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的另一個重要糧食作物馬鈴薯,也有許多幾乎同樣神秘的故事。馬鈴薯屬于茄屬植物,當然,誰都知道,這個家族是有毒性的。在野生狀態(tài)下,這類植物渾身上下都是含毒的甘油生物堿——在咖啡因和尼古丁里加入小劑量的這類東西,能起提神的作用。假如要安全地食用野生馬鈴薯,你就得降低甘油生物堿的含量——降低到正常水準的1/15到1/20。這就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顯然就是:他們是怎么辦到的?他們在辦這事的過程中,怎么知道自己是在辦這種事?他們怎么知道有毒成分已經減少到比如說20%或35%,或某個別的中間數字?你怎么評估這一過程的進展程度?尤其是,他們怎么知道這整個活動是值得費那么大勁的,最后會得到一種又安全又有營養(yǎng)的食物?
當然,也許有一種沒有毒性的馬鈴薯已經自發(fā)完成突變,這也是有可能的。這就省了他們花幾代人的工夫來進行選擇性的培育試驗。但是,如果這樣,他們怎么會知道它已經完成突變,怎么知道身邊的那么多種有毒野馬鈴薯當中,這里終于有一種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實際情況是,古代世界的人做的事往往不僅令人驚訝,而且是不可揣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