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 兩次婚姻·N次情感“走私”

多情愛因斯坦 作者:李子遲 著


第二部 兩次婚姻·N次情感“走私”

第六章 與米列娃認識、戀愛

“丟臉”的婚姻

愛因斯坦一生有過兩次婚姻:與米列娃(1903~1919年,時間為16年)、愛爾莎(1919~1936年,時間為17年)。

愛因斯坦這位天才滿頭亂發(fā),衣服皺巴巴,物理學永遠是他的最愛。他對女人絕非柔情貼心,但他的風流史一輩子寫不完,緋聞不絕于耳。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常為人所詬病。說的最多的,自然是他的兩次“不體面的婚姻”,以及穿插其中的幾次婚外情。據(jù)稱,愛因斯坦先后有過10位左右的情人。十分幸運的是,與愛氏接觸過的女人,因為他具有某種魅力,對他都是死心塌地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受自己時代的影響,愛因斯坦也不例外。愛因斯坦自己曾多次談到,他的不適合于家庭生活的個性。他雖然出生在烏爾姆,但1歲時就搬到了慕尼黑。愛因斯坦身上帶有濃厚的南德人天性快樂、愛開玩笑的特征。盡管通過喜歡法國、并將其視為精神故鄉(xiāng)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提倡,婦女解放之風早已傳到了南德大地,但婦女在巴伐利亞的地位仍并不比一頭牛重要多少。

后來在談到自己的兩次婚姻時,愛因斯坦說是“丟臉的”。他對婚姻一點也不熱情。他認為,從本質上說,婚姻都是愚蠢的。有人問他,他喜歡用煙斗抽煙是否與清理和再裝煙斗有關系。他答道:“我本來想抽煙,但結果煙斗卻總是讓什么東西給堵住了。生活中的事情恐怕也是如此,特別是婚姻?!笨偟恼f來,他對自己失敗的婚姻感到悲哀。

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語錄》里,愛教授竟然說,“婚姻是一種試圖使某些出自偶然的東西持續(xù)下去的不會成功的嘗試”,是由“缺乏想象力的豬玀”發(fā)明出來的制度。“一切婚姻都是危險的?!橐龅拇_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婚姻使得人們互相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財產(chǎn),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個人?!?/p>

愛因斯坦更直言不諱地說:愛的專一固然可敬,但這與人類本性格格不入,95%的男性和許多女性不愿接受一夫一妻制的枷鎖。

在外人眼里,愛因斯坦像個單身漢那樣我行我素,無憂無慮。但當有人問他如何看待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結婚(當然也包括他和米列娃的婚姻)時,他笑著說,“這很危險,不過所有的婚姻都是冒險?!?/p>

在婚姻方面,愛因斯坦應該說也是一個“受害者”。這當然不能怪曾給過他歡樂的兩位妻子,她們本身也飽受折磨,沒有多少快樂可言。愛因斯坦對于兩次結婚其實都是遲疑的、被動的,兩位女性對此并非毫無覺察,她們的好心并不能保證就一定會給婚姻帶來幸福。

不過,愛因斯坦又喜歡自夸說:納粹亡在他的前面,兩個妻子也比他命短。

他也知道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丈夫。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終于承認自己沒能和長期以來忍氣吞聲的妻子和睦相處。

與米列娃相識

愛因斯坦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是逐漸變化的,任何愛情都不能以犧牲他的內(nèi)心自由為代價。他崇尚“有節(jié)制的激情”,從未讓激情淹沒自己冷靜的理性。事業(yè)終究被他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但一開始,他多少還是有點不管不顧。愛因斯坦頂著父母的強大壓力,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愛因斯坦的第一個妻子米列娃·馬里奇(Mileva Marić,1875~1948年)是他的大學同學。

米利娃曾經(jīng)是一位極具潛能的女數(shù)學家與物理學家,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時期追求自由平等和自主權利的女性先知。多數(shù)學者認為,她在愛因斯坦生活與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很長一段時間,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們?yōu)榱恕熬S護”他的光輝形象,寫作傳記時總是設法避免涉及這位夫人,或者故意貶低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米利娃的人生風采和悲劇結局一直鮮為人知,幾乎到了被歷史遺忘的地步。

