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賢有兩次還直接避開了母后準備的家宴,這尤其令武則天感到震驚,她知道母子間的親情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李賢臉上的那英俊而瘦削的痕跡,那雖然表現(xiàn)平靜、內(nèi)在卻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的神情,那種體會不到一點溫情的隔膜,使武則天也對兒子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
時間久了,李賢對母后那種擅自專權(quán)、妄自尊大、不把父親放在眼里的作為的不滿,不經(jīng)意間難免也會有所流露。慢慢的,高宗也覺察到了。所以有一次他在聊家常一樣地和武則天提起到太子李賢的時候,武則天竟然非常憤怒地說:“賢在長安臨朝固然可喜,但陛下您不覺得他這樣有違孝道嗎?”
一個母親這樣埋怨兒子,實在少有。
李賢越來越頻繁地表現(xiàn)出與母親不同的政見,武則天漸漸地覺得這個兒子也并不可靠,于是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越發(fā)地疏遠了。不久,朝廷上受武則天指使的一些大臣散布的對李賢不利的各種流言接踵而來。終于有一天,李賢被母后武則天蓋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廢為庶人,并關(guān)押起來,隨后流放巴州。滿懷抱負的李賢在巴州萬念俱灰,心中苦悶抑郁,想到李氏大唐的前景和自己的遭遇,他作了一首《黃臺種瓜賦》,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與郁悶:
種瓜黃臺下,瓜落子離離。一摘使其好,再摘使其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又過了四年的時間,武則天派丘神勣到巴州將李賢殺害。
武則天這一次做得實在太令人瞠目結(jié)舌。李賢和哥哥李弘成了武則天政治生涯中兩個本不該成為犧牲品的犧牲品,而在他們身后,兩個弟弟也將迎來多舛的命運。
后世的史家都認為,“虎毒不食子”的戒律被武則天一次次地打破,在她的潛意識里,需要把阻礙自己抓住大權(quán)的人都掃除干凈。然而,不幸的是,除了丈夫李治,在她前面有可能成為障礙的只有她的兒子,因為只有她的兒子才能成為太子,才能接觸到未來的皇權(quán)。所以,武則天和兒子之間的關(guān)系由本應(yīng)母子連心變成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敵對存在。所以有人說,一個人對一件事物迷戀過深,往往就會淡薄其他一切事物,哪怕是骨肉親情,更何況迷戀上權(quán)力這種比海洛因更令人上癮中毒的致命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