀稼臺、西觀稼臺、攔馬墻、運兵道……但是當今天,我們真正去尋找它們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遺跡都找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將昔年的喧嘩淹沒。記得那一回,我在東觀稼臺的草叢中,抓住一個放羊的孩子,問他知不知道曹操。他用力掙脫我的手,大聲說:不知道!

他說這話的時候,羊們正臥在衰草之中,溫和地看著我。

羊們不知道,在三國古戰(zhàn)場,曾經發(fā)生過無數次你死我活的爭奪。它們更不知道的是曹操的專權,以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謀略。曹操之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一演再演,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大模式,因此在京劇舞臺上,曹操又被人們叫作白臉曹操。白臉代表奸臣,還有一層謀權篡位的意思。

在曹操幼年讀書的義門鎮(zhèn),我曾聽他的鄉(xiāng)親,用高亢入云的河南梆子,演唱他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曹操無可挽回地成為一個反面人物,又奸又曹。在這里,“曹”就是曹操的曹,用以形容一個人的奸詐。這是亳州方言,在當地使用頻率很高。在亳州北關著名的花戲樓上,我還看到過十八出重彩描繪的三國戲文,其中有一出,就是擊鼓罵曹。由此你也可以知道,在曹操的家鄉(xiāng)亳州,他的名聲并不怎么好。

在夏天的晚上,如果有風,矮得只剩下一尺多高的攔馬墻上,會坐滿老頭兒。天上星河燦爛,身邊渦水粼粼。一般這樣的時候,老頭兒們都會津津樂道地戲說三國。這時他們的鄉(xiāng)黨曹操,就由一個歷史人物,徹底墮落成為一個反面角色。

但魯迅有一次說,曹操是一個英雄。而究竟如何,很難評說。

干戈·美人

來到此地,總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虞姬。于是,沿宿泗公路往東,出靈璧縣城七千五百米,在公路邊我看見美人虞姬的墳塋。江淮地處中國的南北之交,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著名的戰(zhàn)爭,甚至影響到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戰(zhàn)爭——楚漢垓下之戰(zhàn)、秦晉淝水之戰(zhàn),以及近代軍事史上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都發(fā)生在這里。

但干戈與美人相關,唯有垓下一役。

美人死去的那年,也不知芳齡幾許,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的常年追隨項王于軍中的女人,一定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否則哪有“虞美人”之稱?我到達垓下的那天,是一個陰寒的下午,發(fā)生于兩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場惡戰(zhàn),早已是煙消云散了。昔年千軍萬馬十面埋伏的垓下古戰(zhàn)場,只剩下裊裊悲風,無限倦陽,一個農民,在大片的原野上,侍弄自己的麥田。

說起來西楚霸王項羽,那是一個何等英雄的人物??!二十四歲起兵,身經七十余戰(zhàn),威霸天下,名震四海,最后卻慘敗在了垓下。垓下使項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失敗而成名的英雄。淮陰侯韓信將兵三十余萬,合圍數千重,此時的楚軍已是兵弱糧盡。這是己亥年的深冬,項王掀簾出帳,信馬由韁。那一夜垓下的月色,一定是清麗絕俗,如同身邊隨侍的虞氏美人。周圍暗沉沉盡是漢軍營壘,燈火錯落,刁斗無聲。后來不久,就有楚歌自四面?zhèn)鱽砹?,項王驚問:難道楚軍已經全都投降了嗎?為什么四面都是楚之歌聲呢?隨后他返身入帳,坐下,與美人同飲。楚歌仍如潮水般從四面涌來,滔滔不絕,入耳驚心。項王不由得就愴然淚下了,他說虞姬啊虞姬,難道天要亡我了嗎?虞姬站起來,緩緩拔出腰間的佩劍,翩翩起舞。她且舞且歌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是美人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艷美凄絕的氣氛,英雄末路的西楚霸王項羽,再次泣不成聲。后來,美人虞姬就仆地而亡了,鮮血將垓下的土地染成鮮紅。此后不久,人世間就多了一種花,名叫虞美人。

明·中都

“明”是明朝,“中都”是朱元璋的鳳陽府。這是江淮大地的又一個傳奇。當我第一次站在鳳陽中都古城的城墻下時,我很難相信它曾經是一座比北京故宮還要雄偉壯麗的皇城。一些高大的箭堞和城堞,都已成了殘垣斷壁,曾經異常華麗的宮殿群,也都坍塌成一片瓦礫了。那時落日正照進殘破的午門,仿佛歷史意味深長的目光。不見了,殿宇連綿、金碧輝煌的一切一切;都不見了,能夠證明它曾經存在過的,唯有一方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盤龍石礎。而當我們找到它時,它正陷落在一口水塘當中,有農婦蹲在上頭洗刷,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麥田。而遠處,曾經華美高大無與倫比的中都午門,正將它殘斷的身軀,在黃昏的天宇下無聲地展開。