米列娃出生于塞爾維亞(當時屬奧匈帝國的落后地區(qū),是匈牙利的領土,后來則屬于南斯拉夫)伏伊伏丁那省薩瓦河畔一個名叫“諾威薩德”的鄉(xiāng)村的文職人員(或者說富農(nóng))家庭。她從小聰明乖巧、勤奮好學,11歲以后,年年在女校成績都是第一,屢屢獲得學業(yè)上的獎勵;16歲時通曉3門語言,在數(shù)理和藝術等方面已顯露出無可置疑的天分,可謂名副其實的大才女。此年秋,由于學業(yè)上的突出表現(xiàn),有關當局特許她進入王室辦的薩格勒布男子中學,讓她有機會和男生們一起接受名師的指點,這在當時的奧匈帝國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薩格勒布中學,米利瓦對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興趣更加濃厚。雖然許多人認為,這兩門課是男孩的強項,可是每回考試,其最高成績總讓班里唯一的女生米利娃取得。

1896年米列娃中學畢業(yè)后,父親于是讓她到德國和瑞士學習。她最初是在海德堡呆過一段時間,后來轉到蘇黎世;因為在別的地方,女學生不能參加考試。她報名進入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學習數(shù)學與物理(她最初是想學醫(yī),但隨即就改變了主意)。

蘇黎世是歐洲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準許女孩升入大學的城市之一。19世紀末,女大學生在全世界也鳳毛麟角。據(jù)說米列娃是該校有史以來接收的第5個女生,是數(shù)學與物理專業(yè)的第一個女生,大概也是全歐洲高校第一個學習數(shù)理的女生。

蘇黎世位于瑞士北部,一個歷史悠久、風情濃郁、教育先進、工業(yè)發(fā)達的歐洲名城,2008年被評為世界上“生活質量最好的城市”。它與德國臨近,居民講德語,居于從德國到意大利的商路要沖。它是1848年前的瑞士首都,瑞士現(xiàn)在最大的城市與工商業(yè)中心、經(jīng)濟中心,機器制造業(yè)占全國生產(chǎn)總值的四分之三。它也是全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額在西歐交易所中首屈一指,其班霍夫街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蘇黎世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擁有20多個博物館,20多個圖書館,100多家畫廊,許多音樂廳及歌劇院。

蘇黎世的自然風景也很優(yōu)美,全年氣候宜人,旅游業(yè)發(fā)達,國際會議常在此地召開。它位于阿爾卑斯山的北麓,跨利馬特河兩岸(“蘇黎世”在克里特語里的意思是“水鄉(xiāng)”)。蘇黎世湖猶如一彎新月倚臥在市區(qū)的東南端,長達40多公里,蔚藍色的天空映著碧綠的湖水,片片白帆搖曳著湖上的云彩。郊區(qū)的山谷綠草如茵,林木蔥蘢。市內(nèi)有中世紀建造的教堂尖塔、古堡、噴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市政廳,瑞士國家博物館與美術館、圖書館。利馬特河畔有雙塔羅馬大教堂、修女院、菩提園等。

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創(chuàng)建于1855年,是瑞士乃至全歐洲都很著名的學府,目前世界上諾貝爾獎人數(shù)最多的大學,國際頂尖一流學府。1848年蘇黎世把首都的地位讓給了伯爾尼,作為補償,7年后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聯(lián)邦工學院。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核物理創(chuàng)始人之一沃爾夫岡·波里是其杰出校友。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這里成為同學,相識并相戀。他們班總共才有5個學生,4個男生、1個女生,米列娃就是那個唯一的女生,而且是5人中年紀最大的一個。

米列娃不久遇到了比她小4歲的愛因斯坦。因為校園里女生罕見,而米利娃腿又有些殘疾,行動時略為不便,男生們對她都略顯敬畏,可是愛因斯坦與她竟一見如故。盡管她的學習很好,進取心又強,也算不上是美女,但總體而言五官還是比較俊俏,也頗有女人味,舉止言談羞怯。而且,21歲的姑娘,身心上都發(fā)育得非常成熟了,其內(nèi)心深處也很渴望男人與愛情。

