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條件 3

感時憂世 作者:資中筠


批判者的武器主要還是美國憲法的“權利法案”,而維護現政府政策的反批評者的武器則是“愛國”和“安全”,即指責批判者危害反恐斗爭是不愛國行為。對此,批判者的回答是:他們保衛(wèi)的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如果這一凝聚各族裔美國人的原則精神遭到破壞,美國就將變質,就不再是美國,也就無所謂“安全”。最激烈的言論是:美國不毀于恐怖主義,而將毀于決策集團中“新保守主義”之手。

可以設想,如果美國政府官員有權力壓制新聞,對待逆耳之言或封報刊、或追究罪責,甚至以危害國家安全罪逮捕有關人士,他們未必不會這樣做。事實上,當政者已經盡其所能縮小和掩蓋真相,但是在美國的制度下他們無權封殺輿論,這就是美國的自我糾偏的機制,也是其希望所在。不但如此,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主播丹?拉瑟因為獨家率先報道美軍虐俘丑聞,獲得在紐約頒發(fā)的64屆“皮巴迪廣播節(jié)目獎”,舉報虐俘事件的美軍士兵約瑟夫?達比也獲得著名的“肯尼迪勇氣獎”。報刊高調報道,說明媒體和公民自揭家丑的傳統(tǒng)和勇氣還是得到承認和鼓勵。虐俘事件可能是一個契機,喚起美國的社會良知,促使思想精英重新全面審視美國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和理念。

講美國,只是舉例說明一種普適性的內涵和民主的必要條件。當然,有一點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實施民主的形式和途徑有所不同。說它不言而喻,因為縱觀歷史,橫觀世界,即使方今已經公認的歐美民主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和具體形式也都是不同的。這點無人否認,所以根本不必擔心全盤照搬某一個外國的制度,即使有人想照搬也搬不了。相反,過分強調“國情”卻足以成為阻礙民主進程的借口?,F在更需要強調的是民主普適性的內涵。

另外,思想、言論自由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有助于造就善于獨立思考、心胸坦蕩、富于正義感、誠實勇敢的高素質國民。一個眾聲喧嘩的社會當然比“萬馬齊喑”的社會有活力。一國的國民如果長期思想禁錮,從小就培養(yǎng)察言觀色,按一定“口徑”發(fā)表言論,不敢講真話,甚至已經不知獨立見解為何物,長此以往,民族精神只能不斷萎縮,靠虛驕的豪言壯語、煽動性的狹隘民族主義是振興不起來的。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而求其堪與世界競爭的創(chuàng)新能力,或出現世界級思想和學術“大師”,無乃緣木求魚乎?

(2007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