那一刻我的心中針刺一般疼痛,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滄海桑田。傳說中的麻姑,有一次從東海邊路過,看見從前漲滿海水的地方,已經成為陸地了。她沒有驚訝,她已經幾次看見大海變成桑田。但那天,站在鳳陽城墻下的一個莊戶院里,看著那些遺落在豬圈旁、草垛下的宮中石雕,我還是感慨萬千。當年為了營造這座超豪華的皇城,這里聚集了上百萬的勞工,那時驛道上晝夜奔馳著的,都是前往鳳陽的車馬。朱元璋是希望在他的家鄉(xiāng),設置一個超級鳳陽府,轄區(qū)包括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中的十二府二十三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海流域都劃了進去。為了擴充中都的人口,他從江南富庶地帶強行遷移來二十萬編民。這些人來了后,不堪忍受連綿不斷的水旱蝗災,在年年返鄉(xiāng)祭祖的路上,大唱攻擊朱元璋的小調,鳳陽花鼓就這樣誕生了?!傍P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睆拇?,凄涼的花鼓調傳遍了大江南北,鳳陽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天下最貧窮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大多非昏即庸,只朱元璋和朱棣,可算英明之主,又都好大喜功,不顧民間疾苦。所以明王朝是一個慘痛的王朝,尤其是晚明。而這個王朝,最初就是在鳳陽這片土地上發(fā)跡,在皇恩沐浴下,鳳陽名滿天下,喧嘩一時。在夏季的傍晚,老人們給孩子們講古,最常說的是,早先哪,咱這里出過一個朱皇帝。正是夕陽西下時候,有農人牽著牛從城垛下走過,廢棄的城墻,在黃昏的天宇下無聲地展開,它殘斷的缺口,仿佛一個巨大的歷史缺憾。

徽文化·商

徽州的男人,大都外出經商?;罩萆蕉嗟厣伲丝诔砻?,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園”的說法,由此造成徽州人深刻的危機意識。為了生存,人們蜂擁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諺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由此形成了一支與晉商相抗衡的強大的商業(yè)力量,史稱徽商。明中葉之后,新安商人崛起于東南地區(qū),而徽商中的巨商大賈,又多是鹽商。明清之際,江浙有大鹽商三十五名,其中二十八名是徽商。明中葉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劇變的時期,風俗由純樸趨向奢侈,城市中彌漫著濃重的享樂主義氣氛。而這一變化,與徽商在淮揚一帶揮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有直接關系?;丈探柚谧鍎萘妥x書入仕的途徑,雄霸中國商業(yè)舞臺幾百年,以它雄厚的財力物力,滋育出燦爛的徽州文化?;罩萘兀陟舯椴?,并且是當地最宏偉華嚴的建筑。而和祠堂一起蔚為壯觀的,是高大而造型獨特的牌坊。它們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都是些貞節(jié)牌坊,而是包括一些功名坊、仁義坊、科第坊、百歲坊,等等,幾乎表達了徽州人全部的倫理觀、價值觀和人生理想。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地區(qū),擁有徽州這樣數量眾多的牌坊,它們和祠堂、書院、古民居一起,構成徽州獨具一格的建筑風貌,并上升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徽州文化表征。

如果沒有眾多的富商大賈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徽州不可能建造起這么多宏偉的宗祠、書院和牌坊。從廣義的文化范疇來看,徽州地區(qū)在徽商鼎盛的那一歷史階段,一切文化領域里的成就,都達到了當時我國甚至是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比如徽州教育、徽州刻書、徽派經學、新安理學、徽派建筑、徽州園林、新安畫派、徽派篆刻、新安醫(yī)學、徽派版畫、徽州三雕、徽州水口等等。而這一時期,徽州的自然科學、數學、譜牒學、方志學,也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且富有特色?;談『突罩莶讼档恼Q育與形成,更是與徽商奢侈的生活方式有關?;丈汤麧櫽绕涫躯}商巨額利潤所形成的豐厚經濟基礎,將古老的徽州文化一步步推向了輝煌。

桐城·書

在安慶的北部,古“桐國”的桐城,接江趨淮,河埠陸驛自古車水馬龍,素有“七省通衢”之稱,這便是皖江。皖江文化以桐城為中心,而在清代,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桐城自古文風昌盛,早在明代中葉,就已形成結社講學之風,有力地推動了皖江一帶文化的繁榮。清代中葉一個很有影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魁、姚鼐,等等,都是桐城人。戴名世是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清廷誅殺的,他的死轟動一時。明清易代之際,民間修史風起云涌,戴名世希望能在混亂雜蕪中,保存亡明的史實,在這一點上,他的勇氣和識見,都和司馬遷有相似之處。

戴名世為桐城文人,建立了入世的學術。他后來以《南山集》蒙難,一同蒙難的還有他家族的老少幾百口。傳說他們是被淹死在他老家紅廟清水村的水塘中的,所以當地的老百姓,把這口塘叫作鬼塘,據說在陰郁的傍晚,這里會傳出婦女的哭泣聲。