愛因斯坦也是剛剛離開阿勞和瑪麗,來到蘇黎世。他后來說:“1896年到1900年在工業(yè)大學的師范班,我很快地發(fā)現(xiàn),如能獲中等成績,便心滿意足。因為要做一個好學生,實在不易。要集中精神做功課,要心甘情愿于作業(yè)上;要記筆記……遺憾的是:這些正是我的性情所欠缺的。我喜歡廣泛地自學。有一位祖籍匈牙利的同班女同學參加了這種廣泛的自學,她的名字叫米列娃?!?/p>

米列娃無疑相當聰明,在數(shù)學和物理上有很高的專業(yè)水平。后世的物理史學家甚至爭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觀點,一部分是來自于她。(1901年,愛因斯坦在寫給她的信中也說:“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作為同學,她和愛因斯坦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物理與數(shù)學問題,一起出入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交換學習筆記,可謂形影不離。對愛因斯坦這樣情感豐富的男人來說,這很難不產(chǎn)生一些奇特的感覺。他們的關系開始慢慢向前發(fā)展。

墮入情網(wǎng)

起初,愛因斯坦稱呼米列娃是“尊敬的小姐”,后來則稱呼她“親愛的洋娃娃”。沒多久,愛因斯坦就開始親切地叫她“多利”(即“小東西”),米利娃也常常直呼他的綽號“約翰尼”或“約翰涅斯爾”。除了與敏感而又情緒多變的小提琴手、喋喋不休的喝咖啡成癮的人、一個過了時的詩人打交道以外,這又成了他裝扮的另一個人格面貌。所有這些,都像四輪馬車一樣圍繞著他的自我。

大約與此同時,這對情人開始用親密的“你”來稱呼對方,而不再使用一本正經(jīng)的“您”。這是一個僅限于對非常親近的家人的稱呼。在愛因斯坦的整個一生中,除了對他的家人以外,他只對他的朋友米歇爾•貝索固定地用過這個詞。

愛因斯坦欣賞米列娃,繼而著迷,而暈眩,而墮入了情網(wǎng)。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之間的愛情,其實一開始是出于相互愛慕和同情。他們倆都是“外來者”,有點同病相憐的意思;又都獻身于學問,目光遠大,事業(yè)心強,可謂志同道合。米列娃比愛因斯坦年紀大,來自當時的落后地區(qū),是一個心氣很高、感情豐富而脆弱的女性,決心要在完全是男性職業(yè)的領域里打一番天下。正是這一點吸引了愛因斯坦。他認為米列娃是他將物理學和愛情完美結合的不二人選。他們倆都有著獨立的思想和固執(zhí)的個性。

米列娃天性沉默,單純樸實,還有著動聽的聲音;只因小時候膝關節(jié)結核,留下了腿瘸的后遺癥——一說是天生的髖關節(jié)錯位,走起路來姿勢很難看。此時,愛因斯坦已經(jīng)成年,他對戀愛的認識比以前成熟了很多。米列娃內(nèi)在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他,這令他忽略了她外表的缺陷。

但由于愛因斯坦本人的長相和人品都很不錯,所以當他喜歡上米列娃時,他大學里的朋友都大惑不解。他的同學曾對他說:“我可沒勇氣與這樣一個(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的)女人結婚,除非她是絕對健康的?!睈垡蛩固箘t平靜地說:“但她有可愛的嗓子?!?/p>

看樣子,他被她柔和、悅耳的聲音迷住了。

愛因斯坦生長在慕尼黑,那里是歐洲中產(chǎn)階級根系最發(fā)達的地方,偏偏他這一輩子都視紀律生活為仇;而穩(wěn)定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環(huán)境,恰恰是最大的紀律生活。過于富足和秩序化的生活,好像是過食后的油膩和飽脹,讓他情不自禁地想逃脫。而當有一天,他看見窗外轟轟隆隆走過一列士兵時,突然意識到自己也快要去服兵役了,就真的決定逃離了。他打起小包裹,退了學,徒步走過阿爾卑斯山,斷然放棄了他的德國國籍,那年他只有17歲。

這就是天才的一大特征,他們從不在既定的根系上成長,他們只信任自己的經(jīng)驗中長出來的東西,只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甚至,為了更好地辨析這個聲音,他們會選擇一種遠離人群的生活。愛因斯坦離家時,帶上了他最心愛的兩個玩具:小提琴和羅盤,前者暗喻的華美、抒情氣質,和后者代言的清潔、理性精神,恰恰是愛因斯坦一生的坐標;他的一切,都可以在這個坐標上投影成像。比如,當他第一次談戀愛時,這個小提琴和羅盤,就分別化身為瑪麗和米列娃:

