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后來的人們所理解的,在古代的中國,按照儒家傳統(tǒng),男權(quán)觀念是十分頑固的。所以,許敬宗等少數(shù)由武則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幾乎沒有人敢替武則天說話了,因為朝中官員畢竟是正統(tǒng)思想官員占絕對優(yōu)勢。雖然多數(shù)也不敢公開反對武則天,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沒有什么人為她在前面一路開道了。
上元二年(675年)的春天,高宗的風疾又發(fā)作了,這一次比往次的病情更加重,頭暈目眩、渾身疼痛不說,完全沒有了料理朝政的能力,連做做樣子的臨朝也撐不住了,實在沒有辦法,他決定把政務徹底讓給武則天掌管,不顧朝廷里的那些老頑固們反對不反對了。
女人攝政,當然不會使男權(quán)社會中的那些朝廷大臣心服,所以便有了朝中大臣關于皇后攝政的議論。敢于說話的幾個大臣不同意高宗的想法,他們認為歷來沒有讓女人主政的道理,所以堅持要讓太子弘攝政。
可是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武則天最后還是全權(quán)掌管著朝中的一切。不過,朝廷上的一些大臣一直對此議論紛紛,絲毫不甘愿就這樣軟軟地順從。
就在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期間,太子李弘?yún)s突然死亡。
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突然死亡,這實在有點奇怪。
正因為太子李弘的死正發(fā)生于武則天極力爭取攝政期間,于是關于這一歷史疑案也成了對武則天聲譽頗為不利的傳言,許多人都認定了李弘是武則天所害。他們分析,太子李弘死的日期是上元二年四月己亥日,地點是合璧宮,死時高宗和武后都在他身邊。因為之前沒有任何疾病之類的征兆,所以李弘的死是過于突然的,很多人都認為一定是中了什么毒所致。這一來,“時人以為天后鳩之也”。
可是無論事實是怎樣,我們更應該相信,作為一位母親,對于兒子的死武則天總歸是悲痛的,她親自撰寫了《一切道經(jīng)序》,在文章里回憶起了自己對兒子的撫養(yǎng)經(jīng)歷,難以自持。為了厚葬兒子李弘,她下令要為太子大造陵墓。
當初,李弘的陵墓恭陵選址在洛陽東偃師縣的景山之巔。景山處于伊洛河與萬山河之間,把陵墓選在這里極佳,如果登陵遠望,放眼便可以看到群山疊翠,山下的河水如帶,頗似一幅山水畫卷。墓址選好后,武則天命人開始著手修建,極盡宏偉奢華。當年的八月初恭陵終于修建得初具規(guī)模,武則天以帝王之禮將李弘下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