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大臣們敢于直諫的時代,如魏徵等人更是常常不惜惹怒皇上出言直諫,留得生前身后名。但是到了李治做皇帝時,這種風氣就日漸衰微了。
有一次高宗和李勣聊天,高宗說:“隋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他的例子為警戒,虛心求諫,可是卻沒有愿意直諫的大臣。這是怎么回事呢?”李勣只是淡淡地答道:“陛下您所做的都是對的,我們做大臣的當然也就沒有什么可勸諫的了。”
這頗有點回避的意味。但是如果我們來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大概逃不出有這樣的兩點。
其一,武則天幫著高宗把一度氣高焰盛的關隴勢力消滅殆盡,一批舉足輕重的大臣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對當朝的文武百官起了殺雞儆猴的作用,一派肅殺的政治氣氛使得朝臣們不敢輕易開口言說了。
其二,朝廷選拔官吏的制度有了變化,許多底層上來的知識分子也進入仕途,發(fā)表一己之見也成了相對自由的事情,這樣,官員們也就沒有多少意見可提了。
無論如何,現在已經算是太平盛世了,治國安邦才是當下的重點。不能不承認,武則天確實有著太宗的政治風范。她處理政務期間,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武則天認為處理國家大事,使政治穩(wěn)定的關鍵,唯在賞罰分明。
宰相盧承慶在顯慶四年中由武則天一手提拔上來,她知道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博學多才的人。其實在貞觀年間盧承慶做禮部侍郎的時候,他就已經顯示出自己的才學了。有一次,太宗問他歷代戶口的數目,令人驚奇的是,他把從自有國家以后歷朝歷代的戶口數目都清晰流利地背了下來,對出處和依據旁征博引,令太宗贊嘆不已??墒且驗楹髞眈宜炝嫉呐艛D,始終在朝里郁郁不得志。
現在武則天聽說了這個奇人,便把他先封為度支尚書,后來又提升做了宰相,一下子今非昔比了。
可是,讓人頗為失望的是,在顯慶五年七月,這樣一個精明的宰相竟然在度支上出了問題,這時有御史民員彈劾他“科調失所”。這是個業(yè)務問題,而且所涉問題不小。
高宗為難了起來,畢竟這個人是武后一手推舉的,現在任職還不到一年,到底應該怎么處理,實在不好下手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