瑪麗熱情、甜美、頭腦簡單,是個快樂的中產(chǎn)家庭少女;米列娃知性、清冷,終日埋首于實驗室和圖書館。瑪麗浪漫、歡快;米列娃卻沒有什么幽默感(而愛因斯坦自己卻是一個幽默感很強的人,即使是很沒意思的笑話,也能使他開懷大笑)?,旣惔笏?歲;米列娃則長他4歲?,旣愂莻€金發(fā)美少女,米列娃則是個樣貌平平的跛子?,旣愅獗砜扇?;米列娃卻才學優(yōu)異。

愛因斯坦的情書里,是一大堆一大堆花團錦簇的廢話,充滿了濃郁的人工甜味,像電影院門口賣的爆米花:第一口,甜美得讓你想贊美上帝;慢著,再嘗一口吧,你就想打擊造假。

愛因斯坦本人并不信任抒情氣質,但他成功地用這些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話麻醉了瑪麗。可一旦得到她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更欣賞米列娃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寧靜氣質、堅如磐石的船舵般力量。因為,這正是他試圖通過人工調節(jié)后達到的境界。他做完取舍以后,甩掉瑪麗的方式也是快如刀鋒:

瑪麗:“親愛的,您一定要常常給我寫信呀!”

愛因斯坦:“當然,我會把臟衣服寄給您洗的?!?/p>

妾心非席,不可逆轉,可是有什么用呢?誰讓她遇見的可是郎心如鐵。但不能就此誤解,愛因斯坦是個沒有溫情的人。恰恰相反,他是個典型的雙魚座,非常的敏感、纖細。他只是無法讓他的兩條魚往同一個方向游。這種分裂氣質,也是一種天才的副產(chǎn)品。愛因斯坦身上大概同居著兩個人格(老托爾斯泰則可能有3個以上)。與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除了堅韌、容忍、耐力這些素質的基本配置之外,還要有靈敏的換臺調頻能力。但是,愛因斯坦第一次選擇妻子的時候還不到20歲,又怎么能想到呢?

這個可以用他的演奏風格做一個圖解。愛因斯坦本人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小提琴手,每周他都會在家里舉辦小型家庭音樂會。他總是非常煽情地演奏出一段情意綿綿的樂章,而當大家浸淫其中,涕淚漣漣時,他會馬上轉向,說一個非常粗俗的笑話,把這個抒情氣氛沖淡。也就是說,他很容易動情,又很鄙夷自己的情欲勃發(fā),更不屑于與他人共振。

自戀的人在找戀愛對象的時候,往往找的是個解人而不是愛人。愛因斯坦的驕傲更高一層,他既不需要解人,也不需要愛人。他非常喜歡巴赫,他說熱愛巴赫的唯一方式就是演奏、聆聽,然后對他保持終身的沉默。他真的從沒有評論過巴赫,這個隔離帶就是他保持敬意的方式。但他本人并沒有這么強的人格力量。他如果要保持他的局外人氣質,就得有個人工隔離帶。這個隔離設施就是米列娃,和她的自我犧牲——甘于充當他與外界生活的介質。

甜蜜二人世界

蓄著胡須的“約翰尼”越來越濃烈的情感,令米利娃為難了。她明白,任其下去,很快就會發(fā)展成熱戀,而婚戀會使一個女孩無法繼續(xù)學習,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追求將前功盡棄。為冷卻關系,第二年秋,米利瓦離開蘇黎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旁聽。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猜測,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她究竟為什么這樣做。也許她對理論物理與數(shù)學感到了厭倦,不再想成為一個物理學家或數(shù)學家了。不過,也有可能她確實感到了一份危險的感情就要來臨,從而選擇了逃避。

她的缺席肯定讓愛因斯坦很難受。他通過同學,打聽到她去了海德堡大學,于是寄出了一封長信。信中聲稱,如果她感到無聊了,就可以給他回信。她沉默了1個多月,終于回信了,其中對她的突然離開表示了歉意。

現(xiàn)存米列娃給愛因斯坦的第一封信,就是她在1897年10月20號從海德堡發(fā)出的:

