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教到底是什么(11)

圣賢教育系列叢書1:智慧教育 作者:凈空法師口述 王海峰 施景培 圣賢教育系列叢書1:智慧教育


佛是師道,以師道的身份出現在世間,所以佛教是教育,跟我們一般人講的宗教性質完全不相同,它是教學。

你看它的歷史,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后就展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之間他沒有一天休過假,為我們示現精進不懈。他的精進是幫助別人。十九歲出家,放下了煩惱障。他是王子,太子的身份,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放棄王位,放棄宮廷里面的生活、富裕的生活,出去求學,過苦行僧的生活,這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一般人所求的是名聞利養(yǎng)、榮華富貴,他把這些東西都丟掉了。為什么?那是煩惱,你想得到它可以,你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他的示現讓我們去認真反省,這是不值得的。他開悟是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那叫所知障,他要求真智慧,自性里頭有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他要求這個。回過頭來從自性求,不從外面求,如愿以償,真得到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示現告訴我們,他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所以他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為什么成不了佛?就是你煩惱障跟所知障放不下,你成不了,你真肯放下就成了。

(第五百一十四集)

佛法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它就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是教學上課,現在所有一切宗教儀式全部都沒有,連早晚課也沒有。所以古人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只聽講,講了之后你聽明白,你把這些道理、方法用在生活上,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佛法。這不能不懂。

而且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道場,他沒有寺廟,他過的是游化生活。晚上在哪里休息?在樹林里頭,樹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樹下,佛的規(guī)定,這一棵樹下只住一晚上,明天要到別的樹下。為什么?怕你起貪心。這個樹很好、很大、很陰涼,不錯,我每天都到這里來,你起貪心了。所以規(guī)定只能夠一晚上,第二天換別(的)地方。他一生過游化生活,不讓你起一點點貪心,舍得干凈,一生財產就三衣一缽,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從十九歲就過這樣的生活,到七十九歲走。走的那一年七十九歲,他走在樹林里頭,不是在房子里頭,做得真夠徹底,讓后人對他沒話可說。

(第一百九十五集)

佛法所在之處,就像《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上所講的,“日月清明,災厲不起”,不會有災難。我們今天講化解沖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大乘佛法真有效!所以在過去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話,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真知灼見!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今天二十一世紀果然是個混亂的局面,這種混亂跟地球的災變是過去幾千年來歷史上所沒有的,空前的大難。什么東西能解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解決,大乘佛法能解決。你個人能接受,能深信不移,能深入經藏依教奉行,你個人問題解決了,個人得好處。得什么好處?第一個,身心健康。第二個,家庭和睦。第三個,事業(yè)順利。第四,你所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祥和。為什么?你有福。你有福,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人就有福,福人居福地,所以社會和諧,這個地方沒有災難。你會影響,也就是你真正能夠幫助和諧世界。

(第七十八集)

【編者按:阿諾德.約瑟夫.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思辨歷史哲學”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新聞周刊評論說:“他已成為一位世界通哲,而與愛因斯坦、史懷哲與羅素并列。”他曾于1929年至1967年兩度來華訪問,對中國文化有極高的評價。其巨著《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歷來享有盛譽。其與日本宗教文化界著名人士、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關于人類社會和當代世界問題的談話記錄整理而成的《展望21世紀》(FORECAST 21s CENTURY)先后出版過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多種文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