1998年的早春,我冒著霏霏細雨,曾去尋找戴名世的墓地。在無邊的菜花中間,這個一代史才的墓園,顯得格外冷清。與戴名世交往密切的方苞,因為給《南山集》作序,也被打入刑部大牢,他因此寫出了他的傳世之作《獄中雜記》,而牢獄之災使他的文字洗練蒼勁,風骨凜凜。這以后他才能對在東廠監(jiān)獄受盡酷刑的左光斗,有了深切的理解,也才能寫出在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篇章《左忠毅公逸事》。

桐城從這時起,便注定要成為一座名城;中國文學史上,也注定要有一個新的古文派別產生。

李鴻章·淮軍

在中國歷史的綿綿長河中,變革最激烈、色彩最斑斕的,是19世紀的下半葉。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各種矛盾交錯而至,而合肥李氏,則是這段特殊歷史時期崛起的特殊人物。李鴻章以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在列強環(huán)伺、國家積弱之際,強烈地感受到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軍事裝備對古老中國的威脅。他因此鼓吹“窮則變,變則通”,其“變局觀”比康有為、梁啟超都早。他后來投身于清政府幾乎所有新興的、冒險的事業(yè),諸如工業(yè)、交通、礦產、教育、軍事、外交等等,辦了很多實事。這場被后來的史學界稱為“洋務運動”的新政,給中國近代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而西方則將它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起點。

李鴻章在后來的歷史中,卻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這是因為19世紀下半葉以來,幾乎所有的不平等條約,我們后來稱之為賣國條約的,都是由他出面簽訂。甲午慘敗以后,李鴻章以特命全權大臣身份赴日談判,雖然挨了一槍,還是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消息傳來,舉國震怒,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在國人皆曰可殺的輿論譴責下,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職務。但更大的恥辱還在后頭,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局勢由是大亂。朝廷于是再次讓當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千里迢迢從廣州趕來收拾殘局,簽訂了更加臭名昭著的《辛丑條約》。簽過這個賠銀四億五千兩、空前屈辱的條約后兩個月,李鴻章就吐血而亡,死前雙目炯炯不瞑。

而此時的大清王朝,也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后來,毛澤東說到李鴻章,如此評價說:“吾觀合肥李氏,水淺而舟大?!边@是說他生不逢時,清政府的這汪淺水,載不動李合肥這艘大舟。同曹操、朱元璋一樣,李鴻章也是戰(zhàn)爭不斷的江淮大地上陶冶出來的梟雄。這里后來又出了一個段祺瑞、一個倪嗣沖,在他們的身上,都有著皖派政治人物嫻熟于權力場生死博弈的非凡政治手腕和組織才能。我站在合肥步行街修繕一新的李氏故居前,不由得感慨萬千。李鴻章和他的淮系集團,就是從這里起步,從地方走向全國,從內地走向沿海,由軍事走向政治,由地緣性集團成為全國性集團,改變著中國近代政治的格局,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李氏自己,也權傾一時,謗滿天下,成為一個蓋棺百年仍然不能論定的人物。

五四·陳與胡

“五四”前后的中國,是一個風雨如晦、思想激蕩的時代,而發(fā)起并領導了最能代表那一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運動的,是兩個皖籍人物:陳獨秀與胡適。

多年前的五月,陽光明媚的五月,我曾奔走于安慶市的大街小巷,尋找陳獨秀的誕生地。但是后來當我終于找到安慶北門后營時,才發(fā)現(xiàn)百年多風雨,已經將過往的一切,都吹打得無影無蹤。那豎著“陳延年、陳喬年故居”牌子的地方,可以肯定曾是陳獨秀的故居,但現(xiàn)在,它們以他兒子的名字命名。雖然,延年和喬年都先后為革命獻身,但他們的歷史功績,無論如何都不能與陳獨秀相提并論??v觀陳獨秀的一生,充滿了驚險和坎坷,并且變幻莫測。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清政府及北洋軍閥時期,陳獨秀就曾兩次被捕,八次遭通緝,四次流亡日本。而這以后更是大起大落,讓人不忍評說。他一生的經歷,為中國近代史所罕見,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一個最為復雜離奇的人物。

但是《新青年》時期的陳獨秀,是多么光彩奪目,才氣逼人啊!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等,都先后聚集在《新青年》的旗幟之下,向傳統(tǒng)的腐朽的舊文化發(fā)起猛烈進攻。被譽為吹響白話文運動號角的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即是發(fā)表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陳獨秀隨之發(fā)表了《文學革命論》,是對胡適的聲援。這兩篇文章,被史學界認為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開端。陳獨秀和胡適,都不是文學家,之所以提倡文學革命,是想從這里打開一個缺口,為新思想鑿開一條傳播的渠道。這場思想運動,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思想障礙,此后才有中國共產黨,才有毛澤東。

所以陳獨秀、胡適二人,對20世紀的中國文化,影響極大。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安徽共創(chuàng)造過兩次大的輝煌,一次是先秦,老莊將深邃曠達的哲思,融進我們民族的思維;一次是“五四”,以陳獨秀和胡適為首的知識分子,將青春的血質,注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使這個古老國度,煥發(fā)出青春。而有了他們的努力,中國才有可能打破單一的文化傳承格局,將20世紀的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

《紅豆》2016年第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