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完成造船任務,做好強渡的準備工作!”李先念沉吟片刻,斬釘截鐵地回答。他分明感到了所承擔的千鈞重任。他知道馬步青已在黃河沿岸構筑了嚴密防御工事,企圖阻截紅軍。背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正虎視眈眈、窮兇極惡地撲過來。在這敵軍重兵圍剿,軍情瞬間逆轉的形勢下,危機就像烏云低垂在紅軍將士的頭上,伸手可觸。突破黃河,挺進寧夏,打通國際路線,是中央的戰(zhàn)略決策。他不惜粉身碎骨,也要完成強渡任務,為全軍打開勝利的通道。
根據《十月作戰(zhàn)綱領》,四方面軍的任務,一是迅速造船,完成一切渡河準備;一是南向西蘭通道地區(qū)防御,拒阻南面敵人的進攻。據此,三十軍奉命到靖遠地區(qū)秘密造船,偵察渡河點,準備渡河。四軍、五軍、三十一軍,沿會寧、界石鋪、華家?guī)X、馬營、通渭、寧遠鎮(zhèn)、葛家岔、靜寧等地,梯次配置,抗擊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關麟征等軍的進攻。九軍置于會寧至靖遠之間,作預備隊,如三十軍渡河成功,九軍即迅速跟進;如渡河不成而南敵突擊,則以四、五兩軍牽制敵之側翼,而以三十軍、九軍反擊南敵,為三十軍渡河爭取時間。為了及時造好船只,實施戰(zhàn)略計劃,毛澤東通知彭德懷,紅一方面軍火速從前方大力搜集木板、鐵釘、桐油、棉花、破衣等材料,尋找木匠、鐵匠等技術人員,支援三十軍。
李先念離開總指揮部,天已經黑下來了,到處亮起飄忽的燈光。走到街上,李先念的目光因興奮而變得明亮,造船任務把他當過木匠的記憶的火星又燃了起來。
李先念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九龍沖李家大屋一戶貧苦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他種過田,當過店員,學過木匠,人稱“小李木匠”。瘡痍滿目、充滿不平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早就萌發(fā)了革命的思想。因此,當黃安縣一燃起革命烈火,他就馬上投身到了當時的革命洪流中?!靶⌒↑S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臨去世前的李先念,在病中經常念起這首當年攻打黃安的歌謠。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黃麻農民暴動也遭到了血腥鎮(zhèn)壓。但是,黃安縣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并沒有被嚇倒,他們紛紛轉入黃陂北部山區(qū),繼續(xù)開展農民革命斗爭。當時,年僅18歲的李先念,受上級的委托,也來到了黃陂,從事共青團的組織和發(fā)展工作。
李先念以學木匠為掩護,白天和師傅一起干活,晚上不是到黃安開會,就是走村串戶地聯(lián)絡當地的貧苦農民和窯工,向他們宣傳革命的道理。他還秘密教唱革命歌謠——《窮人歌》和《農友歌》:
窮人生的埃(埃,黃陂俗語,即困窘之意),沒有糧食買,只得上山去砍柴,挑到街上賣。一進龍五街,眼前盡是柴,今天柴多不好賣,賣不起價來。匪軍和民團,做事盡拉蠻,不管大擔和小擔,隨便把錢開。柴賣一吊三,慢慢往回轉,落雪下凌路放光,窮人真可憐!
農友快快覺醒:天天起五更,回家披月星;熱天里,冷天里,總是苦辛勤。豪紳和地主,要債逼人命,一年忙到頭,自己難脫身?!r友們,快快覺醒,參加革命!