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榮耀屬于中國(3)

復興之路 作者:中央電視臺《復興之路》欄目組 人民出版社《復興之路》編寫組


(三)改革開放30年:這是一個急起直追的中國!

中國人總是喜歡回顧往昔,中國人也總是喜歡遠瞻未來?;仡櫷羰菫榱思o念,是為了經驗教訓;遠瞻未來是為了發(fā)展,是為了子孫的千秋大業(yè)。

2008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這個節(jié)點在中國歷史上注定要濃墨重彩地予以書寫和記載。

當時間指向這一年的時候,相較30年前,中國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xiāng)曾經的老房子已成為珍貴的歷史遺跡,一幢幢新式居民樓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紅火;徒步行走的人越來越少,各種品牌的汽車和摩托車遍布大街小巷;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傳統(tǒng)藍灰服飾近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風格、匯聚中西的大小品牌和樣式;標有“中國制造”的產品早已行銷世界各地;我國的年均GDP增長率達到令世界矚目的9%以上;中國的外匯儲備因海外市場的大力開拓,現在已位居世界第一;駐足中國的各大城市,不難發(fā)現世界各地游人學子的身影……這是一個外向型的中國,這也是個富足的中國。

一切是如何發(fā)生的呢?我們不妨稍微放慢腳步,看看前人們走過的不平凡的路。

“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正如鄧小平說的:“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tài);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fā)展和停滯狀態(tài)?!睌底肿钅苷f明問題:1976年全國財政收入只有區(qū)區(qū)750億元。據不完全統(tǒng)計,10年內亂使工農業(yè)生產總值損失5000多億元,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變革總是從苦難和困境中開始。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共和國作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人開始沿著世界先進國家的腳印急起直追。

改革開放大幕從此拉開!

30年的改革開放,被稱為“中國新的革命”。這場世人矚目的革命,激發(fā)了各行各業(yè)的活力,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發(fā)展,改變了“窮的社會主義”。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從改革開放中變?yōu)楝F實。正是經過了不懈的努力和變革,我們這個國家才能出現“非同一般的情形”。

經過3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資源配置也由以行政分配為主過渡到以市場發(fā)揮基礎性作用的模式。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到300670億元,相比30年前增長了80多倍。中國的經濟成就在世界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2005年,全國28省全面免征農業(yè)稅,從2006年開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國企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確立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框架。放寬了市場準入標準,加大了財稅金融支持,完善了社會服務,改進了政府監(jiān)管。準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民航、鐵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

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我們從改革初期只承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只允許勞動參與價值分配,到現在已經建立了允許資本、技術專利和管理等非勞動因素參與分配,形成了以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機制。尤其是近幾年,黨和政府還整頓和規(guī)范了分配秩序,加大了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力度,重視并著力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