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仁者愛人的待人方式,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原則構建基本的人際關系,一方面堅決反對強加于人的舉動,提倡給別人以自由成長的空間;另一方面樂于助人,相互扶持,從而增進人群之間的和諧,減少矛盾和傾軋。
其二,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樂以忘憂的生活態(tài)度,“不怨天,不尤人”,啟迪人們善于找尋學習之樂、友朋之樂、山水之樂、藝術之樂以及助人之樂,培植自己的達觀之心、寧靜之心、進取之心和坦然之心,鼓勵大家以自強不息的樂觀主義精神應對變幻莫測的命運、飽經(jīng)滄桑的人生、不如人意的世界,直面困境,排解憂愁。
其三,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君子之道的處世方式,孝敬父母,尊愛兄長,文質(zhì)彬彬,謙遜禮讓,溫柔敦厚,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見義勇為,胸懷坦蕩,以調(diào)適稠密人群中難免產(chǎn)生的摩擦,減少暴戾之氣。
其四,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不可奪志的堅毅精神,一方面建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獨立之人格,另一方面培養(yǎng)“仁以為己任”、“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的擔荷道義重任的意志品質(zhì),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和自然的災難,不為困難所壓垮。
其五,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好學不厭的上進精神,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探求之心,謹記“逝者如斯乎夫”,不忘“學而時習之”,按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原理培養(yǎng)莘莘學子,從而創(chuàng)造更加璀璨和富有時代感的現(xiàn)代文明,成為引領風流的弄潮兒。
其六,幫助現(xiàn)代中國人樹立忠信為本的責任意識,以“民無信不立”的認識高度,教育每一個個體反省自己有沒有“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建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鄙視失信者的共識,以強化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和自我約束,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降低交易費用。
站在湍急的時代洪流之中,個人猶如水上飄萍,任由雨打風吹。要想自己立得住、行得通、走得遠,需要有所依憑。浮生如夢,或許《論語》可以成為我們中國人立身處世所依憑的浮生之根。
以上淺見,愿就有道而正焉。
是為序。
陳赤于2014年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