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名,如雷貫耳,魯迅之才,鮮有其儔。尤其是國學功底,流淌于作品字里行間;經(jīng)典古籍,爛熟于文豪心胸之內(nèi)。但從魯迅所受學校教育方面考察,卻與中國古典文史等舊學無涉。他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不久,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畢業(yè),后被派赴日本留學,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進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習醫(yī)。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夏回國,應邀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翌年夏,任紹興府中學堂監(jiān)學兼博物教員。這就是魯迅早期求學和工作的履歷,實無絲毫文史學科背景。而其文史造詣之精深,則另有原因也。
成就魯迅的第一因素,是其翰林后裔之家學背景。魯迅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筆名之一。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城內(nèi)都昌坊口一個士大夫家庭。祖父周福清(1837—1904年),乃同治翰林。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福清考取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十五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八,周福清字震生,號介孚,浙江會稽人。散館改知縣,復改內(nèi)閣中書,罷?!肚迨犯濉分嘘P于他的記載只有一條,見于卷23《德宗本紀》,云“癸酉,刑部奏革員周福清于考官途次函通關節(jié),擬杖流,改斬監(jiān)候”。這位翰林祖父對魯迅的一生影響極大,乃造就魯迅者也。
魯迅胞弟周作人所撰《魯迅的故家》一書中,將祖父入翰林誤記為光緒辛未年,而查光緒年號三十四年中并無辛未年,辛未乃同治十年。按清制,于新科進士中考選庶吉士,由皇帝欽點,入選者稱“點翰林”。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年后考試,稱“散館”,成績優(yōu)異者留館,根據(jù)甲第,二甲授職編修,三甲授職檢討;不得留館者,以各部司員或知縣用。未得留館的庶吉士俗稱“半個翰林”。但世人仍以翰林目之。周作人所云“介孚公光緒辛未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后來改放外官”,或是記錯,或是虛榮。其實即使留館,以周福清三甲出身,亦只能任檢討。翰林改放知縣,俗稱“老虎班”,或稱“即選知縣”,有缺即補,且可先選。周福清先被發(fā)往四川榮昌,以路途遙遠而拒之,又選江西金溪縣,不久捐得內(nèi)閣中書候補。魯迅祖父所擁有的如此清望、眼界和基因,是魯迅日后成為文豪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