“如果一個人可以想象無窮的快樂究竟是多大的快樂,他就會了解無限的空間究竟是多大的空間——我想空間比快樂應該容易理解得多?!?/p>

“對無限的空間,我不知科學家是怎么下的定義;無窮的快樂究竟是多大的快樂,人文學者大概還從未想到過,只是瘋人、情人、或詩人嘴里偶爾吐出的不太有倫次的言語罷。”

這是曾經(jīng)翻譯過米列娃寫給愛因斯坦的情書集、并撰寫有文章《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童元方在2004年4月25日(那正是愛翁生命中的最后一位情人范圖娃“新鮮出爐”,即西方媒體公開《范圖娃日記》的日子)的感慨。

其后的幾個月里,兩個人的通信越來越少,最后終于中斷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顯示的那樣,米列娃一定是在心中苦苦掙扎。但戀情似水,難以斬斷。隔年2月,米利娃經(jīng)不住愛因斯坦信中的殷切哀求,終于投降了。她告訴愛因斯坦,她就要回來了。愛先生立刻表示熱烈的歡迎,并許諾把自己的筆記借給他,“你這個小逃兵!”

愛因斯坦在信中寫道:

“我們愚蠢的分離的日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四分之三,我很快又能和我的心上人在一起,可以吻她、擁抱她、煮咖啡、大聲吵鬧、工作、大笑、閑逛、聊天……直至永遠!

“我已經(jīng)等不及要再次和你相聚了,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小壞蛋、我的小頑童、我的搗蛋鬼。既然我想到了你,我完全相信我不想再惹你生氣或嘲弄你,只想一直像個天使一樣!哦,多美妙的幻想!

“而你也愛我,是不是?哪怕我又變成一個充滿怪念頭的惡作劇的無賴,像過去一樣情緒陰晴不定!

“當我能夠再次緊緊地摟著你時,那該有多么高興!我的小頑童,我的小游廊,我的一切!

“你再也不樂于過平庸的生活,是嗎?一個嘗過自由滋味的人再也不能忍受鐐銬了。我是多么幸運,找到了你,一個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樣堅強而獨立的生靈!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會感到孤獨?!?/p>

很快,此年4月,“多利”終于回到了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回到了“約翰尼”身邊。不知她是否意識到了,這樣選擇的后果,就是把自己的命運和這個個子不高的男人從此永遠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兩人重逢,感情熾烈,愛意爆發(fā),場面之火爆可以想像。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數(shù)月不見,那一定如一個世紀般漫長了!他們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又跳又笑,雙淚直流。兩對嘴唇如粘住了,久久不愿分開,大概彼此的唾液都已被徹底吮吸盡。米利娃本來是一個很矜持、穩(wěn)重的女孩,但碰到這樣的特殊情形,又是愛因斯坦這樣熱烈的人兒,她也不顧那么多了。

當晚兩人第一次發(fā)生關系,巫山云雨,男投女合,真是滿室生溫,香夢如蜜,春宵苦短??!

由于缺了半年的課,米列娃必須拼命補習,這才能趕上同學的進度。所以,她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到愛因斯坦的住處借學習筆記和相關書籍,兩人的交往變得更加密切了。他們開始把對方介紹給自己的朋友。愛因斯坦在給她的信中寫道:“只要我們活著,就一直是學生(更恰當說,應該是同學)。”

米利娃在學校外的普拉滕街巴切托爾德公寓租了一個房間。那段時間,愛因斯坦經(jīng)常去那兒和她幽會,同枕共眠,感受兩性結合的歡樂,其實就是婚前同居。

一位早期非常有名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卡爾·西利格比較同情米列娃,他認為:“她那喜歡空想的、沉悶的本性,常常會影響到她的生活和研究。她的同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個性情陰郁、言語不多但敏感多疑的人。但是和她處得較多的人,會逐漸欣賞她那斯拉夫人特有的坦誠和謙虛。她常常用這種坦誠、謙虛和開放的心態(tài),與人進行生動的辯論?!?/p>

米列娃陰郁的性格,可能部分地歸咎于家族背景。讓她擔憂的還有,她的妹妹佐卡的精神病正日趨明顯。不過,跟愛因斯坦在一起的時候,她就熱情、活躍起來,平日里沉默、陰郁的面目一掃而光。

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全靠米列娃溫存、細致、周到的照顧,他才好不容易痊愈,為此多年心存感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